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8-09 09:15:56许婉婉
大医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丁苯脑血管病炎性

许婉婉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三科,北京 101300)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脑缺血性疾病,发病原因大多涉及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这三个基本病理过程,其症状多见对侧偏瘫、偏盲、记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采用神经保护、氧气吸入等常规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痛,但治疗效果仍有待提升[1]。丁苯酞多用于治疗轻、中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具有较强的抗惊厥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2]。本文旨在研究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23例;年龄40~54岁,平均(48.46±5.22)岁;发病类型: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14例,边缘带脑梗死11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其他5例。试验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5例;年龄42~57岁,平均(48.57±6.25)岁;发病类型: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15例,边缘带脑梗死10例,腔隙性脑梗死13例,其他4例。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行对比。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学》[3]中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者;精神状态正常且积极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血液和免疫系统性功能障碍者;对该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昏迷者。本研究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下实施,且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神经保护、氧气吸入等治疗,同时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规格:5 mL∶17.5 mg/支),将20 mL药物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2次/d。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g/支),将25 mg药物加入100 mL的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后改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粒)口服,0.2 g/次,3次/d,连服7 d。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治疗21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1 d后的神经功能。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4]评分标准,其分值为0~42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1 d后血脂水平变化,包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LA2(Lp-PLA2)。嘱咐患者治疗前后注意清淡饮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取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1 d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白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血液采集、血清制备及检测方法同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脂水平及血清炎性因子以()表示,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7、21 d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7 d后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21 d后对照组 42 26.89±4.72 19.28±2.84* 9.57±3.03*#试验组 42 27.08±5.46 12.81±1.76* 7.23±2.74*#t值 0.171 12.550 3.712 P值 >0.05 <0.05 <0.05

2.2 血脂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血清ox-LDL、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p-PLA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A2。

组别 例数 ox-LDL(μg/L) Lp-PLA2(pg/L)治疗前 治疗21 d后 治疗前 治疗21 d后对照组 42 736.80±70.31 684.35±65.40* 425.38±16.88 287.35±15.24*试验组 42 730.31±69.90 504.30±50.52* 425.35±16.10 220.89±13.75*t值 0.424 14.120 0.008 20.984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6:白介素 -6;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

组别 例数 IL-6(μg/L) TNF-α(mg/L)治疗前 治疗21 d后 治疗前 治疗21 d后对照组 42 28.38±3.28 17.01±2.15* 16.35±2.38 13.31±2.08*试验组 42 28.39±3.89 12.06±1.89* 16.38±2.35 10.16±2.01*t值 0.013 11.206 0.058 7.058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起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引发,致使脑血液循环不足,从而发生大脑动脉闭塞,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其可反复发作,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通过氧气吸入、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中包含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等,可通过将体内自由基清除使患者脑部及周围血循环情况得到改善,但使用该方式治疗的效果仍有待提升[5]。

丁苯酞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含量,调节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谷氨酸释放,从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起到减轻脑细胞损伤、护脑组织的作用[6]。Lp-PLA2是磷脂酶中的一种,是由血管内膜中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肥大细胞分泌产生,随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而逐渐升高,且可水解ox-LDL中的氧化磷脂,生成脂类促炎物质,其水平升高可加重患者病情。有研究指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血脂水平降低可减轻脑血管疾病,从而减少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7]。上述数据结果可知,治疗7、21 d后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治疗21 d后血清ox-LDL、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IL-6可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与炎症过程,当脑组织受损时其可升高;TNF-α可加速凝血与血管收缩,从而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损伤。夏俊东等[8]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可抑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炎性因子的生成,从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上述数据结果可知,治疗21 d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增大,提示丁苯酞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丁苯酞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治疗中,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丁苯脑血管病炎性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4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3期)2015-07-29 08:24:04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25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