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抑或断裂

2021-08-06 18:53张欣光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整体性连续性

张欣光

摘   要: 确证马克思思想具有整体性意义,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这个首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加约·彼得洛维奇、布达佩斯学派的乔治·马尔库什、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亚当·沙夫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从不同视角进行阐释,并得出较为一致的肯定回答。梳理相关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倾向。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晚年马克思   整体性   连续性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理论流派的学者,以极大热忱投入马克思早期文本研究之中,发现其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所支持和解读的、晚年成熟的马克思理论之间,存在大的差异,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们不可避免且急需解决:是否存在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谁是真正的马克思?如何认识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是否存在思想上的连续性?等等。根本看来,这些问题就是要回答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问题。

一、加约·彼得洛维奇——在批判中找寻真正的马克思

在彼得洛维奇那里,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他对这一问题回答的理论起点。他认为,正是因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有意或无意忽视、贬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才造成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对立。彼得洛维奇对这种思想进行批判:在他看来,那种坚持晚年马克思是真正马克思的理論是背离马克思的。另外,他明确指出,如果仅将青年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也是一种理论的退步,因为这种思想的内在基础,就是承认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对立,是一种“最初的、考虑不周的反应”[1](25)。

为此,彼得洛维奇选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称《大纲》)、《资本论》等文本著作进行理论建构。总体路径是通过重释青年马克思文本发现重大的理论价值,反驳青年马克思是不成熟的马克思的论调,寻找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之间的直接和内在联系。

首先,就最基本的概念术语的直接关联性而言,充满哲学意味的《手稿》大量运用了经济学概念,在《大纲》和《资本论》中存在丰富的哲学术语,这种表述“是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的有说服力的论证”[1](42),这种基本概念术语的重复使用在三部著作中并不鲜见。其中,《大纲》的独特地位应该被正确认识,因为《大纲》在不同文本之间的连接作用,使论证《手稿》和《资本论》之间存在必要的连续性这一论断变得更加科学和容易。

相较于文本之间直接而表面的联系,彼得洛维奇更重视三部著作“本质上的一致性”[1](35):三部作品都是基于哲学而非纯经济学进行的批判,都是马克思对真正的人及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马克思在三部著作中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相似的论述。被彼得洛维奇视为“说明三本书在基本立场相同的决定性证据”[1](35),那种将《手稿》看作抽象的哲学演绎,将《大纲》《资本论》视为具体的实证分析的简单判断,是值得商榷的。

基于前文分析,彼得洛维奇得出结论:青年马克思不是晚年马克思“在年轻时代的过错”“离开青年不可能充分理解晚年马克思”[1](7),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而非对立的,同属于马克思思想整体即“一种革命的人道主义”[1](30)。

彼得洛维奇强调,这种整体性证明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能说明马克思思想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具有永恒真理性的理论体系,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时代现实问题。原因在于,虽然他的思想具有天然的开放性且“对未来有深刻的阐明”[1](26),但对于马克思之后的、具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要自己面对时代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这应该被视为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另外,马克思思想整体性不等同于思想的一成不变。必须承认的是,在其毕生的理论研究中,思想内部存在理论张力——某些概念内涵发生变化甚至被完全颠覆——这一事实,但这种理论张力绝不能成为机械地割裂马克思思想的依据,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基于自身理论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即自我批判和修正的结果。

二、乔治·马尔库什——整体性批判基础上的形式分裂

在看待马克思思想整体性问题上,马尔库什的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是一个统一体”[2](3)。在其成名作——《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就已经做到了将不同时期著作置于同等的理论高度加以整合、运用,确证了“马克思全部著作的基本连贯性”[3](172)这一事实。这种理论表述方式本身就是对马克思思想整体性问题最好的回答。

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可以被看作“一直在写一本书”[3](174),因为不同时期文本之间的基础理论主旨有着一种基于批判理论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认识到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思想具有统一性的同时,承认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之间不仅存在术语上的差别,还在某些方面存在重要的概念分歧”[2](3)而被马克思修改、放弃。在他看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现的多种形式的批判理论证明了这种变化的事实存在。

以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为例,马尔库什认为《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基于黑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唯物主义激进化”[3](178)进行哲学批判:在《手稿》中,马克思预设了一种个体与社会非异化的关系,以非异化为实践活动的目标用以批判现实。这种预设造成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存在含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乌托邦的认识,即以消除对立性存在为目标的共产主义实践成为终极追求,似乎陷入历史终结的思想。

