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六向革新”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1-08-09 06:51丁玉华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是顺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分析了当下名师工作室遇到的挑战,以丁玉华名师工作室为例,从工作室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和教师发展需要入手,探索与改进了创新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模式,提出了名师工作室“六向革新”研修模式,展现了粤派名师工作室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为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六向革新 研修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是顺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名师工作室的出现,实现了跨越校际、地域的交流学习,让“名师”由学校的“自有资源”变为区域的“共享财富”,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提高了区域教师的整体素质。然而,名师工作室在我国仍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及挑战。

一、名师工作室遇到的挑战

以“名师工作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相关文献,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2013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1933篇,学位论文80篇,按年份分类统计这些文章,结果如下(见图1):

由图1可知,我国自2002年首个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文章,进入2010年后,名师工作室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相关研究被名师、学者、专家及教育管理者广泛关注,其研究成果呈快速上升趋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关于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对于如何促进高效运行的机制很少涉及,仅有少量关于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的相關文献资料,很多名师工作室都处于摸索状态。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对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创新的缺失。相关研究均以西方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为基础,直接套用这些理论,较少本土化重构这些理论及看到方法创新和理论生成;二是研究者身份的局限。在研修模式方面,能进行深层次论述并提出改进建议的论文作者往往是硕士或博士生,他们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研究,缺乏实践及改进的建议,工作室领衔名师的研究则浅层的经验总结居多,能具体、全面、系统分析的研究却不多;三是忽视学科特殊性。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同,但部分研究未能从学科特征出发,缺乏针对性,未能体现学科的特殊性。

二、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的改进与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当前工作室运行缺乏理论研究,重实践忽视理论基础;缺少构建模式,运行制度陈旧待完善;忽略学科特色,未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忽视辐射引领,未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等弊端。亟待从工作室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和教师发展需要入手,改进与探索创新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模式,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教育部领航名师丁玉华工作室于2019年5月正式授牌成立,自2012年起,笔者作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开始了对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的探索。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视角,丁玉华名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主持人、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团队研修活动(见图2):

工作室主持人自身建设从“三块基石”:创新一种机制、当好一个领衔人、涵育一种研究风气入手;工作室聘请的理论专家和教学专家力求做到“三到位”:理论指导到位、剖析问题到位、后续跟踪到位;骨干教师在工作室主持人及专家的引领下,通过“本土化”的研修、“参与式”的研修、“递进型”的研修,紧紧围绕“达成共识—团队研修—行为转变—形成路径”这四个阶段推进工作室的各项研修活动。经过8年的实践,总结和提炼了工作室“六向革新”研修模式(见图3),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

(一)从“磨课”转向“磨人”

传统的工作室培训方式多以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的“磨课”活动为主,由于缺乏新意,学员最终只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熟练工”。学员要成长为名师,核心要素体现在教育理念和经验,体现在对教育目标的把握和对教育规律的了解上。所谓“磨人”的培训方式,与常规的工作室培训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简单的“折腾”人,而是通过思维的触动与碰撞转变人的思维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基本载体,通过对教育价值乃至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及深层次的积淀,最终实现从操作层面的“磨课”到思维转变的“磨人”的培养目标。

首先,专家讲座引领——磨“信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的专题讲座能聚焦课改的热点问题和教学的困惑疑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策略等,以开阔学员视野,在专家的引领下学员的思维得以碰撞与触动,在教育理念和思维上得到转变、更新和提升,树立共同“走向名师”的坚定信念。其次,教科研齐参与——磨“品格”。教科研人员参与到工作室备课、研课、辩课等的交流和研讨活动中尤为必要,不仅能有效避免学员始终停留在一致性的思维方式,而且能通过教科研人员新的思维方式介入,启迪学员从教育的视角看待教学,提高学员教育教学的品格。再次,实现自我思考——磨“思想”。为了有效避免学员在参与活动后,依然从原来的经验出发考虑问题解决的策略,停留在浅表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让学员进行必要的思维追问,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触动深刻的内容自我思考,重新调整视角,提出“诊断式”反思,用文字记录,这样积累的经验更有科学性和理论性。最后,提炼自身特色——磨“风格”。借助工作室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学员磨砺,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反思、个人成长史等,帮助学员进一步凝练教学风格,强化学员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作为的“优质课老师”“风格课老师”和“特色课老师”。

