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
摘 要: 教师评价语作为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探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分析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教师带来一些思考,改善教师评价用语。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评价语 师生互动
1.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部分。Ellis(1990)曾指出,“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①。课堂教学的本质即为交流互动,其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和情绪的表达都需要教师评价语作为重要媒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英语的机会。教师评价语作为教师话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增加学生语言输入的机会。从这些层面来说,教师评价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教师课堂评价语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媒介,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轻视的。课堂评价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激发积极思考,而且教师可以通过它第一时间找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迅速地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可以说,教师课堂评价语的运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本文拟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进行调查研究,探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分析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对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研究,可以为中学英语教师带来一些思考,改善教师评价用语。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在理论基础的支持下,本研究的探索将在选取的高中英语课堂进行。具体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高中英语教师评价语的使用情况如何?(2)教师评价语使用时存在哪些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如何改进评价语?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高中英语实录课,共3节。对不同教师及使用教材内容的编码如表1所示: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摩3节高中英语听说课,对录像及转写语料做质化分析,对教师评价语出现的频数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从而探究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评价语的使用情况及问题,并提出对策。
3.结果与讨论
3.1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的使用情况
本文对教师课堂评价语使用情况的分析将根据上述评价语的类型,从三个方面展开。
3.1.1言语性评价语和非言语性评价语
由于本研究进行观摩分析的三节课中有一节是“body language”主题,因此肢体评价语,即非言语性评价语在这堂课中表现较多。总结分析三节课的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评价语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言语性评价语在教师课堂话语中占的比例更大,因此,本研究将着重于分析言语性评价语。
3.1.2直接和间接评价语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教师的表现方式通常有两种:直接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表现为对学生的表现使用“Very good.”“Its not the answer.”之类的话语直接表达教师意见。总结分析三节课的直接和间接评价语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得出,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评价语。较多地使用直接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教学内容,更直接地正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帮助教师更好地推进教学进度,保证教学任务完成。间接评价语一般为不直接说明对错,由教师进行诱导或请其他同学回答,能够委婉指出学生的错误或不足,避免一些风险,例如,挫败学生自尊心、打击积极性。
3.1.3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语
从评价内容维度来分,评价语可以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语。 总结分析三节课的这三个方面评价语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堂课教师都着重于知识评价语,对情感态度的评价语几乎未涉及,原因之一可能是选取的三堂课都是听说课,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较少涉及情感态度评价语。
3.2高中英语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时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对转录语料的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中,笔者发现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3.2.1评价语模式化、简单化
在对选取课堂录像的观摩和语料转录中,笔者发现,三位教师使用的评价语重复率最高的三句为 “Yes.”“Very good.”“Good.”。从上述对评价语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三句都属于直接的言语性知识评价语。当教师运用评价语的目的仅仅在于对学生回答和表现情况作出一种判断或评价时,就会导致评价语过分单一、简单化,这样的评价语大多属于形式上的简单评价,在学生看来,只是简单的课堂互动环节,传达的仅仅是回答和表现的正确与错误、好与不好,并未真正起到学习上的引导作用。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事先制订了教学步骤,再开展课堂教学,对于一些课堂上突发的、意外的学生话语,教师需要具备极大的“教师智慧”和临场反应能力,才能应对,因此许多教师面对预设之外的回答通常不予评价或者简单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目标应由掌握语言系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学习英语不再只为考试服务,更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②(6-7)。由此可见,从新课改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因此,仅仅重复简单、单一的评价语,无法对学生起到更多的引导、帮助作用,无法助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3.2.2评价语偏重于知识型
从表4可以看到,教师知识评价语的总占比约为75.85%,远远高于能力、情感态度评价语。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如今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对于语言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視,二是教师个人观念未能完全转变。
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②(6-7)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点讲解的同时,教师更要有意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及文化知识的输入。教师在评价时要更加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语。
3.2.3评价语学科特点不突出
在我国,英语属于非母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学习者缺少学习英语的语境。只有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才能完全投入纯英语语境中学习。但是,教师评价语没有展示出英语学科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是语言输入的一部分。教师评价语未突出表现英语学科特色,在课堂上大多重复着“Very good.”“Great.”之类笼统的评价语,不仅不能够给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输入,长久以此学生的情绪也会疲倦。
3.3 教师课堂评价语改进策略
3.3.1转变观念
教师个人理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若观念产生偏差,则教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转变观念为改进评价语的第一步。
首先,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从转变整体观念入手,改变教师观、学生观、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观。清晰了解课改和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评价目标入手,转变偏重知识评价的理念,兼顾指导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情感态度。
3.3.2注重发挥评价语启发功能
“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英语课堂中重视学生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及时转换并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变”②(6-7)。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使用评价语时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单一评价语,可以适当扩展延伸,适当使用追问、诱导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以下教学片段中,教师成功发挥了评价语的启发作用。
教学片段案例1
T1:OK, next group. If you were John, so Mary was very angry.
