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庆
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 215231
胆囊切除术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手术术式,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腹腔镜微创技术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具有无瘢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睐。然而临床实践应用中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是微创手术,但对于患者来说仍属于侵入性治疗,术中液体输注、麻醉以及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等诸多操作均会引起患者发生低体温情况〔1-2〕。低体温状态可促使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发凝血功能异常、麻醉延迟、免疫功能抑制等情况,增加术后出血与感染风险,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3〕。因此,加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保温护理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积极作用。鉴于此,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常规保温方式与复合保温方式对手术患者体温及相关生理指标影响,探讨分析术中采用复合保温措施在预防低体温及凝血功能异常、生理指标稳定性方面效果。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②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③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沟通障碍、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或合并严重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术前体温即不正常者、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或合并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将10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红色球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资料:男21例,女29例;年龄28~65岁,平均(47.18±7.11)岁;ASA麻醉分级:31例Ⅰ级,19例Ⅱ级。研究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8~65岁,平均(46.74±7.43)岁;ASA麻醉分级:30例Ⅰ级,20例Ⅱ级。两组手术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常规保温护理,主要包括控制手术室湿度介于40%~60%、温度介于22~25℃,除术野部位其他躯体部位用保暖手术巾包裹,术中常温输注药物、血液等。冲洗液与消毒液无任何处理。研究组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包括:①外环境保温护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 0.5 h 由护理人员打开室内空调调节室内温湿度,保证室内湿度在50%~60%,温度在22~25 ℃;实施麻醉及皮肤消毒时调节温度介于25~28 ℃,开始手术后,室内温度介于22~24 ℃;手术台上铺加热保温垫(38±1)℃,患者加盖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并将消毒液加热至40℃后在行皮肤消毒,铺设无菌单后在术野外加盖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②内环境保温护理:麻醉后将气管导管与湿热交换器连接,通过全自动灌注CO2气腹机自动加温CO2气体至体温温度,利用加温输液器对输注药物或血液进行加温处理,冲洗液加温至37 ℃。术前0.5 h给予两组患者0.5 mg阿托品肌注,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给予乳酸钠格林液与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输注,晶胶比为2∶1。常规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多功能麻醉机给予患者间歇正压通气,设定呼吸频率为14次/min,潮气量为10 ml/kg,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直至关气腹前停止丙泊酚输注。
1.3.1鼻咽温度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气腹建立前10 min(T1)、气腹建立后10 min(T2),手术结束放气后5 min(T3),手术结束3 h(T4)鼻咽温度进行测量与记录。
1.3.2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记录T0、T1、T2、T3、T4时刻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
1.3.3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抽取3 ml肘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记录患者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
与T0时刻鼻咽温度相比,研究组T1、T2~T4时刻患者鼻咽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鼻咽温度自建立气腹后(T2)开始降低,且至T3、T4时刻鼻咽温度仍未恢复至入室T0时刻温(P<0.05),且T2~T4时刻鼻咽温度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刻鼻咽温度变化比较
与T0时刻相比,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自建立气腹后(T2)开始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直至手术结束(T3)时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研究组T2~T4时刻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T3时刻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对更小,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刻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对照组FIB升高,TT、APTT、PT均延长,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FIB、TT、APTT、PT水平均与术前无明显变化,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体温是衡量机体状况的关键指标,保持体温恒定可以稳定机体各项生理机能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4〕。临床多项研究证实,高达50%~70%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中可出现轻度低体温(即中心体温低于36℃)情况,已成为围术期常见症状之一〔5-6〕。低温刺激会引起机体组织代谢下降、免疫功能受抑制,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增加外周血管循环阻力,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严重后果,同时低温刺激发生寒战会导致全身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梗、心绞痛等后果,增加手术难度的同时不利患者预后恢复〔7〕。因而,维持术中患者体温正常是非常重要护理环节。临床研究已证实手术室温度、术野暴露、麻醉消毒以及液体输注等操作均是导致体温降低重要因素,因而通过设定手术室温度、给术中输注药物液体及消毒液加温、控制术野暴露面积时间、给患者加盖加铺保温毯等措施均会有效避免患者体温下降维持体温恒定〔8-9〕。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复合保温措施,术中体温平稳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患者在建立气腹后体温明显下降,发生低体温潜在风险较高。证实术中采用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避免术中患者体温下降,有效维持体温恒定,保证机体生理机能正常。
机体在受到强烈刺激时会出现一种以交感神经兴奋与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表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内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异常增多,进而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循环阻力,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10-11〕。低体温作为一种不良刺激源,也会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做出一系列应激反应。另外,外科手术建立气腹会直接压迫腹主动脉与腹内脏器血管,腹内压增加以及CO2吸收所致高碳酸血症均会兴奋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也会增加外周血液循环阻力,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指标改变〔12-13〕。本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自建立气腹后(T2)开始显著升高,研究组T2~T4时刻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T3时刻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对更小。提示术中应用复合保温措施可以有效维持体温恒定,减低低体温潜在风险,一定程度缓解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而维持血压及心率等生理指标稳定性,保证机体生理功能稳定。
低体温刺激会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刺激外周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滞度、增加外周血液循环阻力〔14〕。且有研究报道指出,低体温刺激会引起血小板功能下降,引起血液凝聚功能损伤,使凝血级联反应受抑制,减弱凝血因子活性,激活纤溶系统,增加术中失血发生风险〔15〕。本文研究发现,术后对照组FIB升高,TT、APTT、PT均延长;但研究组FIB、TT、APTT、PT水平均与术前无明显变化,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术中采用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避免低体温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保证凝血功能正常。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及生理指标稳定性,避免低体温潜在发生风险、减轻低体温刺激所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保证手术安全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