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方
摘 要 从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以及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实施建议六个方面,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和实验版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新时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生的变化,为更好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9-0100-03
0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阵地,信息技术课程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革。
回顾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正式进入高中教育课程序列,课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3月和2017年12月发布两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实验版”)[1]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2]。
其中实验版首次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2017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凝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标准体系,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向素养本位。
下面通过对两版课程标准的比较和分析,全面了解新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生的变化,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实践。
1 课程标准总体框架的比较
对比两版课程标准的目录结构,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2017版较实验版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进行单独表述;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等条目;将实验版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修改为“课程结构”,并置于“课程目标”之后。这些变化是由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技术学习领域的两个科目一并纳入其中,其前言部分对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总体阐述。在新版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学科相对独立,因此,2017版必须单独阐述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此外,2017版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以信息技術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各要素,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考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使得课程标准的逻辑更为清晰,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3]。
2 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
课程基本理念实质上是对课程价值的多角度阐述与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指导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2017版和实验版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都包括五点,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实验版从信息素养、信息环境、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进行概述;2017版则更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然后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 课程目标的比较
虽然实验版和2017版都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但在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上存在差异。实验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将信息素养分解和细化为11条。而2017版是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综合阐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之后应当形成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是由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往往被分割把握,难以实现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整合,有利于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培养。
4 课程结构的比较
将两版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组成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实验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组成,共计六个模块;而2017版中课程类别调整为三类,分别是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增加到10个。具体变化为:必修课程由实验版中的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演变为2017版中的两个模块“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实验版选修课程中的四个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在2017版中得到保留的同时,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此外,2017版还新增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数据与数据结构、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移动应用设计。
上述变化是由于新版课程标准修订中,一方面为了反映信息技术课程的本体价值,通过对计算机等上游学科核心知识的分析和梳理,构建出包含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在内的信息技术学科大概念体系,从而形成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作为全体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注重计算机科学学习深度的同时,又广泛借鉴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构成课程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从而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时代性。
5 课程内容的比较
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模块主题,两版课程标准采取的设计思路必然不同。例如:实验版中“信息技术基础”是按照信息获取、加工、交流、管理的活动线索来组织内容的;而2017版必修模块则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科大概念来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
对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在两版课程标准中都涉及的内容,2017版在表述和要求上也发生变化。以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为例,实验版要求系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思想和方法;而2017版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深入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
此外,2017版在内容上进行了许多更新,融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及其功能,体验物联网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剖析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典型案例,感受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要求。
6 课程实施建议的比较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设计文本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所以,为促使课程标准“落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保障资源等关系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关于教学,实验版提出要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重点提到任务驱动式教学;2017版则提倡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
关于课程评价,实验版指出要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而2017版则明确提出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此外,为配合高考综合改革,2017版还增加了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说明,指出考试命题要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关于教材的编写,实验版提出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2017版則进一步指出,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要提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客观、准确地阐述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和方法。此外,关于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编排,2017版更是处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如提出“要紧密围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来选择和组织教材的内容”“作业系统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等指导性建议。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和设备、教学资源开发,2017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如“建议加强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培训”“要设立能满足各模块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室和信息技术实验室”“努力保证每班上课时一人一台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以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2017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重大的修订,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与时俱进。面对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新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生的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开展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和评价,努力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A/OL].(2003-03-31)
[2020-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
200303/t20030331_16734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任友群,黄荣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