(二)实现从“教研训”分离局面走向“教研训”为一体

一些名师工作室培训模式在教学、教研、师训三方面出现“教的不研,研的不训,训的不教”三者分离的状况。“教的不研”指的是一些工作室学员缺乏“研”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实现从熟练“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跨越。“研的不训”指的是工作室在开展活动后却无布置后续的任务驱动,很少将参与活动的收获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实践。“训的不教”指的是部分工作室培训的课程难以接学员的地气,与学员的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理论与实践分道而驰,导致培训的内容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工作室从“教前有研”“研中有训”“训后有教”这三个方面入手,让学员在研讨中行动,在行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提升。

1.教前有研——在研讨中行动

教学前的研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重要纽带。工作室要求每个学员,一是研课标,把握思想。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要求,指导教学。二是研教材,把握重点。课前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特点,感悟教材编写的深层意图,准确性、创造性地解读教材。三是研学情,把握方向。教学前既要了解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又要预期教学后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线,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四是研教法,把握技巧。针对每堂课的知识、问题、策略、活动、能力等方面设计具体的操作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实践方式。

2.研中有训——在行动中磨砺

“研中有训”就是立足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基于这些问题的理性分析、阐释和研究,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1)(52-57)。一是充盈研训内容,提高学员的专业素养。工作室通过定期组织沙龙活动和课堂展示活动,从分析课例出发,在分享、倾听、吸纳、思辨中深谈感受,帮助学员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二是丰富研训模式,促进团队优化发展。(1)室外学者与室内专家相结合,培训工作室主持人的策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指导能力和评估服务能力;(2)室外观摩与室内交流相结合,积极组织学员到外地参加教学研讨,吸纳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3)室外研修与室内培训相结合,根据基层学校培训需求,组织学员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将工作室的思考和研究辐射到镇区、全市;(4)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通过设立QQ或微信群、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将名师工作室搭建成资源生成站和成果辐射源。

3.训后有教——在磨砺中提升

要使培训的效果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做到研以致用。一是要二度教。学员在观摩优秀课例后,从实际教学的学情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模仿、改造,在改造中转变,在重构中提升。二是要对比教。学员在分析他人的优秀课例后,对比平时的教学方法,转变理念、改进方法,再实践于课堂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延伸教。学员在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后,要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并将重新整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转化到实践中,延伸出新的价值。

(三)变“从技术性实践”转型为“反思性实践”

如果指向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教育模式被称为“技术理性模式”的话,那么致力于帮助教师成长为反思实践者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称为“反思性实践模式”(2)(46-51)。工作室需要转变外部支持和活动形式,帮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从“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

1.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成长”

为了避免工作室主持人唱“独角戏”,形成“去主体、被动发展”式的工作室培训局面,倡导反思实践领域的“主动成长”新型工作室培训方式。工作室把研究权利有意识地转移并返还给学员,创设由学员共享与共建的“实践性知识库”,鼓励他们尝试用“微型叙述”反思实践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行动中的回顾性反思改善当前的实践行为,运用前瞻性反思为未来实践提供替代方案,不断修正与扩充“实践性知识库”,从专注于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转向专注于学员的成长。

2.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向侧重课程研究

针对工作室研修范式多关注学员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执教能力的增强,对学员的课程参与关注不够的状况,转变工作室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把握工作室的研修重心尤为重要,从仅关注教学研究转向侧重课程研究,通过构建和甄选不同课程,将“创造型”课程(指向更新教育理念和追求教育智慧)、“体验型”课程(通过亲历认知,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反思型”课程(倡导阅读反思、学科研究和经验提炼)纳入培训,帮助提高学员对教育问题的深层反思和专业对话的质量。

