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 岳军祥
摘 要: 幼小的双向衔接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下,“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操作方式和政策治理实践等方面仍存在困境与难题,导致幼小衔接存在断层现象和难以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本文通过概念研究、现存问题研究、原因研究、异同比较研究、解决策略研究等,对近些年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课题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在实践落实等方面问题较大,多数学者将问题关注点指向幼儿园怎么做,忽视小学教育应采取何种措施,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幼衔接 小学化 “零起点”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幼小衔接不当,不仅会剥夺幼儿短短数年的童年期幸福,而且会使早期教育与保育的收益在小学前几年逐步退化消失(1)(61-67)。当下幼小衔接应该发展成为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但实际还是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小学并未采取具体举措与幼儿园衔接。导致幼儿园既面临“幼小衔接”的重任,又面临“小学化”的问责。国家教育部于2021年3月,发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旨在持续推进幼儿园与小学两个相近教育阶段的科学有效衔接。这一举措是对小学教育入学考试等行为的硬性规范,表明了政府层面的明确态度。
一、“幼小衔接”概念研究
幼小衔接已然是学前教育领域与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词,对于这个词的理解经过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为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做的衔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节奏及环境。第二种部分学者将“幼小衔接”与“小幼衔接”区分,以刘晓东教授为代表提出的“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需要安排幼儿学习小学文化使儿童在迈入小学之际能顺利适应。“小幼衔接”是指小学主动与幼儿园衔接,小学要了解幼儿,改变校园文化适应幼儿的生活,减缓幼儿从一个机构跨度到小学机构的坡度,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环境与生活。
此外,在文献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幼儿园与小学进行了异同比较,以乔红老师为代表提出“幼儿园是自由度较大的短小课堂,在游戏与活动中学习体验,是教养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突出特点即趣味、无心理压力。小学则是自由度较小的固定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为主课程分类学习和主要特点即明显的任务感”。在当下及未来的衔接内容中务必从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方面入手准备,确保在理解和尊重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学习方式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常见问题及现状研究
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已经发展到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体责任时期(9)(83-89),衔接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多元主体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滋生众多衔接问题,问题在国家与教育各方持续不断地努力解决。通过文献研究,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第一,学生心里层面上,幼儿承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各界不尽相同的成长期待,导致心理压力、心理焦虑。第二,入学新生可暂分为学前零基础与学前上过“幼小衔接”培训班的两种情况。在学生的外显行为上,零基础幼儿入学会体现出学习步调的不适应、遵守规则与完成任务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有基础学生的存在表现为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明显和学习的积极性差异明显。第三,幼儿园面临“幼小衔接”教授内容的模糊,大班教室出现“空巢异态”;部分园面临“小学化”问责、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直接配合困难问题,缺乏有效通道或桥梁进行衔接。第四,小学层面,由于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区分,致使部分小学仍然存在入学招生考试、加快学习进度现象,小学各级教师未曾与幼儿园主动衔接,教室环境布置并未向幼儿园靠拢,过于依赖幼儿园与校外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第五,家长层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愿望太急切导致心态失衡,对于文化课知识的掌握操之过急,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阶段。以上问题均需要我们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体主动思考与自我反思。
三、“幼小衔接”相关国家政策研究
1989年6月,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首次明确规定:“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自此,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单向与小学的衔接,而是发展为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有研究表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有关幼小衔接的政策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幼儿园单向责任主体时期(1949—1988年)、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责任主体时期(1989—2009年)和多元利益相关者责任主体时期(2010年至今)”(9)(83-89)。通过分析近五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政策,关于幼小衔接,既要求幼儿园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工作,又强调小学应该实施相应的入学适应措施。此外,提出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在衔接内容方面逐步完善,包含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指定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防止校外非正式“幼小衔接”培训机构有机可乘。
四、“幼小衔接”问题对策研究
对于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经过文献研究得出众多学者已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首先,在学校层面上,①建议幼小衔接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的安排实施均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循序渐进、生活化、游戏化地逐步展开,可以适当延缓课程的开展;②建立学生档案,供教师家长深入了解孩子;③溝通家长,疏导家长,避免家长心态失衡;④开展校外活动与亲子活动;⑤幼小教师合作建立教研一体化机制;⑥组织幼儿园大班孩子提早参观小学校园,体验新生活。其次,从家长层面来说,务必克服从众攀比心理,正视儿童的发展特征和规律,关注儿童尊重儿童。最后,国家行政方面,建议完善国家的政策体制,如在减缓课程教学进度、建立教研一体化机制及协调统一幼小衔接课程等问题上,急需各行政部门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标准。当前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是一些概念仍旧模糊,使得一线工作者难以实际落实。小学与幼儿园的分工不明确,当下仍旧偏幼儿园单向衔接。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小学应该如何做、如何有效建立幼小教研一体化及研制具体的幼小衔接的课程使幼小俩者明确分工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证幼儿园和小学做到真正“科学”“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冯璇坤,刘春雷.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节奏与目的——复归“童年期幸福”[J].教育学术月刊,2019(02).
[2]李晓雯.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乔红,赵慧霞.立足童蒙养正 助力幼小衔接[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
[4]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3).
[5]苑永辉,刘梦.绘本:小幼衔接适应性课程的有效载体[J].江苏教育研究,2021(Z2).
[6]韦小冰,等.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调查[J].幼儿教育,2003(7).
[7]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8]田方,黄瑾.高质量早期教育成效何以延续?——OECD国家早期教育和保育课程框架的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
[9]刘源,张志勇.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37(01).
[10]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小幼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11]张舜.小幼衔接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导刊,2011(08).
[12]符太胜,严仲连.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合作[J].教育科学,2015,31(05).
[13]吴中清.浅谈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7(25):179-180.
[14]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91.
[15]王小英,刘洁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兒心理压力分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8(2):3-11.
[16]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