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杰
[摘要]增产节约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根本建国方针。1950年至1952年,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积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及政权合法性,党和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在政治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营造克勤克俭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增产节约运动 阶段简析 新时代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1-0024-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1.005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民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增产节约运动,为新中國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当时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经验,对新时代践行持续治理餐饮浪费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推进,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领袖们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现实需求
1949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取得全国的执政权只是实现全部革命目标的开端,如何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进经济战线稳步前进,是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当时国民党政权留下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1949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抗战前最高年份的一半,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分别降低了30%和70%。农业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和灾情,1949年全国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两成,其中粮食、棉花、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产量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25%、47.6%和81.8%。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采取的是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短短的12年间,通货发行量暴涨1400多亿倍,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变成了废纸,严重扰乱了国内经济秩序。据资料显示,1949年4月、7月及11月的物价出现了三次大涨风,上海、天津、青岛等十三个城市的批发物价综合指数,在短短一年内上升了70多倍。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面临赤字扩大的财政经济压力。由于当时战争没有完全结束,军费支出浩大;对旧政府留下来的不抵抗人员采取的全包政策,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加之国内百废待兴,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又没有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因此1949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要靠增发通货来填补,而这势必又会引起物价上涨。
为尽快走出困境,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将“国家机关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1]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状况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增产节约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国情需要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开始了保国安民的抗美援朝战争。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但本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中国在国内经济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要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较量,势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据资料显示,此次战争双方(主要指中美)投入兵力达500万人以上,中国投入总兵力合计约200万,在朝兵力最多时达到130万。物资方面,中国消耗各类战争物资总计560万吨,其中的260万吨由国内军队后勤保障部门运往前线。此外,由于在国外作战,志愿军在各方面的开支也比国内战争时期大大提升。战争的巨大消耗对新中国的财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国内经济没有实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1951年的国防费由上一年28.01亿猛涨到52.64亿,占全年财政支出的42.97%,远超28.66%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耗资占全年财政总支出约50%,因此,为解决国家财力物力问题,实施增产节约刻不容缓。
1951年10月,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向全国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毛泽东和周恩来首先带头节俭个人开支,增产节约的空气开始紧张起来。同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消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指出,在一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但财政供应和人力消耗成为国家最大的负担。为进一步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力量,全国人民必须行动起来全力支持前线,“在保证国内物价稳定和不过分加重人民负担的条件下,保证对前方的物资供应,这就只有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2]
(三)积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的根本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世界工业化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维持政治稳固的经济前提,新中国也千方百计地加入这场工业化浪潮。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强调要充分做好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前的准备工作,计划用2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大量的资金为前提和保障的。由于劳资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靠压榨国内劳动力、残酷的殖民掠夺及战争赔款积累起资本,最终迈入工业化社会的进程。而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中国不会走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血腥”道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资金主要从本国内部积累。
苏联是最早开始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国家。斯大林曾指出:“为了工业而自己节约的道路,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这条道路,列宁同志曾多次地指出过,乃是我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3]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资金中,有1600亿卢布是靠勤俭节约积储的,占全部五年计划经济投资的64%。在苏联经验的指引下,我国将工业化的总抓手放在了增产节约上。对此,刘少奇曾针对其可行性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中国人民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后,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成国营经济,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效率提升及各种节约制度建立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在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是能够用节约的办法由自己逐步的筹建起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的。”[4]可见,增产节约成为当时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政权合法性来源于人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的认同程度,同时也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取得全国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面对党内外及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
