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清 饶礼喜
(一)
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
王蒙
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
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姣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
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辛劳。
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1957年。新婚前夕,她和鲁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
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就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
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
不久,丽珊也去了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之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紫衣服孤单地静卧箱底。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
1966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啊!”
“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
“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
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也许”。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丽珊又自语道。
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
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
换季时这些衣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
“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
“我姓紫。”它无声地答。
“府上是?”
“苏州。”
“您的年纪?”
“二十六。”
“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
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
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丽珊的心声:
“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
“以后……”她说出了声。
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期望。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
丽珊唯一的儿子早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
“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么不穿呀?”
“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
“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
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
“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
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
“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
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
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
“我不要,新衣服都穿不完呢,”未婚妻说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
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
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
“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
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它明白这是丽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
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其实,又何止衣服是这样呢?如今的丽珊、鲁明与我们的这一件紫绸花服,都有了新的意味。
(有删改)
【训练题】
A.文章借紫绸花服的遭际,含蓄地暗示时代背景,影射当时中国社会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
B.“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在主题揭示上有隐喻个体价值贬损的意味。
C.儿子的未婚妻善解人意,知道这件紫绸花服对于丽珊的重要意义,所以委婉地拒绝了丽珊的馈赠。
D.小说写阴霾过去,鲁明常常到各地出差并给丽珊买了许多新潮的时装,暗示中国已经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A.小说将紫绸花服人格化,寓言化手法运用得非常到位,借紫绸花服之口审视历史,含蓄地揭示了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B.文章写丽珊和鲁明到服装商店购买紫绸花服的过程,虽然啰嗦,却和《社戏》里写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小说以紫绸花服为载体,借助日常生活的叙写,演绎出了知识分子在历史裹挟下的命运沉浮,映照出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
D.小说寓深意于細物,很好地把握了“体物之妙”的奥义,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完成了对岁月蹉跎中一代人生命价值的反思。
3.简要说明紫绸花服出厂后的经历。
答:
4.小说标题内涵丰富,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
(本篇供稿:王广清)
(二)
一方章料
秋泥
曲献又从樟木箱里翻出那块章料把玩。章料是父亲留下的,父亲是个画家,擅画花鸟鱼虫。曲献不懂画,反正觉得父亲的画没什么市场。跟父亲同期的那些画家,已经可以卖到两万一平尺了。倒是这块章料父亲把玩了一生,就是没舍得用它治印,父亲说,这是你爷爷留下的好东西,留着传家吧。所以曲献对这块石头值多少钱倒不是很上心,只觉得是一个情感寄托,拿在手上心里就会很柔软。
现在他要把这块石头送人了,心里生出许多不舍。老处长退休了,最有希望扶正的两个候选人就是他和郑副处长,论人缘口碑,他要好一些;论工作能力,郑似乎要强一些。他们在伯仲之间,就看主管人事的柴局长倾向谁了。曲献知道柴局长爱好书法,所以想把这块章料送给他,博得好印象。
周日下午,曲献去见柴局长。曲献说,柴局长您是一位书法家,所以有一件事要请教您。柴局长说,什么书法家,爱好而已。曲献拿出红丝绒包裏的章料递给柴局长,说,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石头,想请您给鉴定一下。柴局长把章料拿在手里,双眼放出了光亮:这是鸡血石呀,很珍贵!曲献吃吃地笑,说,是吗?我不懂这玩意儿,就是觉得挺滑溜的。
柴局长说,这是好东西呀。柴局长打开电脑,百度了鸡血石,说,在这儿。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因鲜红色似鸡血的辰砂(朱砂)而得名。鸡血石同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并列,享有中国“四大名石”的美称。主要用作印章或是工艺雕刻品材料。中国最早在浙江昌化发现玉岩山鸡血石,后来又发现了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巴林鸡血石。鸡血石与田黄石、青田灯光冻石被誉为印石三宝。但鸡血石由于产量相当有限,所以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望着滔滔不绝的柴局长,曲献听呆了,原来这块石头有这么多讲究。自然柴局长也是爱不释手。柴局长说,你最好到权威部门去做一个鉴定,这样才能知道它的具体价值。曲献说,不用了,我这人没什么爱好,东西留在我这也是白瞎了。既然您这么懂它,可视为它的知音,我把它送给您吧。柴局长看了看曲献,问,你要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我?曲献说,好章料给书法家做印章,属于物归明主。柴局长说,这我不能要,但我真是喜欢。这样,你放我这一阵子,我好好欣赏一下再还你。
新处长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扶正的是郑副处长。曲献很失落,原以为送出了祖传宝物就万事大吉了,结果是鸡飞蛋打。但他这样宽慰自己:既然柴局长收了自己的贵重礼物,就等于欠他一个大人情,人得有格局,还有下一次的机会呢。这样想着,再次见到柴局长的时候,曲献仍然笑容满面地打招呼。
大概一个月后,柴局长打电话让曲献去他办公室一趟,曲献有好事将临的感觉。进门后柴局长说,曲献,你那个鸡血石,我拿去找朋友做了鉴定,老爷子真是给你留下了一个地道的好宝贝,价值应该在七位数以上,甚至可近八位数。你呢,遇事可救急,无事可做传家之宝。你拿回去吧,好好保管。
曲献结结巴巴地说,这东西我已经送您了,它是您的了……
柴局长摇摇头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做人的准则是以不贪为宝,不然,我们各失其宝,这损失太大了。你琢磨下,是不是这个理?
