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白云
摘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多实行“单篇教学”,学生往往难以全面地认识该作者的思想、艺术风格特点。群文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群文阅读”引入到高中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本文以《声声慢》为例,对如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进行探讨。
关键词:单篇教学 群文阅读 古诗词 《声声慢》 教学实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灿烂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正如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充满了一种感发力,这种力量可以使年轻人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受到感动和感化,能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心。”
古诗词教学尝试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是“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章,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
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多实行“单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关注的是作者创作某个作品时的背景经历,以及该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有风格特点。学生往往难以全面地认识该作者的思想、艺术风格特点。而学生在一组相关文章的群文阅读中,既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又可以形成独立阅读、立体阅读的能力,在对比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
基于此,笔者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单篇教学及群文阅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进行比较,以期丰富教学实践。
一、单篇教学模式下的《声声慢》课例
《声声慢》是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学生对词人李清照、南宋时代背景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在拓展总结时让学生谈谈对李清照的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单篇教学法会围绕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如何写“愁”展开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致有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初品词情并思考抒写何情。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及范读,能够把握这首词的“词眼”——愁。
其次,细品词境并讨论如何写愁。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学习,借助于搜集来的资料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后,学生明确本词叠词手法,以及刻画了一些典型的、具体的画面等来表现这种愁情。
最后,深读词蕴探究为何而“愁”。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李清照的大事记深深体会词人的愁情。
整节课围绕“愁”,进行细致赏析。作品分析的细致有余但广度不够,课堂容量较小。
二、群文观照教学模式下的《声声慢》课例
李清照的词有二首选入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大多数同学仅通过这二首词的学习,会对她的词的风格的了解不甚全面。时代的变迁,个人境遇的改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很大,这点在李清照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的词以南渡为界,风格变化显著,明显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作品清丽明朗,后期作品表现得沉郁凄怆。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有限,只选了她后期的一首代表作《声声慢》,学生对于她后期作品风格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因此,笔者将对照课外补充篇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菩萨蛮》《永遇乐》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同一时期几首词的比较学习,加深学生对李清照后期的词风的理解。具体环节如下:
1.初读诗词,寻求共同点。
首先,品读词情。教师先范读,注意停顿,重音及情感的把握。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并注意词中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将这三首词放一起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火眼金睛,看出了几首词里都写到了“愁”。教师补充:靖康二年,金兵南侵,掳去赵佶父子,赵构出逃商丘,建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不思恢复中原故土。值此国家危难之际,丈夫赵明诚也在建康突然病逝,李清照辗转逃亡,经营半生的艺术收藏,也毁于一旦,心灵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2.再读诗词,探讨不同点。
首先,通过初读这三首词及背景介绍,我们知道了李清照的这三首都是写“愁”。接下来,引导学生探讨这三首词表达的感情具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声声慢》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在秋天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的孤寂凄苦的心境,“淡酒不敌急风”是词人晚年真实生活的写照。《武陵春》这首词是词人于宋高宗五年春天写于金华,“靖康之变”后,丈夫之死使其沉痛万分,但更令她悲痛的是国家之难,整首词表现的情感是真挚而强烈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写于南宋卖国集团委曲求全,偏安江南时,词人融入了南渡之后国破家亡的无限感伤与悲愤。
其次,师生共同探讨这三首词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声声慢》篇章开头巧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加强词的艺术感染力,史无前例的十四个叠字的使用,形成音韵上的回环往复,使情感层层递进。最后以“愁”作结,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愁”的滋味,留给读者慢慢品味。《武陵春》这首词上片景中见情,情随景生,下片换头一转,借景驱愁,但愁情浓郁,无法驱散。全词的词眼是“愁”,但词人巧妙地使用艺术手法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小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使之具体可感,抒写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及孀居之苦。《永遇乐·落日熔金》上片从回忆汴京的元宵佳节写起,将词人如今漂泊异乡,流离失所的境遇同以前的良辰节日欢乐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下片用当年词人在汴京度佳节作今昔对比,用今天的游人的欢愉反衬自己的悲凉处境。全词通过对比、反衬,写出了词人对故国沦亡的哀痛,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对比阅读后拓展总结。
这三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所作,都是以愁苦为基调,多写离别之情、相思之苦、故国之思,但具体写法上各有侧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在人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会被加倍地补偿在艺术空间里。一千年过去了,李清照的作品依然被人们传唱。
三、结语
叶嘉莹先生指出,“诗歌读者作为美学的接受者和评价者,不管是歌曲、诗歌,讀者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普通读者,他们只是从表面来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第二种是透明性的读者,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诗歌中的内涵和深意进行理解。第三种是创造性读者,也就是说普通读者只能做到作者写什么、他们看什么,而创造性读者有较强的推断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通过作者说的一,来演绎到二、三、四,这样就可以产生丰富、广阔的联想。”作为现阶段的高中生读者,很多学生的鉴赏水平只停留在学者叶嘉莹认为的第一种类型上,只能从表面来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善于启发,认真引导学生。
当然,群文阅读不是完全取代教材教学,它是对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单篇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合理利用选修教材,并适当补充课外文本。引导学生去领会、揣测诗人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叶先生所说的第二种“透明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