张嵩 王文光
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式等有关。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烧心、反酸水、胸口及背部疼痛等,不及时治疗还可引发其他慢性炎症疾病,可导致消化道穿孔、炎症、出血等并发症,尽早发现并治疗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西医治疗通常予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1],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难以治愈,患者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治疗信心和用药依从性。本文探讨降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1)纳入标准:患者通过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验等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且病程>3个月;所有患者知晓本研究用药方式,能够按照要求服用药物。(2)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对用药疗效存在影响的相关疾病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23~71岁,平均(44.43±4.34)岁;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5.52±3.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口服,1次/d(许昌高新制药有限公司),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5 mg口服,3次/d治疗。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降逆汤治疗[2]。药方如下:海螵蛸、茯苓、太子参各25 g,白术、蛤壳各20 g,厚朴15 g,旋覆花、法半夏、僵蚕、枳实、苏梗各10 g,柴胡、炙甘草各5 g。所有药材浸没在500 mL水中并煮至200 mL后分2份,早晚各温服1份。连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满分40分,包括胸痛、烧心、反酸与吞咽困难等四项。(2)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包括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单项50分。(3)疗效评价[3]:显效:患者常见症状消失且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食管黏膜病变区域显著减轻;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别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33.45±5.35 13.32±1.44对照组 32.35±6.54 24.33±2.21 t值 0.8830 28.3096 P值 0.3796 <0.01
2.3 生活质量评价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s)]
组别 用药前躯体健康 用药后躯体健康 用药前精神健康 用药后精神健康观察组 32.47±2.73 46.32±4.56 33.14±2.37 45.34±1.94对照组 32.54±2.17 40.33±3.57 32.46±2.18 41.54±2.47 t值 0.1361 7.0151 1.4322 8.2059 P值 0.8920 <0.01 0.1555 <0.01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患者十二指肠及胃部内容物反流后引起食管出现炎性病变。饮食习惯差及生活习惯不健康的患者更易患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胸骨后明显灼烧感、出现反酸、腹胀嗳气及吞咽困难等,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食管黏膜糜烂,造成食管出血。治疗原则以抑制患者胃酸分泌并提高患者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临床通过西药进行治疗的疗效不错,但治疗不彻底导致停药后,患者病情易反复[4]。
中医将该病症归为“吞酸”“胃痛”范畴,治疗原则以调节气机,调理脾胃,疏肝解郁为主。降逆汤方中的茯苓、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具有祛湿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厚朴、枳实、旋覆花和苏梗具有气降逆的效果;僵蚕可起到化痰散结的治疗效果;海螵蛸与蛤壳这两种药材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胃酸分泌;柴胡具有理气疏肝的功效。所有药材联用可以起到健脾疏肝及胃降逆的功效[5]。现代医学认为柴胡与枳实可有效促进患者消化道平滑肌蠕动状态,半夏与枳实能够改善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有助于避免胃部内容物反流;旋覆花具有调节胃肠运动功效;半夏可以减轻患者催吐感受;太子参及白术等药材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减轻炎性因子分泌,促进脾胃功能提升,减轻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6]。
综上所述,降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佳,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