早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以“两个务必”思想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全党上下要增强居安思危意识,谨防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的环境使党内逐渐滋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有的党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的引诱,开始腐化堕落,严重危害党的形象和事业。如不少干部在请客、送礼、旅行及生活开支方面随意逾越制度,有的干部对浪费国家财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这些浪费是“合理”且“难以避免”的。浪费现象的存在还致使堕落腐化分子贪污腐化大量盗窃国家财产。因此,增产节约运动成为整治党内不良风气的迫切需求。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作为当前推进国家建设大步向前迈进的总要求,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则是实现这一总要求的总方针和全党的中心任务。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阶层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4月,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对个人和集体的贪污、铺张浪费及官僚主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理规定,对于防止或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阶段简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萌芽时期逐步扩大到全国规模的群众性运动。虽然各个阶段的发展内容、程度和规模等不尽相同,但都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萌芽阶段(1950年6月-1951年9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人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要求全国人民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掀起了爱国增产捐献运动,主要包括增产节约和捐献慰问品、武器两个方面。随着爱国捐献运动的不断扩大,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公告,要求各地分会要有计划地将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实际工作中,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即广泛地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以巩固成绩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抗美援朝战场的后勤供应基地,新中国的增产节约运动也首先发端于该地区的劳动竞赛运动。沈阳机器三厂工人赵国有把过去加工一个“车头塔轮”的標准时间从16小时压缩到1小时,被评为“全国青年劳动模范”,并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赵国有的带动下,1951年1月,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组向全国发出五项生产竞赛条件,接受全国工厂职工的挑战,生产竞赛运动开始从东北走向全国。据统计,全国参加生产竞赛运动的企业超过2800个,职工233万。在生产竞赛中,工人们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原料,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如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创造了连续大干37天不出一个次品的生产纪录。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民产生了爱国增产的极大积极性,激发了改善其物质生活的迫切动力。据统计,全国累计有100多万个互助组投身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农民积极改进农业耕种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及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6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制定爱国公约和捐献飞机大炮的通告,许多地区将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与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广泛结合,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数据显示,1952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加了344亿,粮食和棉花的年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此时的新中国还没有从经济创伤中恢复过来,加之抗美援朝运动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增产节约运动的重心依旧放在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在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到来之前,人民政府在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和城市率先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领域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其目的就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国民经济的颓势扭转过来。
(二)发展阶段(1951年10月-1952年5月)
1951年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为此“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这标志着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的到来。这一阶段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抗美援朝工作以及与“三反”运动相结合。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要求全国各地从11月起全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随后,全国迎来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其中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增产节约效果是最“大”的。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解决机构职能重叠问题、整理编制等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各地党委和政府机关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禁止一切铺张浪费和贪污行为,取得很大成效。在国营企业,许多国营机关和矿山、工厂纷纷加快流动资金周转,以减少资金周转过程中引起的浪费。工、农业领域的生产竞赛是这一时期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战线,各生产部门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记录和新的技术发明,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财富,还推进了各部门的工业发展速度。在农业战线,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向全国农民群众和互助组发起了生产挑战,推动农业生产竞赛发展成农业爱国丰产运动,全国各地农村掀起爱国增产运动的更大高潮。增产节约运动如此迅速且全面的发展,为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11月,高岗向中央提交的东北局增产节约运动报告中指出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内部存在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要求“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6]。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2月,中共中央发出《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即在全国性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反贪污蜕化、反官僚主义的运动首先在东北一级的机关、省、市开展。12月底,北京市委和贸易部党组先后向中央提交了开展反贪污斗争的报告,毛泽东在审阅这两份报告后当即批转各地,要求各地仿效北京市委和贸易部党组的报告形式,一个月内向中央反馈当地反贪污斗争的情况。全国范围的“三反”运动拉开序幕。
1952年6月,“三反”运动宣告结束,全国约有900万人参与这场伟大的运动。运动的胜利,不仅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争取了群众,而且有效缓解了当时的财政经济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也为增产节约运动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对后期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深入发展阶段(1952年6月-1952年11月)
在“三反”运动胜利的基础上,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得以深入开展。此时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后期,国内物价稳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及扩大各条战线的增产节约运动和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做好准备。
1952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评,指出全国农业增产竞赛正在各地蓬勃展开。当时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区的1000多个著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向李顺达、杨振儒等应战,参加全面增产竞赛或水稻、棉花、小麦的增产竞赛。同年6月28日,中央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就农业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发表书面谈话,指出全国农业季节已进入紧张阶段,做好夏季生产工作,争取秋季丰收,已成为决定这场运动能否胜利的关键,这也预示着农业战线更大规模的增产竞赛运动即将到来。此后,农业部在8月26日和9月4日先后发布《关于开展秋季作物丰产评比运动的通知》和《农业丰产奖励暂行办法》,中心思想就是鼓励农民群众团结生产,并将秋季丰产评比运动作为领导秋季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文件的发布为1952年的农业丰收做了充足的动员和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其他战线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集中表现为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管理,生产过程求量不求质,只顾增产而忽略了供、产、销的衔接进而导致大量货物积压的问题等。对此,1952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指示》要求企业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竞赛运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改进经营管理工作;注意根据各种产品供销的不同情况,分别地、具体地规定各个厂、矿的具体奋斗目标和竞赛重点;因生产改革多余下来的职工,必须坚决采取包下来的方针,至于多余职工的工资,仍应计入各厂矿成本之内,而另从节省原材料、节省运输,减少管理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中来努力降低成本。《指示》及时地研究了工业战线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保证了这场运动的健康推进。
