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怡清
[摘 要]近20年,思辨能力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如何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基于儿童生活视角,依据系统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采用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方法多元、思辨情境创设、课后拓展延伸等策略,可以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培养
思辨能力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是一个人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为此,教师需要在坚持思辨能力培养原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习,养成敢于思辨、慎于思辨、善于思辨和巧于思辨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堂效果更好。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1.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离不开自主道德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提高主动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激活、启发学生思考的交流园和活动园。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班级建设人人有责》中的活动园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班级成员,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呢?请说明理由。”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解答疑惑,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在日后学习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学习环节,通过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清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在上课过程中会有明确的思路,不至于在上课时找不到學习的方向。课中通过情景交流、以案说法、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和课堂中未学习的知识,愿意自己在课下主动学习,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学习和课后主动探索的好习惯。
3.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认知能力较弱,思想情感和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在学生面临生活场景时,可以借鉴教材,帮助其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提高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前需要做足功课,对于课本上的知识要先深入了解,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让教学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观察、体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并开展资料的收集活动。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一课时,教师借助课前让学生进行的“互联网生活小调查”,搜集整理学生真实的互联网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里面有许多新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接着,通过小品剧《网聊之后》和网络安全隐患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积极思辨,使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互联网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而且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学会在网络中安全、文明地生活。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充分的准备还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辨析思辨环节。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那样只会让学生感觉疲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元化,利用微课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把这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学校,说一说“我喜欢的校园一角”,然后,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介绍学校,让学生对校园有整体认知。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户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走进校史馆,走近学校荣誉墙,走近学校宣传栏,走进学校各馆室,并引导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一节课运用多种方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创设有趣的思辨情境
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分析出来的内容进行交流,把死板的课堂变得有趣。思维本身就是有趣的,学生的奇思妙想都在思考中体现。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课堂的乐趣和知识中潜藏的趣味性。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若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要注意把趣味性体现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愿意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提高思辨能力。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自由思考,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建构智慧课堂。
【案例】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法律作用大》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邻居遭遇交通事故,改编情景剧表演《谁要负全部赔偿责任》:
一女司机违反交通规则,与另一辆车发生碰撞,两个司机为谁负赔偿责任争论不休。
教师追问:现在应该怎么办?(生:找交警。)
教师解说:交警会公正处理这一问题。
学生继续表演,交警(学生扮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判定:损失惨重的女司机须全责赔偿。
引发学生思辨:车撞得更严重,却还要负全部赔偿责任,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思辨了解到在交通责任划分上人们经常用情理去处理,而交警是用法理去处理。肇事女司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所以要受到惩罚。法律如同一把尺子,能够衡量人们行为的对错。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模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这种手段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做好课后的拓展延伸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安排相对固定,而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质还处于培养的初始阶段,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师单纯依托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所能实现的育人效果非常有限,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而课后活动、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感悟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深化主题,促进知识理解与思辨能力的发展。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和延伸,通过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探究性比较强的课外活动形式或者课外作业,触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和道德情感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不让溺水悲剧发生》这一课时,教师讲完课本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为一些较为危险的地方,如小河、水塘等设计安全警示标记或标志,用绘画或手抄报的形式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宣传安全游泳知识,使学校与家庭、社区形成合力,不让溺水悲剧发生。学生在思考课后表达形式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又通过课外拓展丰富了学识,做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提供很多帮助。思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师有效利用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前、课堂、课后进行积极地思考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课下实践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瑞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9,(08).
[2]王有谱.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J].中华少年,2019,(14).
[3]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4]李芬.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01).
[5]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第二批专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ZS191020)研究成果
(責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