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丹 ,吴晓迪 ,袁 顺 ,张 诏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寿光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山东 潍坊 262700)
经方是专指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年中5~6 月份采收的芸香科小乔木植物及其培育的变种或是干燥幼果为枳实,归肺、胃、大肠经,功效为破气消积、化痰除痞[1]。《神农本草经》(《本经》)中枳实被列为中品[2],其性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枳实在经方中使用频率较高,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书中,除去5 首没有药物的方剂,273 首经方中应用枳实的有19 首,涉及相关条文61 条。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药物炮制方法的多元化,后世医家对枳实的性味、炮制方法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影响到对经方效用的认识,故本文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入手,通过阐释中药现代药理作用探析枳实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
从枳实在经方中出现的篇章及病位看,病位在上焦(胸中、心中)的共5 个篇章,涉及7 个经方,分别是橘枳姜汤、栀子大黄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大柴胡汤、枳术汤、附方《外台》茯苓饮,主要临床表现有心中痞、胸满、痛等。 常与枳实配伍的药物有生姜(4 方)、栀子(3 方)、橘皮(2 方)、桂枝(2 方)、白术(2 方)、薤白(1 方),皆为性味轻清上行之品,主要作用为宣通心阳、行气消痞以除满。
病位在中焦(胃、胃肠)的有6 个篇章,涉及8 个经方,分别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麻子仁丸、厚朴大黄汤、枳实芍药散、栀子厚朴汤,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满、下利、硬、痛等。 配伍的药物主要有大黄(8 方)、厚朴(8 方)、芍药(5 方),配伍的主要作用为通腑泄热、行气导滞以止痛。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2.5)中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3],对含枳实(包括枳壳)的经方药对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关联规律分析找出和枳实(含枳壳)关联密切的中药,分析药用规律。 见表1。
表1 枳实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分析
1.2.1 枳实与大黄 二者配伍出现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麻子仁丸、大柴胡汤、栀子大黄汤8 首经方中。
枳实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与其他成分,具有理气行滞、祛痰消积的药效,其物质基础是黄酮类成分,含量为5%~28%。 实验表明,枳实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枳实煎剂和相关成分可通过促进大鼠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脾虚大鼠的胃肠运动[4]。 此外,有研究表明枳实对脑梗急性期中胃动素(MTL)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枳实可以调节脑梗急性期的胃肠动力及泌酸功能[5]。 临床中多有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药治疗便秘,久而久之损伤肠壁肌间神经丛,形成泻剂结肠,枳实的水提物可通过上调5-羟色胺受体4(5-HTR4)及神经丝蛋白H(N-F-H)的表达改善泻剂结肠大鼠的胃肠动力[6]。
大黄的主要成分有蒽醌、蒽酮类等。 其中蒽醌类作为大黄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其机制是通过增加胃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达到泻下作用,从而促进排便。 经现代药理考证,枳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是其具有理气行滞作用的基础,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是其泻下通便的基础,二者配伍,相互作用,故有泻下通腑、行气止痛的功效。
1.2.2 枳实与厚朴 二者配伍出现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麻子仁丸、枳实薤白桂枝汤、栀子厚朴汤8 首经方中。
现代研究表明,厚朴主要含有酚性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主要成分。 程弘夏等[7]通过实验发现,厚朴和姜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在增强小鼠胃肠动力功能、提高小肠推进率和血清胃泌素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厚朴性味苦温,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与枳实配伍泻下导滞、行气止痛。
1.2.3 枳实与生姜 二者配伍出现于橘枳姜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外台》茯苓饮5 首经方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能缓解由前庭刺激引起的以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刺激症状晕动病。 姜正林等[8]研究发现生姜与东莨菪碱有较强的抗晕动病效果,且二者作用相似。 此外,生姜也可缓解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呕吐症状[9]。 生姜为止呕圣药,与枳实配伍可行气降逆以止呕。
1.2.4 枳实与芍药 二者配伍出现于麻子仁丸、大柴胡汤、四逆散、排脓散、枳实芍药散5 首经方中。
据有关研究证实,芍药中的芍药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镇痛的作用,这种镇痛作用不仅在与苯甲酰乌头原碱配伍时明显,在单独治疗多种疼痛方面也有重要价值[10]。 枳实具有理气行滞的功效,芍药性味苦平,功效为活血止痛,二者配伍可行气活血止痛。
1.2.5 枳实与桂枝 二者配伍出现于厚朴七物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3 首经方中。
