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2021-08-09 03:52洪海涛
中国新通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新课标教学策略

洪海涛

【摘要】    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一种心理,2017年江苏初中信息技术纲要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课堂教学时,教育者有意识的激发学习者的学历习动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    学习动机    教学策略    需要    新课标    信息社会责任

引言: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机,同时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教育者必须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使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能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的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为学生健康生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们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笔者与招生办的老师以及班主任针对七八两个年级调查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部分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我校学区是保障房片区,在音乐美术都纳入中考考核体系的大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不在中考考核范围内,从学校层面和家长层面造成了对学科的不重视,且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习惯较差,在信息技术课上时常玩游戏,尤其是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后这部分学生依旧人为信息机技术课等同于上网课,游戏课。在保障房片区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

保障房片区的孩子家长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在家中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观念陈旧。经常出现老人带孩子,以及孩子一人在家的情况。没有成年人的监管,部分孩子出现沉迷网络和游戏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感兴趣。

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机器人迅速发展的今天,保障房片区家庭碍于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对于新技术应用不敏感,无法让孩子体验到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家长对于新技术观念保守,思想落后无法起到很好引导孩子作用。加之优化近乎于完美的智能移动端的普及,各类APP的应用。在生活中孩子很少遇到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情境,造成了学习信息技术无用论。

一些教师缺乏经验,在课教学中重视操作讲解,轻视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易造成学生重视具体技能的掌握,轻视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主探究意识。

二、对应策略

2.1教师的行为

在平时,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友善真诚的对待学生,行为举止保持亲和力。在课堂上语言需要抑扬顿挫,富有情感,风趣幽默,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规则,维持良好有序的课堂。使学生喜欢上一个老师喜欢上一门学科,从而在附属驱力和晕轮效应的双重的刺激下,激发学习动机。

2.2关注需要

2.2.1结合学科特色,强调问题解决需要和展现新技术

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问题的解决,紧扣技术的需求,新技术的应用。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遇到问题时,现有知识无法解决时,激发了求知欲,教师趁机与时俱进的提出一些新技术的引用,引起学生兴趣,便激发了信息技术学习动机。

例如学校的12月份开放周,外校教师无法知道开课地点所在地,让学生和老师在寒冷的户外作为引导显然不现实,如何解决?有了需求才有动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促使思考,参照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校门口到开课地点的路径,进行编程,制作一个引导机器人,从而解决问题。

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孩子们理解到为什么需要使用这样的技术,编程操作的目的又是为何,问题解决的同时,课程的技术价值得以体现。

2.2.2结合学生心理,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马斯洛提出人有求知和理解的需要。新課改的要求下,课堂学习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在随堂提问时,注意问题需要引发思考。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后,得出正确答案后,在课堂中形成自我获取,自我判断,自我加工的思维模式,就会有收获感。

例如图片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中在为图片添加边框的课程中。提问学生有什么方式能美化图片,而不是直接对比有无添加边框的图片。这样的简单的提问,无法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接下来的操作,只是教师的安排,学习动机就不能很好的被激发。

2.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取体验。学习动机有理性的意志和情绪的需求[2],在课堂练习中,需要重视练习设置的难度和完成率。各个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异很大,在保障房片区的生源,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课前需要分析学情,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保证班级大多数孩子课堂中,经过自身努力,都可以完成任务,从而感受成功,获取快乐,激发后续学习动机。

3.人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喜欢被赞扬、肯定,更何况是孩子。学生在付出努力后,这样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多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受到赞扬和肯定后,学生会努力的做的更好,也可以适当提出期待,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3巧设诱因

1.组织小组间竞赛,围绕共同目标,规划好小组成员分工,将每组的得分及时公布在黑板上,得分高的小组获得一定的奖励。此时课堂气氛将十分活跃,学生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同时激发了学习动机。

2.导正确价值流向

信息社会责任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在教学中,经常会遇见学生“无目的”的学习状态,没有任何预期和希望,不知为何需要学习[4]。所以在课堂中需要结合身边的事情或者时政新闻给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图片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中,结合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污蔑新冠病毒是中国病毒的错误言论,教师以“抗疫情”“做疫苗”“援国际”为主题,让学生们使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加工与创作中国抗疫斗争数字图片,用于展示我国抗疫斗争取得的巨大胜利,来反驳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在此情境的推动下,学生们各个摩拳擦掌,用心创作,上交上来一幅又一幅质量较高的作品。

2.4强调技术性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突破了传统课堂,便捷的网络,多媒体硬件机房,各类型平台的使用,利用我区微視频平台,展示微课内容,搭建ITtools平台,学生们可以及时上传自己的作品,并且在线观看别的同学作品,自评的同时进行互评,最后使用问卷平台全班投票得出最优作品。强大的技术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优势资源,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坚强后盾。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习动机是一个需要教师多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学生在有了信息技术学习动机后,学习过程将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对于学科的认知,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曾恒. 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成才之路[G],2009(07):77-78

[2]陈李.农村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调查与对应策略的研究,观点[G],2017(04):28

[3]郑克度.核心素养视野下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三层目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G],2019(18):48-51

[4]王蕾.自由思维的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法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G],2020:89-95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新课标教学策略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