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兰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作用很大。当前现代教学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因此要想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历史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结合,应当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相结合需要关注的要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两者的结合点。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结合点的确定直接影响了两者结合的效果,如果结合点是恰当的,就会事半功倍;如果结合点不恰当,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很可能就无法真正有效结合,其结果就会事倍功半。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都知道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关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并不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还是一个教学研究盲点,因此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历史教学方式。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度”,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撬动学生历史知识构建与核心素养养成的支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就以统编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历史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辅助,这是传统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也在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当智能终端与网络走进教室的时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撬动作用。这里有两层理解: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将教学内容及课外资源与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图片等影像功能充分结合,不仅能够节省教师备课和板书的时间,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简单地说,在教学内容层面,信息技术所发挥的辅助作用主要在于课程资源的提供上(包括内容与形式)。
二是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主要有记忆与构建两个过程。对于记忆,历史教师应当非常熟悉,由于相当一部分历史知识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必然要通过记忆来积累这部分知识;关于构建,则是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虽然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解并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还存在不小的挑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活动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而学习共同体正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所认为的学习要素之一;二是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构建,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在优化学习内容呈现形式的时候,能够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发展,从而优化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寻找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的结合点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构建活动更加科学与高效。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必须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展开探究。
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所确立的教学出发点是梳理鸦片战争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影响;所确立的落脚点是结合现实,让学生认识到鸦片的毒害,更要认识到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所产生的影响。确定了这一宏观的教学目标之后,笔者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了教学设计(为了不偏离本文研究的重心,下面的阐述主要从信息技术的运用角度开展)。
首先,从当时中英贸易的角度给学生呈现史料,并将寻找史料的过程交给学生。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寻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料;二是在学生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教师也不要急着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去知网或大学的电子图书馆进行搜索,在得到相关的史料之后,再让学生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史料的时候,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动画,都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应有之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个环节,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贸易角度去梳理中英贸易之间的商品销售以及贸易顺差等情况,这样学生也就发现了,之所以爆发鸦片战争,是因为英国人向中国走私大量的鸦片;而之所以要走私鸦片,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地位;之所以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是因为中国向英国销售的商品畅销,反之英国没有研究中国的社会与市场,他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严重滞销。
其后,在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笔者借助于相关应用软件的互动功能,同时运用白板,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概括,总结出了鸦片战争的起因与后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新的发现,比如有的学生提出禁烟是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或许当时不应该禁烟。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的同时,笔者仍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相关的史料,发现无论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动机,还是当时已经引发的严重社会后果,都决定了林则徐禁烟是必然的选择,而英国人发动战争却是赤裸裸的侵略。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贵在有效融合
在上面的教学例子中,信息技术发挥的教学辅助作用是突出的,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也没有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效果是明显的。这实际上也强调了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将发挥一定辅助的作用。当然辅助作用并不意味着这种作用不重要,相反,其很多时候确实能够发挥支点的作用,撬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进一步来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点,其实也正处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思维的发展点这是两者的结合点,当学生构建知识需要史料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地、有针对性地获得史料;当学生的逻辑推理无法继续时,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完善逻辑思维。可以说,每一次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都是与历史教学结合点作用的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要不断地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实现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优化配置。历史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分析其实施现状,提出改进、完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从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准确地定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结合中从量变走向质变,从而实现历史知识體系的构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郝秀英.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5(2).
[2]王秀英.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探析[J].教书育人,2013(5).
[3]郑斌孙.初中历史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8(3).
[4]王蕊.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级规划课题“基于‘智慧学习运用的初中教学课例的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 1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