桂枝中含有的桂皮油成分,对血管扩张起一定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外循环[11-12];另外桂枝中的桂皮醛、桂皮酸钠等成分,在降压、抗菌、抗癌、免疫调节以及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13]。 桂枝甘温,归心、肺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作用,与枳实配伍可宣通心阳、理气消痰。
1.2.6 枳实与栀子 二者配伍出现于栀子厚朴汤、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汤3 首经方中。
栀子中的栀子苷是其保肝利胆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其机制与降低体内自由基数量、抗炎、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关[14]。 此外,栀子可保护神经,且栀子中的藏红花素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15-16]。 栀子味苦性寒,具有泻火除烦的功效,与枳实配伍可清热除烦、行气除满。
1.2.7 枳实与陈皮 二者配伍用于橘枳姜汤、《外台》茯苓饮2 首经方。
陈皮有理气健脾消痰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陈皮对平滑肌痉挛、胃肠平滑肌抑制有缓解作用,一定程度上对动物离体肠管紧张性的降低也有效果,而且能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起对抗作用[17]。 陈皮性味辛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消痰的功效,二者配伍可理气和胃、消痰除满。
1.2.8 枳实与白术 二者配伍用于《外台》茯苓饮、枳术汤2 首经方。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 吴翰桂等[18]研究发现,白术提取液能通过增加胃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加快胃肠蠕动的速度,从而达到健脾益气的功效。 白术健脾运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白术内酯Ⅰ等[19]。 白术性味甘温,与枳实配伍能健脾行气、燥湿利水。
1.2.9 枳实与薤白 二者配伍出现于枳实薤白桂枝汤1 首经方中。
薤白通阳散结,是治疗胸痹的要药。 薤白中所含的薤白多糖成分具有抗氧化功效。 此外,薤白还在抗肿瘤、抗菌以及保护血管内皮方面有重要作用[20],这些是薤白通阳散结、理气止痛的依据。 薤白辛散滑利,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与枳实配伍能宣通心阳、降逆消痞。
枳实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其自身的性味和功效,一般分为生用和炙用。 《本草蒙筌》中认为“剜净内瓤,锉片麸炒用”[21]。 还有学者认为枳实应该是“色黑陈久者良”,且“去穰麸炒黄色”之后使用更为合理[22]。除炒炙外,蜜炙也能提高疗效,如明代李时珍认为“以蜜炙用,则破水积以泄气”[23]。 据文献考证,有关枳实炮制的记载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为炒炙,而主要方法是麸炒。 《中药炮制学》认为生枳实品性峻烈,长专于破气化痰,麸炒可以缓和其峻烈之性,长于消积化痰[24]。 而在《金匮要略》中与大黄、芍药等血分药配伍时,又需要炙、烧等方法来缓其苦燥寒性,使药性缓和更能对症用药。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枳实多用于治疗发热、下利、腹满痛、谵语而烦等病症,在经方中最常见的是枳实和厚朴相伍发挥行气消痞的作用。 此外,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中,由于产后气血郁滞不通而导致腹痛的主方枳实芍药散,方中枳实与芍药配伍养血活血而止痛;排脓散中生品枳实苦寒为君,配芍药通利血脉,二者合用可化瘀行滞、排脓去腐,伍桔梗又能开气结;《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枳实配伍橘皮除痰消饮以和胃、饮消痰除胃则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以5~6 月份采收的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为枳实,以7 月份采收的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为枳壳[1]。 药物性味功效方面,枳实较枳壳更气锐力猛,二者本为一类,但由于采收月份有异,导致枳实性烈,枳壳性缓。 枳实性烈苦降下行,善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枳壳性缓,善理气宽中除胀,胸腹胀满之食积轻证多用。
后世医家根据枳实、枳壳的药性特点将二者分别应用。枳实药性峻猛,行气力量强于枳壳,治疗阳明腑实证时多用承气汤类方,方中当用枳实;而治疗妇人妊娠产后病及虚实夹杂之证,例如枳实芍药散中当用行气力缓的枳壳。 以《金匮要略》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大承气汤为例,阳明实热在里,病位偏下在肠腑,需要泻热荡涤其积滞,故应当是行气力量较强的枳实配伍厚朴行气破其壅滞;橘枳姜汤由于饮邪阻滞于胃脘,饮阻气滞则心下痞塞胀满,病位偏上偏表,当是用力缓的枳壳配伍陈皮以消痞除满。
然原本经方中并无枳实、枳壳之别,直至宋代《开宝本草》才将二者进行区分。 《开宝本草》中有关枳实的采收引用了《本经》的相关记载:“九、十月不如七、八月,既厚又辛”[25];对于枳壳的记载则是“九、十月采,阴干。 入药时把瓤核去除用更佳。 此与枳实主疗稍别而专列此条”。 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载:“枳实与枳壳本一物,小性酷速,大性详缓”[26]。因此仲景治伤寒卒病,承气汤中用枳实,其意在其疏通決泄而破结实,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用枳壳,此为本意。 《本经》中仅有枳实的相关记载而无枳壳,枳壳的药名首次出现在雷敩的中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中,其性味辛苦、微寒,归脾胃二经,功效为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与枳实相比行气之力较为缓和。
根据以上古代相关本草文献考证可知,枳实与枳壳本为同一类药物,两者性味、效用亦相似,但枳实药性峻烈,枳壳药性相对缓和。 枳实势专力猛,专于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枳壳则长于理气宽中除胀,故可用于胸腹胀满之食积轻证;枳实破气、行气之力较猛,故为食积不化、湿热积滞之常用药。
分析以上枳实在经方中的配伍规律发现,病位不同也会导致病机的差异。 病位在上焦的有关枳实的经方所主病机多是心阳不振、气机阻塞、虚实夹杂;病位在中焦的有关枳实的经方所主病机多为气滞不行、腑气不通、实邪偏盛。 基于后世对枳实、枳壳的进一步研究与考查,可以推测病位在上焦(心、胸中)时,经方中多配伍枳壳,病位在中焦(胃、胃肠)时,多用枳实。
本文对枳实在经方中的配伍规律进行探析,对现代临床诊疗有一定启示作用,由于枳实和枳壳在药物性效方面的差异,临证时可根据患者病位病性不同区别应用。 然而现代关于枳实、枳壳根据病位病性区别应用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后期也需要相关临床试验证明,从而提供更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