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梁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思维的兴奋点便集中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进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捕捉疑点。在质疑时应不单单满足于知道答案,而应进一步探究“这是为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的能力
学习学科的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相联系,所有学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展开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发展升华为能力。因此,掌握历史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极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前提。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具有价值地解决问题而从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常用“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答不到关键点上”等说法来埋怨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说“我怎么想不到”,这是因为发散思维不够,说“我怎么答不到关键点上”,这是由于集中思维欠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课除了枯燥,还有另外一个被学生讨厌的原因,就是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少,学生觉得不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会布置更多的作业给学生,只要求学生当堂记住,不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历史知识呢?我觉得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比较好。先在黑板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书上找出答案,然后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用花大量时间进行叙述,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记忆,之后教师检查,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考试前学生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
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讲授初一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先通过“新闻速读”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申遗成功,那么,谁是由此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呢?”接下来进行活动一:说故事,讲故事。请学生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结果和意义,然后观看视频《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说说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困难,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问:“你从张骞身上感悟到成功者的哪些精神?生活上、学习上你怎么对待困难?”之后进行第二个活动:选择主题,合作探究。教师给出三个主题,分别是有关丝绸之路的“路线”“物产”“作用”,要求小组讨论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这几个主题很有探究意义,学生们对此饶有兴趣,回答问题时都争先恐后。第三个活动是:听故事,联系现实。提出问题:1.如果设立有关丝绸之路的展厅,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应入选?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借此问题引导学生展望丝绸之路的未来,并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但也是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就能探究解决的。最后让学生进行框架式、脉络式或歌谣式总结,既有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等多项能力。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合理整合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1.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的教学情境,并以此展开分析讨论,在探讨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努力展现自我。这种教学结构为“创设情境——思考研讨——组织演示——归纳提高”。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2.进行自主性练习
自主性练习是指为了达到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自由地选择习题进行练习的一种形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不同状况设计自主性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中,一般可设计三类题:基本题、小坡度题、思考题。要求人人都要完成基本题,自主选做小坡度题,鼓励一部分学生争做思考题。对个别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题目的难度及数量,允许他们在同学或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尽力完成。这样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3.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切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可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迁移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帮助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
4.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就其品质来说,包括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等,它们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要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突破口,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反复实践、质疑和释疑。例如,可以结合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立性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达到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雙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玉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
[2]张磊.试析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路径[J].名师在线,2018,(02).
[3]赵静.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