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动态理论视阈下策略的取效行为研究*

2021-08-05 09:23
外语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消极言语动态

李 水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提 要:本文顺应言语行为研究认知转向的发展,以Talmy(2000)力动态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劝慰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语力”在劝慰言语行为中共建型策略(被劝慰者源策略、事件源策略、认知源策略、情绪源策略)和分离型策略中的显示情况,提出语力是物理力的隐喻,涉及到言者语力的施加、听者内在力量趋势以及听者状态改变。其次,分述不同策略的力动态模型图式及内部参量之间的工作机制。最后,对劝慰言语行为实现“言即行”路径进行图式说明和认知阐释。

1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过往研究多偏重施事行为,对取效行为几无论及”(向明友 2018:542)。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与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weetster(1990)和Marmaridou(2000)等提出,言语行为中含有和社会物理力量相似的力量,言者是施事者(agent),言语(speech)能够实施力量,这种“语力”是物理领域“力”在人的概念中的扩展,言语行为会影响或改变事物存在的状态。莫启扬和段芸(2012:21)提出“语力”是言语互动过程中言者通过话语向听者实施的、意图克服听者内在力量趋势的力量;“取效行为”是听者内在力量趋势被言者的语力所克服,进而发生状态变化(包括思想、情感、行为等)的过程。

Talmy(2000)提出的力量—动态(force-dynamics)模型运用一系列参量,形象地显示出实体间力量的施加、抵抗、克服、移除等相互作用,反映出实体间的力量趋向。学者们敏锐地观察到这一模型与“语力”和“取效行为”的适切性,开始运用力动态理论对言语行为进行阐释(莫启扬 段芸 2012,段芸 2014,江桂英 孙少文 2018)等。连冰(2013)和崔琳琳(2018)分别对请求言语行为的产生过程和礼貌程度进行力动态探究,吴淑琼(2019)则对“禁止”和“不得”标示的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进行力动态分析,这些结合具体语料对某一言语行为的探究更为具体和深入。

基于此,本文结合Talmy力动态模型,将劝慰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语力”是如何在劝慰言语行为策略中作用的,以及劝慰取效行为实现的路径是怎样的,以期从认知视角阐释言语行为“言即行”的实现路径。

2 理论框架

2.1 力动态理论基本概念

Talmy的核心思想是,语言表达式中蕴含着两个力量实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4对参数为,(1)力量实体(entities)是原力实体与对抗力实体;(2)内在力量趋势(force tendency)是运动(motion)与静止(rest);(3)力量平衡是较强力与较弱力;(4)结果是运动或静止。

2.2 力动态理论系统及3种模式

力动态有3种模式:基本的恒定力动态模式,变动的力动态模式,次恒定力动态模式(Talmy 2000,韩春兰 2011:105-106)。

2.21 基本的恒定力动态模式

图1 基本恒定力动态模型

图1中的(a)受力体倾向于静止,力量小于施力体,被迫开始运动;(b)受力体倾向于静止,力量大于施力体,依旧保持其静止状态;(c)受力体倾向于运动,力量大于施力体,依旧保持其运动状态;(d)受力体倾向于运动,力量小于施力体,运动被迫中止,转向静止状态。

2.22 变动的力动态模式

图2 变动的力动态模型

图2中的(e)施力体突然受到外力冲击,使受力体从原来的静止状态转向运动状态;(f)施力体突然受到外力冲击,使受力体从原来的运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g)施力体力突然消失,使受力体从静止状态转向运动状态;(h)施力体力突然消失,使受力体从运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

2.23 次恒定力动态模式

图3 次恒定力动态模型

图3中的(i)受力体倾向于运动,施力体力量更大,与受力体保持远离的状态,故受力体依旧保持其运动状态;(j)受力体倾向于静止,施力体力量更大,与受力体保持远离的状态,故受力体依旧保持其静止状态。

2.3 力动态与劝慰言语行为的关联

劝慰言语行为是一种“回应性给予式言语行为”(向明友 2018:545),指“当被劝慰者(受话人)因消极事件而产生消极情绪状态时,劝慰者(发话人)为将其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状态所实施言语行为”(李水 2017:52)。在这一界定中,涉及到言者语力的施加、听者内在力量趋势以及听者状态改变。如前所述,语力是物理力的隐喻,Mendoza和Hernandez(2002:272)建立力量图式(force image-schema)与指令言语行为间的联系,本文借鉴其框架,类比力动态与劝慰言语行为间的关联。