曲献接过东西,给柴局长深鞠一躬。转过身去,他的眼睛就湿润了。
(选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训练题】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曲献明知祖传的一方章料价值不菲,还要送给爱好书法的柴局长,只为获得好印象,为自己升职打通关系。
B.柴局长对印石颇有研究,一眼就看出那枚章料为珍贵的鸡血石,还表示留下把玩欣赏一阵,可见他是真心喜欢。
C.曲献送了礼却没有得到提拔,他非但不抱怨,反而再见柴局长时仍然笑容满面地打招呼,说明曲献很有格局。
D.曲献人缘口碑要好些,郑副处长工作能力要强些,最后却是郑处长胜出,表明柴局长只看重干部的工作能力。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中写曲献的父亲是位不与同期画家那样看重钱财的花鸟画家,意在反衬曲献没有传承父亲的气节。
B.小说不厌其详地介绍有关鸡血石的内容,一是表明那枚章料十分珍贵,二是为了侧面塑造柴局长的廉正形象。
C.小说中“鸡飞蛋打”这个成语用得非常精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曲献送了礼却没有得到提拔时的失落心情。
D.“一方章料”既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贯串了整个故事情节,又象征着人物的精神品貌,关涉到作品的主题思想。
7.小说结尾说曲献给柴局长鞠躬、眼睛湿润,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8.小说是如何刻画柴局长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赏析。
答:
(本篇供稿:饶礼喜)
【参考答案】
(一)1.C(“善解人意”不当,儿媳嫌衣服式样老旧,并不理解丽珊的心意。)
2.B(不是“啰嗦”,而是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作者故意使用繁笔,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被丽珊购买作为结婚礼服——长久搁置静卧箱底——作为爱情信物转赠儿媳被拒——再次回到丽珊手中。
4.丽珊二十六年对紫绸花服不离不弃,把它珍藏箱底,隐喻她对爱情的珍视及坚守;紫绸花服质地好却不得其用而居于木箱深处,折射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报国无门和怀才不遇;儿媳拒绝丽珊馈赠的紫绸花服,寄寓人才过时的尴尬及一代人的怅惘与反思。
(二)5.B(A项,于文无据。“明知祖传的一方章料价值不菲”错,曲献并没有找人对那方章料进行鉴定,也不太关心这块石头的价值。C项,曲解文意。“说明曲献很有格局”错,曲献是期望下次有机会提升,原文说他“宽慰自己:既然柴局长收了自己的贵重礼物,就等于欠他一个大人情,人得有格局,还有下一次的机会呢”。D项,主观臆断,“柴局长只看重干部的工作能力”错,他肯定经过了综合考察和各种权衡才确定正处长的最佳人选,不能说柴局长完全不考虑干部与他人相处的关系。)
6.A(无中生有。“同期画家……看重钱财”错,原文并没有情节表现曲献的父亲不“看重钱财”,也无法证明同期画家“看重钱财”;原文说的是“曲献不懂画,反正觉得父亲的画没什么市场,跟父亲同期那些画家,已经可以卖到两万一平尺了”。画的售价的高低,不能作为画家是否“看重钱财”的依据。)
7.答案示例:这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其作用主要有:①表现曲献对廉洁自守的柴局长的尊敬和钦佩;②表明曲献有了发自内心的悔悟,不再把心思放在搞旁门左道上。(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
8.答案示例:①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柴局长说“这我不能要,但我真是喜欢”,既表明他为官的原则,又流露真实性情;他说,“君子愛财,取之有道”,“我做人的准则是以不贪为宝”,表现了他廉洁自守的高尚品格。②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当柴局长把珍贵的鸡血石拿在手里时“双眼放出了光亮”,表明他对章料的精通和惊喜;当曲献说“这东西我已经送您了,它是您的了”时,柴局长“摇摇头”,反映他能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③恰到好处的侧面描写。小说描写想用送礼的方式达到升职目的的曲献,是从侧面表现柴局长的正直清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