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天智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三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时需要注重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1)21-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1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机能够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小学生阅历少、年龄小且自主思考能力不足,若是想要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对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来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此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少,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更是如此,同时受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小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对于直观教学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大。而道德与法治学科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影响十分深远。为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可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此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三观[1]。
教师可以采取创设直观情境的方式来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创设直观情境主要需要借助的辅助教学工具就是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帮助。既然小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内容无法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声音、图像、视频的播放功能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教师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地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难度较大,此时还是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形象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都具备一定的抽象性,需要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包括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些情感仅靠教师言语说明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学生无法理解这些内容,自然也就无法将这些情感铭记于心,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此时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将与教育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对教师想要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头脑中也会形成相应的情感共鸣,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认为学习只是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不大,这样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这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学习内容重视程度不够深[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来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二来由于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也能够侧面使学生会主动地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以生活内容为主,而小学阶段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已经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此提升学生对正确行为的理解与认同。此时,学生就能够主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奠定有利的教育基础。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小学生联系能力较弱,若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学生对生活内容思考的兴趣也会降低,此时再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难度较大。若是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学生也就更愿意主动去思考,将知识内化于心,认可教学内容,按照教师要求的行为规范要求自身,这样的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其次,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只有创设具备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小学生才会更愿意主动地去思考,将自己引入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3]。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思考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对于学生而言,若是在学习时没有进行思考,所有的知识都只是死记硬背,遗忘速度会远超于其记忆速度。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需要选择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的教学方法。当前最有效的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小学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