表1 力动态与劝慰言语行为的关联

Sweetster(1990:31)认为,言语可以实施力量改变事物的状态,言语行为含有和社会物理力量相似的力量。“说者的意图可以通过说话的方式实现,而这种意图对听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江桂英 孙少文 2018:39)因此,在Talmy的力动态模型下,被劝慰者本身的情绪心理状态可看作一个原力实体(用“○”表示),它的运动方向(用“>”表示)是负向(用“—”表示),有一定的质量和速度,质量也会产生大小的变化(用“○”内的“+ -”符号表示)。而劝慰者可以看作一个对抗力实体(用“□”表示),该实体的运动方向是正向(用“+”表示),同样有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其目的在于和原力实体产生拮抗,将原力实体反推至静止状态甚至正向运动(积极情绪)状态。劝慰者和被劝慰者间的言语行为可视为两个力的对抗,劝慰言语行为是调整语力大小的手段。

3 汉语劝慰言语行为策略的力动态图式

3.1 劝慰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

经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修正,本文提出劝慰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为:“被劝慰者” “劝慰者”“消极事件”“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

表2 劝慰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

3.2 劝慰言语行为的策略

本文将构成劝慰言语行为的要素分别作为“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将主要策略分类为:(1)“被劝慰者源策略”(2)“事件源策略”(3)“认知源策略”(4)“情绪源策略”。在劝慰言语行为中,从构成要素出发,控制住其中一个要素,则会取得一定的劝慰效力。以上从“控制源”入手的策略为“共建型策略”,是劝慰者主动回应被劝慰者,聚焦于事件、认知、情绪中的某一因素,进而达到改善或减弱消极情绪的目的;而“分离型策略”则不涉及事件、认知和情绪,通过回避或转移的方式,达到暂缓消极情绪的目的。

结合劝慰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本文对自建的 482 万字的小型现代汉语劝慰言语行为影视剧对白语料库进行观察,共搜集到 403 条(713 句)劝慰言语行为片段。以此为对象归纳出劝慰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总结出“共建型策略”及“分离型策略”两大类,分策略19条。(李水 2020:103-114)

3.3 劝慰言语行为策略的力动态模型

3.31 被劝慰者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型

“被劝慰者源策略”的力量来源是劝慰者,目标是被劝慰者,意图为通过着力于劝慰者本身暂缓其消极情绪。这一策略执行的工作机制中,未涉及对消极事件和对事件的认识的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舒缓被劝慰者消极情绪的作用。

① 陈峰简直不知该怎么样做才能安慰她。他柔声道:“晓晗,我知道你难受,委屈,可事情已经这样了……你也得保重身体啊。”

此例采用“被劝慰者源策略”的两条:先对被劝慰者表示同情和理解“我知道你难受,委屈”,之后对被安慰者表示身体上的关心和关注“你也得保重身体啊”。该策略用力动态理论模型表示如图4,当被劝慰者情绪处于负向运动(“-”)时,被劝慰者源策略相当于突然从外力中加入了一个原力(“○”)的对抗力(“□”),并将其置于原力负向运动之前,进行阻挡。即,被劝慰者源策略作为一种劝慰准备策略,将力推到即将进行劝慰的对抗位置上。此时若对抗力弱于原力,也起到阻力作用,若对抗力大于原力,则会原力由运动趋向静止,情绪由负面运动趋向平静。

图4 “被劝慰者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3.32 事件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型

“事件源策略”的力量来源是劝慰者,目标是被劝慰者所涉的消极事件,意图为通过着力于消极事件,解决根源问题,进而改变消极认知,最终改善消极情绪。这一策略执行的工作机制,涉及到消极事件、对事件的认识以及情绪3个层面。

② 田风劝道:“你别着急,我想我可以去找他们杂志社的领导谈一谈,要求他们收回杂志,他们未经你们的核实和同意是不能随便发表这样的文章的。”

雨欣问道:“这能管用吗?”