3.从专业的成长回归教育教学的日常

归根结底,学员的成长是回归教育和教育的日常生活。学员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者所确定的抽象的、概括化的“大写的理论”,还需通过“多阅读→勤思考→善写作→勇实践”的“教、学、研、思”有效行动研究,将名师工作室的培训活动置于反思实践的解释框架下,帮助学员重新建构起建立在反思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小写的理论”。最终实现专业成长逐渐从单纯地依靠理论转向专注于实践,让教育教学绽放精彩,促使整个地区教育的蓬勃发展。

(四)变“培训平台”为“成长舞台”

工作室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并举,探索与务实齐驱”的研训原则,准确定位,科学设计学员专业发展规划蓝图,根据学员的需求“量体裁衣”,探索开辟多层次、多方式的发展路径,变“培训平台”为“成长舞台”。

1.以专业阅读铺垫成长的通道

工作室提出“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一本书,在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和思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接,为我所用,早日成为真正的名师”的理念,要求学员围绕教育科学、数学学科及哲学和文化三个阅读圈成为阅读、分享的主体,并且提出量化的要求(见图4)。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学员彼此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积淀了厚实的专业底子,铺垫了专业成长的通道。

2.以课题研究催生成长的能力

工作室以國家级、省级多项课题为轴心,协同学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确立“专家引领、行为跟进、实践反思”的指导思想,细致指导学员步入教科研的殿堂。在“课题研究”的初期,工作室邀请高校专家为学员的课题把脉、诊断,进行实践性、专业性、科学性的指导,让学员在课题研究中明确方向。在“课题研究”的中期,举行“课题中期汇报会”,结合专家深刻、精准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学员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在“课题研究”的后期,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等,强化学员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规范。

3.以课堂展示淬炼成长的本领

工作室提出“能胜任、挑重担、成骨干”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目标和“压重担、扬其长、请专家、上档次”的培训方针,在课堂研磨上对学员提出“对、懂、通、透、精”的五字要求。一是赛课现场展风采,工作室不断创造机会,让学员在赛课场上展现自我风采;二是同课异构显精彩,通过“同课异构”的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參训学员更深入地理解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打开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三是送教下乡起引领,打破“隔阂”,让学员在基层教育实践中锻造、成长、成熟,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基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以跟踪评价促进成长的发展

工作室始终持以积极的评价信念,鼓舞学员树立积极的世界观,给予学员的点滴思考与进步以充分肯定;积极探索个性化设计培养方案,促进学员差异化发展(3)(63-64)。学员入室时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培养期间关注学员个体纵向发展,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对照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考核点评,不仅提高了学员的素质,增强了其能力,而且坚定了学员的发展信心。同时,适时增加压力、助加动力,把培训平台变成了教师的成长舞台。

(五)课题研究从“栽花”之势形成“开花结果”之效

“名师工作室”只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才可成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动机”。目前工作室课题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教学,轻研究。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认识和理解不到位,致使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是“两张皮”,理论与实际脱节。二是重形式,轻实效。部分学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功利性强,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和普遍性。三是重立项,轻过程。在申报课题时积极性比较高,但对课题的过程性研究不重视。导致课题研究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有:当今教育现实限制了学员的行为、研究的认识性约束了学员的想法、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学员的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束缚了学员的做法等。可见,名师工作室要使课题研究达到“开花结果”之效,还需从五种“施肥”方法对课题进行实际性研究。

1.“基肥”——充实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

工作室开展“自主研修—集体阅读—实践反思—专家引领—形成体系”的理论培训模式,主要围绕理论学习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必要的哲学理论学习,其旨在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客观、辩证地看待课题研究中发生的问题;二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学员必须把最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内化为教学智慧,物化为教学行为;三是专业理论学习,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专业的突破和发展。

2.“种肥”——做实研究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的行动线路图,制订详实的研究工作计划,科学地预设各项研究内容和研究活动,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的有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工作室要求每个课题组在开题论证后和在各阶段研究工作前均要制订详实的研究工作计划。

3.“底肥”——扎实活动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效度。

研究活动的“实”度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效度,课题研究要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扎实开展好每项研究活动是关键。工作室每学期根据学员的立项课题选定研讨主题,由课题负责人主持,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议课、片断赏析、课例实录、读书沙龙、中期点评、结题验收等活动,把课题研究的各项措施落实在课堂中,实现课题与课题之间、实践与理论之间、问题与智慧之间的有效链接。