1952年11月29日,中财委向中共中央作《关于全国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报告》对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运动取得的成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但也尖锐地指出了运动中的缺点,为今后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报告》的发布也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胜利结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这场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全國人民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接受了一次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发展建设的强烈认同与积极执行,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帮助国家走出财政经济困境,为“一五”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运动还纯洁了党的队伍,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最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最后,这场运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时代启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取得胜利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7]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对在政治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营造克勤克俭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重要思想。1932年,毛泽东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起草的一份训令中要求政府应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纸张、办公费、灯油杂费等都尽量减少。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用“两个务必”警示全党,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增产节约运动与“三反”运动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8]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叮嘱全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目标不能达到”[9]。号召人们继承先辈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意识。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醒全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不走向衰落的。”[10]古往今来,莫不如是。为此,必须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11]。中共十六大后,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积极主动磨炼艰苦意志,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的不思进取、铺张浪费甚至堕落腐化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上下必须始终抓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建设工作。在2013年1月召开的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2]。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永远不能丢。”[1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坚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废待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势如破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在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增产节约运动后毛泽东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但国家的钱和原料不是很多,因此各行各业“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14],以此保证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数据显示,我国万元GDP的能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将近50%。同时,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惨痛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资源环境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支持资源型地區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能源型城市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能源型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5]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6]的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经济持健康持续发展。
资源作为国家的生命线,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从增产节约运动中汲取经验智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发展理念,通过节约资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而资源的节约又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产节约运动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7]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征途,我们必须自觉赓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前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8]。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也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路径指明了方向,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传统”的不断变化才能彰显其厚重,“现代”的不断丰富才能实现其进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扎根于国家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融合,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时代精神力量。
其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与传承者,因此传统文化必须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为了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导向,注重人民的文化熏陶和习惯养成,提升人民的文化责任感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价值的象征,也是展现国家形象最直接的方式。要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凸显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贡献。
(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营造克勤克俭的社会氛围
毛泽东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品格和工作作风,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社会风尚。在领导增产节约运动时,他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整肃党纪、提高工作效率和转移社会风气的方针,号召城市农村改革旧习陋习、营造克勤克俭的社会氛围。对此,他进一步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困难的方法和手段,要想让中国富强,未来几十年都需要执行勤俭节约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在社会滋生蔓延,大吃大喝、炫富斗富、挥霍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的风气盛行;一些年轻人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社会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一个人的浪费可能不足为患,但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微小的浪费加在一起都是惊人的数字。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仅城市餐桌食物每年就浪费约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蝗灾、汛情等挑战使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9]这些话充分体现出他对制止浪费行为的坚决态度。为此,他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即一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刚性”制度对铺张浪费行为进行惩治约束,加强内外监督,为制止铺张浪费提供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做好思想的引领和管理,重视德育工作,完善教育体系,奠定思想基础,进而营造克勤克俭的社会氛围。
1950年至1952年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国情的正确把握,反映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发展的高瞻远瞩,对新时代构建节约型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巨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
[2]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国家当前的中心任务[N].人民日报,1951-11-20.
[3]钦本立.学习苏联人民增产节约的经验[N].人民日报,1951-11-20.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30.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13-514.
[7]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45.
[8][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160.
[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85.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5.
[11]江澤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622.
[12][15][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1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永远不能丢[N].新华日报,2019-03-18.
[16]中央宣传部,中共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3.
责任编辑:顾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