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诗的几种特殊表现手法

2021-08-05 07:13韩延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移位边塞诗杜甫

韩延明

以“汉”喻“唐”

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多有借汉朝的人事、名称和典故来反映唐朝的事情,诸如“汉皇”“汉宫”“汉关”“汉家”“汉将”等词语在唐诗中屡屡出现。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就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再如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塞下曲六首》中有“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有“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些都是唐朝诗歌中以“汉”喻“唐”的典型代表。在这些诗歌大家的影响下,以“汉”喻“唐”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一种惯用手段。

为什么唐代诗人不直陈唐事,而大多选择以“汉”喻“唐”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民族自豪感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国力异常强盛的朝代,疆域实现了大一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汉代经济基础深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高超,文化艺术繁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此强大的盛世王朝,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抹亮色,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唐人喜欢拿自己生活的唐朝来和大汉作比较,以此自许,从而体现民族自豪感。于是,汉代的帝王将相、后宫妃嫔、文学大师、艺术精华等,都成为征引的对象,频频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唐代的文人墨客多用以“汉”喻“唐”的方式曲线议国,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朝廷的认同感,表达自己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有时,诗人也用以“汉”喻“唐”的手法,委婉地对统治阶级进行讽喻和规谏。

其次,“唐遵汉法”以表仰慕之情。汉朝是盛世较多的朝代,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所以,唐王朝统治者在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方面力主“遵汉”。追思汉朝人事,表现对大汉王朝的景仰与追慕。这种“遵汉”的主张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作为大唐文学骄傲的诗歌创作自然也不例外,“以汉入诗”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就是曲笔抒情。大唐盛世,疆域广阔,国泰民安,威震四海,万国来朝,诗人赞美盛唐气象,自可以直言直语、无所忌讳。然而到了晚唐,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国势日衰,诗人若直陈时弊,讽刺忧叹,赤裸裸地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难免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所以,更多的诗人在诗中以“汉”喻“唐”,用“曲笔”委婉表达内心对朝政的不满或讽谏,抒发忧国忧民情怀,以避免无妄之灾。

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馬度阴山。

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飞将”指的是汉朝大将李广,他因神勇被称作“飞将军”。诗句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健在,就不会允许匈奴南下牧马。诗人在此用“曲笔”慨叹当朝边战不断、将无良才的严峻现实,表达对朝廷深深的忧虑和嘲讽。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慨叹,诗句表面上是谴责“武皇”(汉武帝)穷兵黩武,使士兵血流成河,无谓地牺牲;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汉武帝影射唐玄宗,讽刺唐玄宗好大喜功,挑起边战,使将士血洒疆场,隐含着诗人对唐玄宗的不满和规劝。

此外,唐朝君主善于反思历史,钟爱汉代文学,也为唐代诗歌创作以“汉”喻“唐”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唐代官方大力推崇汉朝,潜移默化中激励诗人秉持对汉代的激赏并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助推了以“汉”喻“唐”诗风的形成与普及。

以“有”见“无”

“有”和“无”本来是一对矛盾,通常情况下,两者是互相排斥的。为人之道,诚实为要,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名“无”实“有”,“名”“实”不符就有失信之嫌;但是为文之道,“有”与“无”的关系就不再是那么简单和绝对了。特殊的情境下,“有”和“无”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有”是因“无”而“有”,“无”是因为“有”而“无”。这种关系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以“有”见“无”。唐代诗歌中,时有成功运用以“有”见“无”表现手法的范例。这些诗歌,本意是表现“无”,诗人却有意从反面下笔写“有”,“有”是对“无”的诗性表达、幽默式认定。这样写,往往达到一种以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请看杜甫的《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据载,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举家迁移到秦州(甘肃天水),开始了他“因人作远游”的艰难历程。诗人客居他乡,毫无经济来源,仅有的一点旅费也花完了,以致囊中羞涩、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心酸的五言律诗。

