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服务社会融合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

2021-08-06 19:24李大西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秘书学人才培养

李大西

摘   要: 服务是秘书的基本职能。将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融合,既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是检验秘书学专业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对与服务社会融合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进行研讨,不仅有助于总结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秘书人才的经验,还对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 秘书学   人才培养   服务社会

一、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融合的必要性

1.服务社会,是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秘书学专业是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尽管各个高校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从本质看,核心内容仍然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秘书学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秘书工作规律与必备技能,擅长沟通协调,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办公设备和技术平台,能独立承担与办文、办会、资料收集、新闻宣传、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决策咨询等相关工作,能胜任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团体秘书工作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定位,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形势与环境不断发展,服务行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引擎的趋势愈加明显,各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高级秘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个事实。另一方面是因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从来都不能依靠学校“关门”办学完成,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因用而教”,让学生“为用而学”。这个“用”的具体内涵,并不由教学单位本身的认知决定,而是由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决定。为此,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调整方向,并借助和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只有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壁垒,通过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尽可能多地吸收社会资源加入人才培养阵线,走学校——社会合作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获得坚实可靠的现实支撑。

2.与服务社会融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助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首先,服务社会是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要想服务社会,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诉求,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先行问题。只有了解社会对秘书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诉求,才能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教育与能力训练,才能让学生所学与社会各行业对秘书人才能力的要求相契合。只有这样,秘书学专业学生毕业离校后,才能以最快速度融入社会,用自己的能力服務社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从秘书学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看,要想让学生真正具备“真材实料”,就要让人才培养走出校门,利用相应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一种科学且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实践训练平台相对有限,而且学校提供的模拟训练平台与社会提供的实战平台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一线亲自参与具体的工作,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通过相关学习和锻炼,缩小这些差距,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情况是:起步晚,相较于老牌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和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思路和理念大量参照和借鉴相关学科专业,如参照和借鉴汉语言文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汉语言文学与管理学课程进行综合对接,将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能力定位统合成汉语言文学与管理学二者之和,教学活动主要依赖校内资源承担等。由于对利用社会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缺乏认识或重视不够,抑或没有经验,导致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因一味依赖学校资源而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么纯粹“模拟”,要么有名无实。另一方面校外一些相关单位既有资源,又有强烈的服务需求却因找不到合作单位而使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自己又因力量有限经常处于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我国城乡各级各类机关,尤其是县乡一级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随着机构精简、职能转变等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机关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内容越来越细,事务多、任务重、人手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这种“基层实情”客观上为秘书学专业走出校门,“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这项工作在过去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梳理,以致在当今开办秘书学专业的各高校中没能找到很成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此,加强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一套与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专业办学与服务社会融合的新机制不仅对专业发展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还对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对接,利用学校、社会资源优势开展合作,实现学校—社会双赢具有示范意义。

二、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1.明确目标与工作重点。

由于秘书学专业是为各行业培养提供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学校要打通与社会相关行业融合的渠道,通过“如何融合”“共赢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实验,找到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表现为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寻找双方合作的契合点,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找到学习训练的具体平台,为需要服务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人力资源帮助,最终构建“利用社会资源协助培养秘书学专业人才,利用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合作双赢的合作办学新机制。

2.抓实细节工作。

要想使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融合的合作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落到实处,需要抓实抓牢许多细节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落实好具体的合作办学单位。经过认真缜密的调查和研究,在全面综合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合作单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物色一批有服务需求、有一定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条件,又乐意为专业人才提供帮助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所在地条件比较好、距离比较近的相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合作对象,通过深入的协商沟通,达成共识,以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确立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并根据秘书学专业在校生的人数及年级分布情况、课程实践需要、能力培养的层级与要求等确定合作单位数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相关合作单位提供的平台接受训练,并在特定岗位得到专业化训练和指导。为此,合作单位的数量必须足够,所提供的训练岗位与参与实训的学生人数要相互匹配。合作不能停留在口头承诺或松散形式上,要签订具有保障性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并形成长效机制。要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相当艰巨,需要从细节出发,一步步推进,调研、选择、协商、达成共识、签订协议,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明确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秘书能力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最为社会及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秘书职业能力中“办文、办会、辦事”等方面,所以,双方合作理应以此为前提,经过协商,明确合作单位为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学生在各级各类机关学习、训练“办文、办会、办事”的平台,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给予相应的指导、监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相关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根据合作单位的工作需要,为所在实习单位提供“办文、办会、办事”及其他相关服务,这些内容需要在沟通之后由双方协商确定,并作为合作具体条款写入合作协议书,确保合作有内涵、有渠道,是“真合”“真作”。

第三,探讨并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合作机制。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合作单位工作的具体需要,讨论并确定双方合作的时间节点、合作的层次、合作的方式等,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责、义务,最终固定下来,作为合作双方履职尽责的条款和内容,并对双方进行约束和规范。

做好以上工作的意义在于,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服务型”的特质,不可能脱离社会实际“闭门造车”,只能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加以雕琢,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人才投放于社会大环境中加以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人才的实践能力为抓手,在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与社会合作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将秘书学实践教学活动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让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承担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部分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协助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这种合作因有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只要合作双方协商一致,完全能够建立起一种学校与社会双赢互利的新型人才培养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不仅解决了以往秘书学专业学生因校内资源有限而导致能力训练落实不到位的难题,还为学生在专业对口岗位上得到系统锻炼争取到了机会,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种机制的建立,无论对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摆脱传统的“纸上谈兵”人才培养模式的羁绊,还是对秘书学专业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都不言而喻。

三、具体实施步骤及最终目标

1.实施步骤。

与服务社会融合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三项工作开展,并逐步推进、落实到位。

第一,紧紧围绕秘书学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人才的目标,把秘书必备的“办文、办会、办事”作为突破口,以县乡一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主要选择对象,筛选出一批符合合作办学条件的单位作为合作对象,并通过协议的方式落实下来,用以支撑与服务社会融合合作培养人才的构想,并为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互利双赢合作局面的出现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根据合作协议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要求,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相关单位接受“办文、办会、办事”等秘书实用技能锻炼,接受合作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并根据合作单位实际工作需要,让学生分担基层工作任务和压力,在协议框架内为合作单位提供工作帮助,让合作单位承担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分担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重担。

第三,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与服务社会融合的全新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作为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固定下来,成为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示范样本。

2.最终目标。

对与服务社会融合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讨,终极目标是找到最合理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既先进科学又实用高效”,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秘书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长线工程,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多方面的投入,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比如在时间投入上,最短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且必须抓紧。因为按常规工作效率计,完成调研和合作办学对象的选定与落实工作,至少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与合作单位协商合作形式,进行合作实践与磨合,让学生在合作单位学习办文、办会、办事等秘书实用技能,同时为合作单位提供相应服务,在总结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与服务社会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最后,对所有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整改、完善,形成内涵充实、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实现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融合的“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不管怎样,既然认定了这条人才培养路径是科学、合理的,而且当今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又是必需的,那么在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拿出热情与勇气去探索,并承受各种压力去努力落实,使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朝设定的轨道迈进。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办好秘书学专业,为社会各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合格的秘书学专业人才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杨树森.论我国高校秘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秘书之友,2006(3).

[2]胡艳.关于高校文秘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5(6).

[3]张林杰,傅姗珊.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5(11).

[4]姜平平.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6).

[5]张艺.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祖国,2018(5).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秘书学人才培养
建党百年秘书工作与秘书学发展研讨会召开
学科互涉视域下秘书学学科建设探索
秘书学专业教育统计报告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