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修宇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广西柳州 5451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常伴随呼吸困难、咳痰、气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肺通气、换气能力,肺功能可进行性下降,易并发呼吸衰竭,导致机体氧供紊乱,增大临床治疗难度。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多以抗感染、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COPD病情进展,但不利于改善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体氧供。而常规鼻导管吸氧虽可一定程度上纠正机体缺氧状态,但整体疗效欠佳,患者动脉血气恢复较慢[1-2]。无创正压通气属于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方式,其有效避免传统机械通气对机体损伤,可在患者呼吸过程中为其提供适宜压力,以减轻呼吸肌疲劳,增强肺通气功能,调整气道内氧浓度,改善呼吸衰竭症状[3]。本研究重点探讨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5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52~71 岁,平均(62.34±4.19)岁;体质量 45~82 kg,平 均(62.36±3.17)kg;COPD 病 程 3~11年,平 均(6.15±1.68)年;呼吸衰竭类型:Ⅰ型19例、Ⅱ型2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51~72 岁,平均(62.37±4.21)岁;体质量 44~80 kg,平 均(62.39±3.21)kg;COPD 病 程 3~12年,平 均(6.18±1.71)年;呼吸衰竭类型:Ⅰ型20例、Ⅱ型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合并Ⅰ ~ Ⅱ型呼吸衰竭者;神志清醒,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存在多器官衰竭者;伴随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伴随气胸或纵膈气肿者。本研究经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且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祛痰、平喘、抗感染、扩张气道等对症治疗[5]。对照组患者予以鼻导管吸氧治疗,氧流量调节为2 L/min。观察组患者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面罩或鼻罩吸氧,呼吸机调为S/T模式,呼吸频率设定12~18次/min,吸氧浓度38%,吸气压设为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后期依据病情增加至18 cm H2O,呼气压设为4~8 cm H2O,氧流量 4~6 L/min,单次通气 3~4 h,2~3 次 /d。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两组患者血气、血压等指标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均观察3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呼吸困难/咳痰、气短等症状消失,血气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上述症状明显好转,血气指标基本正常;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血气指标无改变,甚至病情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气指标。治疗前和治疗3 d后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动脉血2 mL,以血气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③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 d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转速设置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设置为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IL-6)水平。④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鼻压迫、鼻腔干燥、腹胀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3 d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56%,经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血气指标 治疗3 d后两组患者PaO2、SaO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aCO2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PaO2:动脉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aO2(mm Hg) PaCO2(mm Hg) SaO2(%)治疗前 治疗3 d后 治疗前 治疗3 d后 治疗前 治疗3 d后对照组 45 53.14±4.63 66.49±5.91* 65.13±5.16 56.31±5.02* 81.76±6.57 89.78±5.24*观察组 45 52.69±4.59 72.19±5.87* 64.59±5.28 52.16±4.97* 82.13±6.53 93.41±3.19*t值 0.463 4.590 0.491 3.941 0.268 3.9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治疗3 d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pg/mL)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pg/mL)
注:与治疗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
TNF-α IL-6治疗前 治疗3 d后 治疗前 治疗3 d后对照组 45 465.28±29.41 241.75±21.96* 304.89±27.14 175.72±14.62*观察组 45 467.59±28.64 208.43±18.73* 301.75±25.62 150.33±12.75*t值 0.377 7.744 0.564 8.780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4 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鼻腔干燥,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2/4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鼻压迫、1例鼻腔干燥、2例腹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4/4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05)。
COPD患者气道内阻力较高,加之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形成,使得患者吸气功耗大、呼吸肌疲劳,易引发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发生,加重气道阻塞。COPD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低氧血症,促使呼吸肌能量供给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重呼吸肌疲劳,导致二氧化碳蓄积,诱发呼吸衰竭。目前,常规治疗多以鼻导管吸氧为主,可增强患者肺通气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以纠正机体缺氧状态,加快PaO2、SaO2升高;但鼻导管吸氧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促进体内CO2排出,易蓄积于体内,致使酸碱失衡[5-6]。
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人机协调性高等特点,其通过呼吸时予以患者一定压力支持,可有效改善呼吸肌运动能力,减轻患者气道阻力,以提高肺泡通气量,促进肺功能恢复,纠正机体缺氧状态。呼气时提供的呼气压可调节体内气体分布状况,提高PaO2水平,预防气道闭陷,以加快CO2排出,降低PaCO2水平;吸气压则利于减轻呼吸肌疲劳,减少呼吸能量消耗,增加氧气量[7-8]。PaO2、PaCO2、SaO2是监测动脉血气的常见指标,当PaO2、SaO2降低,PaCO2升高时,提示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王春超等[9]研究结果显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对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据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气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无创正压通气可增强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效果,促进动脉血气升高,且安全性好。
慢性炎症反应是COPD的病理基础,当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时,可加重病情进展,导致炎症反应加剧,炎性因子大量释放,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据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两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无创正压通气可增强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效果,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稳定病情进展。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气体和氧合交换,阻止肺萎缩,促进肺部气体弥散,从根本上纠正呼吸衰竭状况,有助于消除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改善预后[10]。但临床应用时需提前与患者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情绪,以取得其配合,保障呼吸机安全应用,且通气参数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初期以舒适性为主,逐渐增加压力。
综上,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纠正机体缺氧状态,加快气道炎症消失,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病情稳定,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