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

2021-08-09 03:29徐宗柱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摘要】《英语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项目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不仅巩固了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继而提高了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师生角色;评价;小组操作

【作者简介】徐宗柱(1967-),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管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不仅巩固了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继而提高了英语课堂学习效率。作为《英语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之一的子课题,我校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具体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我校为一所偏远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以及师资方面很薄弱,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拓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笔者多年从事英语教科研工作对此深有体会,以下是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浅显认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 师生角色定位不准确

在设计小组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担心小组活动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活动经常被设计成机械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反复操练。师生互动也是教师与优秀生对话做师范,然后小组同学模仿训练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对话,每个小组只能照搬,没有新意。笔者认为小组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有时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但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体现以下几种角色。

1. 小组活动的协调者。教师要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并维持好学习秩序。

2.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激发者。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适时提出表扬;适当引进竞争机制等。

3.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和监控者。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与他们一起活动,对活动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控指导。

二、 部分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存在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是教学设计的高潮,甚至认为它可以吸引听课教师的眼球。小组活动环节,就是迎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而设计。听课时才用,平时不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小组活动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学成绩很难提高。相反,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既巩固了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同时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了就会有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质量,继而就会提高整个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情关注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活动中;2.帮助学困生和个性内向的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3.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小组学习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活动评价太过主观,不公正、不全面

在评价小组活动时,教师往往习惯把肯定的眼光,赞许的语言投放到有优秀学生小组,相反成绩稍弱或有学困生的小组,则很少得到展示的机会。即便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如果发言的学生表达有误或教师对发言的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教师就会加以批评或斥责。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不高,更有甚者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1. 小组集体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有助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小组间互相竞争,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对小组个人进行评价,有助于在组内树立榜样,并展开组内竞争,充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小组的学习质量。

2. 小组学习活动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发言的积极性,知识的鞏固、技能的提高,对小组学困生的帮扶情况等都要纳入小组活动评价;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检测,期中、期末成绩对学生进行检测。两者要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

四、 活动氛围的创设不够,仓促互动

要想有效地开展活动就必须要创设必要的活动环境和氛围,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时缺乏对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活动,仓促互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所以教师一定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合作学习更自然更流畅,效率更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活动设计的水平,精心备课,与时俱进。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 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忽略学清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耐心也会逐渐减小,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科学设计学生英语小组学习的每个环节,设计要有针对性,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到学生个性差异,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兴趣的持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奖励。对于那些破罐子破摔,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除了多鼓励多帮助,还要一对一做心理疏导工作和方法指导,必要时也可要求家长配合。

六、 小活动操作缺乏规范性

1. 小组划分不合理,存在随意划分现象。有的学校和班级小组划分不合理,有的学习小组优秀生多,有的学习小组学困生多,学困生多的小组很难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导致活动质量差,学习效果差,学困生越来越多。要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就必须合理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在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把学习优秀生、中游生、学困生合理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小组间各类学生搭配要尽可能均衡。这样可以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在活动中优秀生就更有展示的舞台,学困生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

2. 对特殊群体关注度不够。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忽视班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学习已经不感兴趣。老师从来都不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们结成一组。这一部分学生逐渐成为厌学者,发展成为班内的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际上他们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对象,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真挚的关怀和帮助,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同时应鼓励部分学习较好学生与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对子。

3. 任务分配,主配角固定。由于老师不自觉的偏爱,总是将一些复杂的练习交給优秀生,将一些极其简单练习交给学困生,有时只要求他们答“yes”或“no”,练习根本没有一定的挑战性。长此以往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逐渐沦为边缘生。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参与到任务的分配上,事无巨细。同时要用好评价手段,激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七、活动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听课需要,课前在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下,盲目设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教学, 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没有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内容简单,让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应有的挑战性,创造性,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实际动手动口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教师课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课前辅导,以兵教兵或兵练兵等形式做到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素材,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够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能力的再提高。

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探索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是其陪衬,这将是今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重点。

让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快乐健康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2(3):53-61,64.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教育研究,2002(2):68-72.

[3]周淑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英语课堂评价研究,2015 (7):51-57.

[4]裘红霞.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 (12):11-14.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