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动经验在“动”中累积

2021-08-06 22:22邱秀兰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脑长方体动手

邱秀兰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组织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动手实践,亲历知识技能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动起来,在动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

一、动眼看,累积观察经验

儿童智力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儿童对事物的有效观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眼“看”,就是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事物的特点,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感受事物的本质及区别。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意识,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过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学生总结观察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并在观察中感受收获的乐趣,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看”中累积。

例如,人教版二上“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并试着在图中寻找角,再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大小不同的角从图形中抽象出来,展示在大屏幕上。随后,教师抛出问题:“这些角长得完全相同吗?”继而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观察屏幕上的各个角(剪刀的角、足球场的角、双杠的角……)。在二次观察学习活动中,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角的边有长有短,开口有大有小,开口方向也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顶点),都有两条直直的边。在学生的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并顺利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可以发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尝试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象,学会总结观察的方法,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让学生的观察经验在看中得到累积。

二、动口说,累积交流经验

课堂上有效的交流活动,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面对相同的学习材料,往往因观察角度和探究方式的不同,从中获得的体验、知识也不尽相同。学生个人探究的成果也往往相对零散、片面,缺乏完整性。学生在与同学、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的过程,也是對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因而,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主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累积丰富的交流经验。

如人教版二上“数学广角——搭配(一)”的教学,教师先创设学生春游要乘三艘船游览观光的情境,轮船的编号由3、6、9中的两个数组成,并且个位数和十位数不相同,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出所有的轮船编号。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巡视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有人写的多,有人写的少?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小组讨论后,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意识到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排列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交换位置、固定十位或固定个位。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同伴的学习经验。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教师也可以适时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丰富学生的认知。学生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视野得到拓宽,思路得以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三、动手做,累积实践经验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因而将抽象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实践、乐于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累积实践经验,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探究中,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图形,这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学生研究的视角往往是在“面”和“顶点”这两个强刺激点上,对“棱”的认识显得薄弱,因此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要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可以选择哪些小棒,各种长度的小棒各要多少根,怎样才能最快地把这个长方体框架搭建起来?在搭建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体验到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深刻地感悟到相对的棱的长度要相等。学生应用小棒搭建长方体的过程,也是他们用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学生“触摸”到了长方体的内部结构,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棱,从而突破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积极探究、动手操作,从中获得丰富的直观感受和经验,为探究和解决问题提供重要基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经验也在做中得到了积累。

四、动脑思,积累探究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实质上是用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逐步取代感性的、具体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即学生自主积累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数学学习中,假如学生对学习材料仅仅停留在直观、表层的认识,不能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知,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凭感性认识,无法上升为理性思考,也就难以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故而,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全过程,积累数学探究经验,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洞悉事物本质,方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思维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活动中,某教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我们之前探究过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思考的?今天的学习活动,大家想怎样探究呢?”学生积极动脑,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探究经验,尝试运用转化的方法。学生利用两张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发现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后者的计算方法是已知的。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也为拓展割补法做了铺垫。在推导活动中,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脑思考,通过引导使学生亲历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经验在思考中得到了累积。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动脑长方体动手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