4.“根肥”——捣实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价值。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部分。实践成果是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究中对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与教学能力的增强、对学生素质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及对学校办学经验的丰富、办学水平的提高等。理论成果是本课题研究人员经过周密部署,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通过预设、研究、实践、总结和提炼,经得起实践检验、符合本地实际,能促进本土教育教学的发展。

5.“追肥”——落实成果转化,为课题研究提供升华。

工作室将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化为学员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抓落实、抓到位,迅速把其转变为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生产力,这项工作既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效益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与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的价值所在,形成“开花结果”之势。

(六)摒弃“一枝独秀”走向“多维辐射”

工作室主持人凝聚一批有工作热情和专业素质的学员,开阔每位学员的学术视野,强化个体的教育哲学观,培养深厚的教育情怀,发挥研修共同体的最大效益,发挥多维辐射的影响作用。

1.“点”上的辐射——带出一支队伍。

名师不可复制,但名师可以培养高徒,推动教师资源的区域流动和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帮扶和带动更多的教师一起成长。首先,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发展的平台,发挥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积极的“鲇鱼效应”,促使主持人继续走“科研”之路,成为学者型的教学专家。其次,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教师的温室,通过工作室主持人引领和指导,挖掘和提炼潜力特质,推动学员向成为“名师”的专业高峰挺进。再次,名师工作室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通过读书、参观、交流、聆听、研讨、反思……领略不同地域的教育特点,深化学员教育思想、凝炼教学风格、提高专业水平和强化教学技能,从研修到研究、从互动到互补、从共建到共赢,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蜕变和自我超越。

2.“线”上的辐射——孵化一批成果

工作室以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带动全体工作室成员积极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设立研究方向,将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主题引领、专题研讨、同题合作“的循环合作研修策略。即工作室每学期根据学员的立项课题选定研讨主题,由课题负责人主持,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议课、片断赏析、实验展示、课例实录、读书沙龙、中期点评、结题验收等形式,把课题研究的各项措施落实在课堂中,实现课题与课题之间、实践与理论之间、问题与智慧之间的链接。这种全员参与式的、头脑风暴式的集会,每个人都是组织者、设计者和参与者,让每个学员坚持以研促教、边教边研,探索出一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成为本地区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动机。

3.“面”上的辐射——促进一个区域

工作室通过集结、研习交流、互通有无,寻求个性发展。集结是为了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打造品牌学科和骨干教师队伍,研习和打造是为了示范、引领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具体做法一是名优教师举旗子,发挥辐射效应;二是骨干教师压担子,发挥领雁作用;三是青年教师架梯子,发揮带头作用。工作室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辐射向更广阔的教师群体和学科领域,激励更多的年轻教师锐意前行,最终目标是将个人的优秀转化为群体的优秀。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工作室为一个点,以学员所在的学校拉出一条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此延伸、覆盖一个区域,把工作室的成果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学校,积极广泛地影响区域内的教师群体,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名师工作室研修效果表现

基于名师工作室“四维建构、六向革新”研修模式,在反思和心智模式修炼的过程中,扩大了工作室团队在文化、学术、人格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生命的发展。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一成长共同体实现了生命的觉悟,工作室活动成果曾被《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江门日报》等各大媒体及报刊推介;多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并登上省、全国教学竞赛的舞台,取得骄人的业绩;通过链接、引领为工作室团队赋能,深入研究全市及各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多项课题研究击破课程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4项课题成果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名师工作室“四维建构、六向革新”研修成果,形成了35万字的论著《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的探索》,由吉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参考文献:

[1]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

[2]单慧璐,刘力.反思性实践视域下的名师工作室:研修理念、原则与过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451).

[3]许昌良.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无锡市“许昌良语文名师工作室”成长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34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专项科研项目《引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丁玉华名师工作室为例》(项目批准号:GDJY-2014-A-b18)。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创建名师工作室 探索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