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菱, 张露琪, 刘道林, 王锐, 刘艳丽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1],因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2]最早在哈佛大学应用于MBA教学中,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3],但是在国内的推行应用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学生自主参与,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7]。而项目教学法[8-10]最早起源于欧洲,广泛应用于工程类专业,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具体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过程艰难,学生难以坚持[11-13]。由此,相关学者提出了案例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4],将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缓解项目实施的难度;根据项目的开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借此,尝试将“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打造实验教学班级。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发,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然后根据项目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难度设置上循序渐进,让学生自主研究,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感。从而对比分析出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和优化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有效的教学方案。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信息系统日显重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本身抽象性的特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总体教学效果差[15-16]。而基于“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维度,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瓶颈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的总体思路为“前沿技术+行业应用”。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出发,将教学内容按照“前沿技术+行业应用”导向进行创新研究。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不同于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仅停留在课本中的案例教学,该课程采用教师自编或教师带领学生撰写的方式,通过网上搜索、实地调研等各类方式采集素材,按照统一的案例叙述和分析框架,构建行业典型案例库,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的重要来源,如表1所示。通过案例的启发将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了解当前前沿技术、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为后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奠定技术理论基础。同时,走出课堂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直观感受管理信息系统如何渗透进各个行业及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情况。
表1 行业案例库
通过行业案例的编写收集和学习,一方面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如何改变传统企业的流程、用户-企业关系产生直观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分类案例的研讨,学生可总结不同类型企业应用管理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的总体思路为“课程设计+课题参与”,主要是将参与式项目设计与运营融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课程设计当中,助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尝试引入教师在研的科研课题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比如:教师科研课题“南康区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之二——赣州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于都服装产业新业态培育与发展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赣南地区农村物流整合优化方案”和“南康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状况调查研究”等。加大学生的选择性参与度,从而为学生创造多选择的、角色化的项目设计与项目运营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收集“典型行业应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将部分课程核心教学要点与教师在研课题嫁接,形成边学习边参与课题研究的状态,为课程设计环节奠定好问题基础。在科研课题中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需求,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阶段,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项目小组,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课题群组,通过项目参与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步组建学生项目实训小组,实地调研多类企业的多种信息系统的应用,锻炼学生设计构思系统原型的能力。我校本科2016级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地了解了家具生产制造企业的信息系统,组建团队参加了学校创新类比赛,成绩优异。本科2017级学生通过研究“于都服装产业新业态培育与发展研究”课题,在课程设计中以“3D建模技术实现的试装系统”为主题,协作完成了课程设计,成果显著。
从2017年起,“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我校2015级经管类专业部分班级《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中已开始尝试,推行三年之后,希望基于该教学模式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就此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对本校2015级至2017级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划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一组为实验组,实施“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学;另一组为对照组,未实施“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学。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两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做出对比分析,进而对教学模式优化与完善。
首先,建立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为该体系可以量化各类创新能力指标,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视化展现。其次,可利用该体系研究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找出教学模式的缺陷,不断进行修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发现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不足之处,这样老师可以使用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弥补学生在创新方面的短板,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1.选取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不仅是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需要满足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归纳总结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五个方面入手[17-19]。除此之外,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决定再加入一项创新潜力指标来全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和创新潜力六个方面入手,构建了6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2.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上述选取的指标,首先参照比例标度表3判断两因素比例标度表,结合文献和专家打分,将各级指标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然后对每一个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及对应特征向量W。以一级指标为例计算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表3 判断矩阵两因素比例标度表
表4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根据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得特征向量W=(0.045 5,0.108 7,0.454 1,0.237 5,0.108 7,0.045 5)T及最大特征根λmax=6.156 7,由于指标的赋值带有主观性,因此计算出来的特征向量能否替代各个指标的权重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矩阵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CR,其中n为矩阵的阶数,RI取值则与n有关,具体见表5。
表5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由此得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二级指标的权重赋值与一级指标同理,因此不再赘述计算过程。
3.构成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基于上述的指标构建、赋值和计算,对层次进行整理和总排序,可以确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具体见表6。
表6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于“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结合构建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再将数据代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运算获取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是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在处理定性问题时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20]。
文中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近三年推行“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以来,我校经管学院中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同学。由于基于“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是按照开展实验教学班级陆续实施,因此将调查对象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实施“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学;另一组为对照组,未实施“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同学。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进行统计,让学生做出真实的选择。
这次问卷调查一共收集到229份有效问卷,其中实验组121份,对照组108份。通过SPSS 26软件验证问卷量表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问卷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7,大于0.8,说明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即信度较好。同时,问卷量表题项通过了Bartlett球体检验,并且KMO值为0.824,大于0.8,这说明问卷的效度较好。
根据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因素集、目标分配权重集、评语集和数值集、隶属度子集。
1.根据“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因素集如下:
2.目标分配权重集
在“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3.构造评语集和数值集
评语集:
V={V1,V2,V3,V4,V5}=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提高}
评语集对应的数值集:
N={N1,N2,N3,N4,N5}
4.构造隶属度子集
隶属度子集
5.隶属度评判值
分析评价结果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最大隶属度原则。实验组学生的创新能力有21.12%的可能性为优秀,27.96%的可能性为良好,24.04%的可能性为中等,11.02%的可能性为及格,15.86%的可能性为有待提高,总的来说,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实验组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良好的水平。同理,对照组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中等的水平。第二种方式是计算出综合评分值。令N={N1,N2,N3,N4,N5}={90,80,70,60,40}代入计算综合评价值G=B·N,实验组得分71.16,为中等水平;对照组得分为65.98,为及格水平。因此,结合两种方法来看,实验组为中等偏上水平,对照组为中等偏下水平。
结合以上两种方式,将两组调查数据的各项分析结果进行汇总,如表7所列。
表7 学生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汇总
根据表7,从总体上看,基于“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学生总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有帮助作用,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从“中等偏下”的水平逐渐提升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提升的幅度不大,但却证实了改变的方向是正确的、有效的。具体来看,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说明在新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学生们已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创新思维、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潜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效果,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思维的转变、成果的质变和潜力的开发这三个方面的提升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在短时期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效果,所以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通过对我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量化各类创新能力指标,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视化展现,可以看出:首先,“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其次,该教学模式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但是在学生创新成果提升方面效果不明显。因此,之后仍需鼓励学生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创新成果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鉴于此,结合以上对“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培养建议:
1.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养成思维习惯,从而提升整体的创新思维。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通过课程内容的创新改革,将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行业案例的学习,扩展思维,深入企业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这种情景式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生动化;另一方面可以为后期的课程设计做铺垫。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结合课程的特点,教师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通过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慢慢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2.倡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学生检测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很好的方式。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通过教师在研项目驱动,使课程设计与课题参与相结合,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以老师的引导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挖掘课程相关的创新活动及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领悟课程知识的应用。
3.提高学生创新成果的质量
创新成果是在创新实践环节中的产物,也是创新实践的直接体现。对于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累,继续坚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积极参与创新比赛;要把目光放长远,按照学生的各自特色与兴趣发展,以各学科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同时也要避免过于重视创新成果,而走入仅仅用创新成果来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误区,注重将综合能力转化为社会可用的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加强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案。提出将“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新思路,并且通过开展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新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效果显著;②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成果质量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③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体的思维和意识上都有所转变,但类似于成果质量提升等由“量变”到“质变”还需时间的积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为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为“案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开阔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