S:I would say sorry to Mary.
T1:Yes. If Mary still didnt forgive you, forgive John. If you were John, what would you do? (启发)
S:I will make an apology.
T1:How? How to make an apology? (启发)
S:Gifts.
T1:Buy some gifts, yes. Maybe buy some ... For example? (启发)
S: Flowers.
T1:Yes! Maybe some flowers, yeah. Thank you for your opinion.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T1以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追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具有开放性,追问并不是对学生回答正误的判断和评价,而是通过不断追问启发学生逐步深入地回答。在加强师生密切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更加深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利用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发挥评价语的启发功能,首先,教师要把握时机,及时进行评价启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语的启发功能。其次,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在再三启发后学生仍然保持沉默或回答有偏差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或给学生多个选择进行辨别,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例如教学片段案例2:
教学片段案例2
T3:First tell me, whats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Who can tell us? OK, this girl, please.
S1:...(回答错误)
T3:General idea, OK?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general idea? Main idea, OK?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1:...(保持沉默)
T3: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Any other ideas? 文章的大意。Who can tell us? OK, this girl please.
S2:Volcanic eruption.
T3:About a volcanic eruption. Can you give u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重复 + 追问
S2:...(保持沉默)
T3: OK. It doesnt matter. Sit down, please.
在案例2中,教师T3在提问第一位学生S1“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时,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问题,回答出现错误,教师T3进行了一次问题的重复,但在看到学生仍无法回答时,又进行了一次问题的重述 “Main idea, OK?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将 “general idea” 转述为 “main idea”。在第二位学生S2仍然回答错误后,教师意识到学生不能很清楚地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于是直接用中文“文章的大意”将其转述出来,以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问题,正确回答出问题。在第三位学生S3正确回答出问题后,教师T3又进行了一次追问以期得到更多细节信息。在学生S3沉默片刻后,教师以 “It doesnt matter.” 安慰鼓励学生,减少学生的挫败感,调节课堂氛围。可以看到,该名教师通过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作答,很好地發挥了评价语的启发作用。
3.3.3提升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
英语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提升教师的语言素养,也就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同时,提升语言素养是改进课堂评价语的手段之一。因为通过提升语言素养,教师课堂使用的评价语更加丰富多样,甚至可以引入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表达,例如用“Good job.”代替千篇一律的“Very good.”,用“I admire your work.”代替 “Thank you.”等。教师可以在无形之中融入一些西方文化,例如在选取的听说课2案例中,教师在讲述“body language”時讲述了竖大拇指这一动作在欧洲国家、非洲国家和中国的不同表达含义,并用肢体评价语启发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提高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必定能够提高教师评价语的质量,从而使评价语发挥启发、激励、诊断、调节作用。
4.结语
本文通过观摩三节高中英语课堂,转录课堂语料,统计分析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的情况,探究出高中英语课堂教师使用课堂评价语存在的问题:一是评价语模式化、简单化,二是评价语偏重于知识型,三是评价语学科特点不突出。在分析后提出了对策:首先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其次是要注重发挥评价语启发功能,最后是要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语言输入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本质即为交流互动,其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和情绪的表达都需要教师评价语作为重要媒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评价语使用情况,不断改善、丰富评价语,以更好地促进教学。
注释:
① 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0.
②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 2015,15(16).
参考文献:
[1]Annet, J. Feedback and Human Behavior[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69.
[2]Brown, J D.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3]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90.
[4]李秀娟,杨军. 教师课堂评价语的分类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8).
[5]刘艳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
[7]佟春梅.浅析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使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王蔷.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 2015, 15(16): 6-7.
[9]杨海燕.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周亚兰.让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走向智慧[J].青年教师,2009(12).
[11]张虹. 提高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