诗的大意是:被窝奇寒难耐,杜甫一大早就被冻醒了。他躺在冷冰冰的床上,饥寒交迫,绞尽脑汁寻觅食物:翠柏怎么样?虽说它的味道很苦,但应该是可以充饥的吧;放眼窗外,他看到了天边灿烂的朝霞,片片相连,秀色可餐,想必那也是可以充当美食的吧。然而这些都是空想罢了,回到现实,没米下锅,只有忍饥挨饿了,因此也就省得去打井水,任其冰封。可是,诗人并不说自己一文不名,偏说口袋里还留有一个看家的小钱呢!这里的“有”是何其微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诗人这样写,正是对“无”的另一种戏说,一种自嘲,流露出一种心酸。因为谁都不会因为这小小的“一钱”之“有”,得出诗人还不算穷困潦倒的结论;反倒恰恰会因为这“一钱”之“有”,更加体会到诗人生活的艰辛、难堪和落魄。在这里,杜甫巧妙使用了以“有”见“无”的手法,突出表现他的困境,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油然生发悲悯之情。这里对“有”(“一钱”)的肯定,其实就是对“无”(贫穷)的幽默、自嘲式表达。如此表达比直言其“穷”更能凸显“穷”的程度之深、诗人生活之难,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由此可见,运用以“有”见“无”的手法,是通过强调“有”的“量之少”(如“一钱”)来完成的。再如杜甫《南邻》中的“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说南邻的园子里尚能收获些许芋头和栗子,所以还不能说他彻底穷困。这里的“有”(芋栗)越少,就越能说明他穷掉了底。“有”的“量”越少,“无”给人留下的感受就越深,所以,“少量”是成功运用以“有”见“无”手法的关键。

在唐代大量的吊古类诗歌中,诗人常常极力描写自然景观的“有”(存在),以此强化人文事物的“无”(消亡),以突出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如晚唐诗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在诗人的笔下,江草、野鸟、柳树这些自然之物,不管世事变迁、江山易主,依旧吐绿,依旧啼鸣,依旧烟笼,与六朝时别无二致。这是极力描写台城的“有”。然而,“有”的只是自然风物,人事尽“无”,六朝人文已经荡然无存,大有“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悲凉之意。

在唐诗中,“有”與“无”,“动”与“静”,“明”与“暗”,这一组组矛盾的对立,都能在艺术的世界里相互统一、相互成就,从而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主”“客”移位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抒发背井离乡、思亲怀友之情时,往往不直接写自身的所思所感,而是“推己及人”,从对方落笔,换位思考,寄情于人,别出心裁地将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为“主”“客”移位,或“一笔双写”。“主”“客”移位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在边塞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之地军民生活和独特的自然风物为题材的诗。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表现边塞生活的诗歌,初步形成、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日渐兴盛,至唐代进入黄金鼎盛时期。据相关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现存总数不到两百首,而仅《全唐诗》所收录的边塞诗就高达两千多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作中已有大量的边塞诗;到了盛唐,朝廷开疆拓土,战争频繁,边塞诗更是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边塞诗人及边塞诗作,形成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盛极一时。这些边塞诗多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写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大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

譬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本诗描写湖上亭的景物,表达作者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没有直接从自身落笔,而是将物象人格化,运用“主”“客”移位的手法,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不舍表达自己对昔日居处的留恋惜别之情,饶有情趣。

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往沦陷后的长安。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寄居在鄜州羌村,可谓妻离子散。独处长安,亲人天各一方,诗人望月思亲,感慨涕零,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诗人随思绪展开遐想,不写自己想念家人,而写妻子想念自己。首联巧设情境,想象妻子茕茕孑立,对月遥寄深情;颔联以“忆长安”直接写妻子怀念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想象夜阑更深,妻子久久凝神望月,黯然伤神,任凭雾沾湿了云鬟,月侵寒了玉臂,足见妻子的情深义重;尾联写妻子美好的祝愿和祈祷,明写妻子的祝愿,实则表现诗人自己渴望团聚的期盼,意味隽永。

本是诗人思乡怀人,作者却巧用“对写”法,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夫妻之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表现得更加深沉辛酸,令人为之动容。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强化了主题。

歌以言志,而表现手法则是“言志”的重要载体。唐代诗歌不拘泥于成法,以“汉”喻“唐”,曲径通幽,含蓄蕴藉;以“有”见“无”,反向比衬,诗意愈显;“主”“客”移位,醉翁之意,错落别致。这些手法的创新运用,使大唐诗歌更加与众不同,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移位边塞诗杜甫
“文章四友”边塞诗浅析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登高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绝句
读编往来/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