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延玲 杨静芳 林忆平
摘要:耳鳴耳聋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该病是以患者自觉耳内鸣响或(和)对周围听敏感性降低为主要表现。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具有很好的疗效,林忆平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注重辨证论治,注意区分虚实,重治神调神。
关键词:辨证论治;清上实下;注重调神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6-0001-03
耳鸣耳聋是临床上两种异常的听觉症状,常伴随发生,也可单独出现。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刺激,是患者的一种异常的自我感觉。又称为“蝉鸣”“脑鸣”等。耳聋是以患者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甚至听力完全丧失为主要症状。又称为“重听”“暴聋”等。耳聋多由耳鸣进一步发展而来,二者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其病因病机、病位、治疗原则相似,故临床上常将耳鸣耳聋并称。本症致病原因较多,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皆可致病,但老师认为病因虽多,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精、气、血之不足,不能上濡于耳,耳窍失养而致病;外因为气、火、痰上扰,蒙蔽清窍,加之风邪侵袭阻遏清窍而致病,故其病性也有虚实之分。临床上耳鸣、耳聋既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先后发生,亦常常同时并见。
古代文献中关于耳鸣、耳聋的记载很多。《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耳精脱,精脱者则耳聋。”本病病位在耳,主要与足少阳、手少阳及手太阳经脉关系密切。
本病的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佳,亦是目前最难医治的听力疾患之一[1],据统计分析[2-3],不同人群耳鸣的发病率为17%~30.3%,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28%,耳疾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为85%,成年患者中的5%有长期顽固性耳鸣症状。耳鸣耳聋是临床上两种异常的听觉症状,常伴随发生,也可单独出现。长期受顽固性耳鸣困扰的患者大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长此以往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给患者及其家庭还有社会都带来很严重的不良影响。林忆平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运用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辨证论治是关键
老师常说事出必然有因。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病机,我们才能见“机”行事,有的放矢。辨证论治就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关键。辨证论治是关键,分清虚实首当先。老师在临床治疗中通常把耳鸣耳聋分为实证类和虚证类,具体分法如下。
1.1 实证 (1)风邪侵袭:多继发于感冒之后,或是与感冒伴随而发生,出现耳鸣、耳聋、耳闷胀不适,多伴有头痛、恶风,发热,口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肝胆火旺:耳鸣声高、耳聋每于暴怒之后突发或加重,兼有耳胀、耳痛,多伴有头部胀痛,面赤心烦,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3)痰火上扰:耳鸣如蝉,有时耳内闭塞如聋,伴头晕目眩,胸闷心烦,痰多黏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1.2 虚证 (1)肾精亏虚:耳渐聋,耳鸣以夜间安静时尤为明显,兼有失眠、头晕,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弱。(2)脾胃气虚:耳鸣、耳聋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遇劳则甚,休息则减,伴神疲倦怠,气虚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易溏,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脉细弱。
老师认为每一个证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临症时一定要抓住细微,才能明辨是非。
2 虚补实泻是重点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虚证者治疗当以补益为主,针用补法,并可加用灸法;实证者治疗当以祛邪、泻火为主,针用泻法。风邪侵袭者治当疏风邪,利耳窍;肝胆火旺者治当清泻肝胆之火;痰火上扰者治当化痰泻火,通利耳窍;肾精亏虚者治当补肾填精;脾胃气虚者治当益气健脾。因耳周穴位比较敏感,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刺激不宜过强,手法宜轻柔和缓。有时视病情轻重及患者耐受力,以针感向耳周或耳底放射为宜。常用的穴位主要有耳门、听宫、听会,分别络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三条经脉均循于耳周及耳中,针刺可疏通耳窍,配合手少阳之翳风穴(手足少阳之会)以达“清上”之目的。
老师根据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常用“清上实下”法来治疗,效果很好。“清上实下”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其上炎之火,实其在下之根本。《丹溪心法》云:“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过盛的肝胆之火上犯清窍,夹痰上扰,耳窍闭阻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不能上承于耳,耳窍失养;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郁化火,偱经上犯耳窍;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耳窍失却濡养而发病。《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故在治疗中一方面是要清泻其过于旺盛的肝胆之火,另一方面是要固护其本源。当痰火得以清泻,肾精、脾气得以固护,则耳窍得养,闭阻自通。通常老年人是以固护肾气为主,如多配合肾俞、太溪等穴;青年人以养护脾胃为主,多辅以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3 治神守神是难点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之意一是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专一精神,心无他务。二是指要让患者精神放松,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生,如此则心神安,气血和,经气易至,疗效显。做到此才只完成了一半,《灵枢·行针》曰:“其神易动,其气易往”。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引导患者安神定志、入静守神,引导经气直达病所。
老師在给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非常重视治神与守神,她常说治神不易,守神更难。在施针过程中不要急于调气,调针感,而应先治其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合,方能气至病所,针到效显。
在给患者调神守意的治疗过程中还发现,大多数患者睡眠障碍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睡眠时,耳鸣耳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甚至消失;反之当患者的睡眠改善不明显或是无变化时,耳鸣耳聋也无明显改善。也再次印证了治神守神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4 近远取穴方奏效
针刺治疗时要注意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疗效。取穴:耳三针,翳风、中渚、侠溪、合谷。耳三针为耳朵周围的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分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气通耳内,可疏通耳部气血,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疗耳疾之要穴(针刺时须注意针尖的角度和方向,防止刺伤耳膜);配手少阳经穴翳风,与循经远取的中渚、侠溪相配,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合谷取“面口合谷收”之意。风邪外袭加风池、外关以疏散风热;肝胆火旺加太冲、行间、丘墟、足临泣以清泻肝胆之火;痰火上扰加丰隆、内庭、豁痰泻火;肾精亏损加肾俞、太溪、命门、关元,补肾填精,上荣耳窍;脾胃虚弱加脾俞、气海、足三里,健脾益气,濡养耳窍。
5 讨论
耳鸣耳聋患者绝大多数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故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调神,可酌加神门、心俞、大陵、神庭、百会等宁心安神、定志的穴位。一般新病属实证者起效快,预后好,治愈率高;久病属虚证者,则起效慢,治愈率低,预后欠佳;对外伤、药物中毒性耳聋预后欠佳,对鼓膜损伤而致的耳聋则疗效不佳。本病的诊治时机很重要,诊治越及时,治疗的效果越好,即发病的时间越短,治愈的希望越大。治疗期间应调畅情志、规律起居,避免劳累。
参考文献:
[1]沈明雪,方永江.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括[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60-62.
[2]徐霞,卜行宽.耳鸣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5,2(3):136-139.
[3]Holmes S,Padgham ND.Review paper:more than ringing in the ears:a review of tinnitrs and its psychosocial impact[J].JClin Nurs,2009,18(21):2927-2937.
(收稿日期: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