到了《形态》中,这种哲学批判开始转变为哲学与经验相结合的批判,也就是开始研究与工人阶级革命有关的社会性问题,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整体研究开始取代基于个体实践得出个体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放弃了《手稿》中那种基于预设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人为目标的计划,被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真实的、整体性集合所取代。在这个意义上,《大纲》直到《资本论》中的那种“以哲学为导向、基于历史定位的资本主义”[3](185)批判成为可能。基于此,对资本主义展开系统的、根本性的批判。

马尔库什强调,如果不能清醒看到或有意忽视“这个相当明显的事实”[2](151),就会陷入另一个理论陷阱——马克思思想倒退说,即“把《资本论》描述成是早前那些详尽的哲学理论的简单应用,或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经济学的具体化和丰富”[2](151),使得我们的理论批判失去正确方向。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将批判的思维纳入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辩护过程中,防止过度抬高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地位。

三、亚当·沙夫——用人的问题统摄马克思的思想

沙夫关于马克思思想整体问题的思考,选择与彼得洛维奇相同的理论路径:从马克思不同时期代表性文本出发,寻找马克思思想存在整体性的理论依据。但是沙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人的问题为理论基点,通过异化理论贯穿文本,且按照《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手稿》等马克思从成熟时期至青年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独特的、“思想回溯”式的文本解读。

沙夫认为,异化是理解《资本论》中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前提性理论,在《资本论》中,我们关注的是异化理论的应用,而非异化这一术语的直接运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被马克思广泛应用于表述物质生产的过程和結果等领域,而《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则是真正理解前两本著作的钥匙。沙夫与彼得洛维奇一样,十分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即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理论桥梁将《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思想联系起来,确证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之间存在必要的连续性,以这种内在整体性评论两个马克思理论。

基于上文,沙夫得出的结论是:从异化理论出发,人的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始终,那么晚年成熟的马克思要回答这一问题,必然离不开早期马克思思想中关于人的相关论述。所谓那种哲学的人和经济的人的机械式划分,仅能视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研究转向,转变的是对人的问题的审视角度,而不是与人的刻意割裂。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始终将人作为理论的核心范畴,不存在用经济取代人或者抛弃人。

沙夫对于青年马克思有着清楚的认知:首先,从《手稿》等文献资料的公开出版开始,“人们知道了新的、以前不知道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以新的方式看待旧事物”[4](3)。需要明确,青年马克思思想“广泛的历史有效性”[4](9)在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时并不是完全适用的。再者,正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教条的,就是因为过于重视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并将其解释为经济决定论,以经济决定论解释一切。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亚当·沙夫指出:虽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应该受到合理重视,但绝不能认为青年马克思就是真正的马克思,“要警惕过度重视其早期作品的极端倾向”[4](3)。

沙夫选择从人出发,寻找到了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之间的联系,重新发现并恢复了马克思那些被遗忘和被忽略的真理,从正面驳斥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中不包含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的理论。因为沙夫这种观照现实的理论出发点,使得他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更客观、透彻。他这种直白的表述,在当时大环境下是十分需要勇气的。

四、结语

虽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以对青年马克思文本思想重释为理论出发点的,但他们对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地位有着清醒认识,理论阐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时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在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真正的马克思的同时,尽力避免陷入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过度重视理论陷阱。例如,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认为:那种只立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而进行的批判,是一种浪漫的人道主义批判。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没有因为学术传统而选择被动接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断裂说,而是以不同的解读方式和差异化角度,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在回答马克思思想是否具有连续性这一问题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对待马克思思想整体性上,是持马克思立场的。那种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机械割裂,最终只能导致对马克思思想认识的片面甚至歪曲,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是应该被批判的。

参考文献:

[1]加约·彼得洛维奇.二十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一位南斯拉夫哲学家重释卡尔·马克思的著作[M].姜海波,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M].李斌玉,孙建茵,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乔治·马尔库什.语言与生产——范式批判[M].李大强,李斌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亚当·沙夫.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M].杜红艳,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亚当·沙夫.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M].衣俊卿,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为山东华宇工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孵化成果。

猜你喜欢
整体性连续性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连续性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非经典扩散方程的拉回吸引子在中的上半连续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