田风说道: “应该管用的,这事就交给我去办吧,你就别操心了,我一早就到他们杂志社门口等他们领导上班。”

此例中,被劝慰者雨欣遇到被侵权的麻烦,处于消极情绪中。劝慰者田风从消极事件出发,主动提出解决办法,为弥补损失提供自己的帮助,要明天一早就找侵权杂志社领导谈判,撤回文章,解决侵权问题,让雨欣认为这不再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当雨欣也认同这一办法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消极事件,则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都会随之转变,劝慰达成。在事件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型中,施力体(消极事件)的力量大于原力,故促使初始状态是静止的原力负向运动。当劝慰者提出与消极事件相关的解决办法或帮助,相当于外界的推力移开施力体,使受力的原力从当前的负向运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即,劝慰者因消极事件而处于消极状态,因消极事件不存在,消极情绪也不复在。

图5 “事件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3.33 认知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式

“认知源策略”的力量来源是劝慰者,目标是被劝慰者对消极事件的认知,意图为通过着力于劝慰者对消极事件的想法、观念、态度等,进而改变其情绪。这一策略执行的工作机制,未涉及对消极事件的改变,但如前所示,对事件的认知是劝慰言语行为的关键,当认知产生改变,则消极情绪随之有所改善。

③ 黎父沾沾自喜,上前劝道:“我说啊,年轻小伙子。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人跑了就算了。要知道,失恋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没事的。”

此例中,被劝慰者因失恋处于消极状态,劝慰者黎父运用多种“认知源策略”组合进行劝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使用分策略中的否定消极事件B的消极影响,“人跑了就算了”使用分策略中的强调消极事件B的既定性,“失恋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使用分策略中的强调消极事件B为普遍现象,“没事的”使用分策略中的否定消极事件B的消极影响。通过促使被劝慰者改变对事件的认识,达到转变其情绪的目的。

认知源策略在力动态模型中的着力点与原力实体本身的质量相关。我们知道,力有方向,也有大小,力的质量的变化即语力大小的变化,也可称为语势变化。力的质量在物理力中十分重要,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动能增大;质量减小,则动能减小,公式为:Ek=mv2(m为质量,V为速度,Ek为动能)。同样,在力动态模型中,负向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不变,原力实体的质量变小,也会使原力动能变小。原力动能越小,则对抗力的推力超过原力时会推动原力正向运动。

否定消极事件的消极影响、淡化被劝慰者在消极事件中的责任,目的在于减少原力语力的大小,减弱语势。肯定消极事件的积极价值、劝慰者对消极事件持积极态度,目的也在于减少原力语力的大小,减弱语势。两个减弱原力语力的方法不同,但表现在图式上,都是使得原力实体的语力质量变小。使被劝慰者认同遭遇事件的周遍性和不可改变性,目的在于控制语力质量,控制语势,不要再增加原力实体的语力。前者也有微弱减小语势的作用。

图6 “认知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3.34 情绪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型

“情绪源策略”的力量来源是劝慰者,目标是被劝慰者的情绪,意图为直接试图转变被劝慰者当前的消极心理情绪。这一策略执行的工作机制,未涉及到消极事件、对事件的认识,仅与消极情绪相关。

④ 律师安慰她说: “像这种案件一出,关一天两天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也别太担心了,放宽心,人不会有事的。你不要太紧张了,事情既然出了,就要面对它。”

此例中,被劝慰者为消极事件担忧,劝慰者律师在实施劝慰言语行为中同时使用了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的策略“别担心了”,以及强化积极情绪的策略“放宽心”,直接从情绪入手转变被劝慰者的状态。情绪源策略的力动态模型同样可分为两类。在否定消极向劝慰的语力模型中,被劝慰者是受力体,其原力是向负面情绪运动的,方向为右。劝慰者实施的劝慰言语行为作为对抗力,当力量大于受力体,则被劝慰者情绪负向运动被迫中止,转向静止状态,即:从消极情绪中暂时稳住。

图7 反向“情绪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而肯定和强化积极情绪的劝慰语力模型中,被劝慰者是受力体,其原力处于静止状态,劝慰者实施的劝慰语力量大于受力体,则被劝慰者的情绪开始正向(左向)运动,即:情绪向积极的状态转变。

图8 正向“情绪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模型1和2可以在动态中联动,即:原本处于负面情绪运动的被劝慰者,在劝慰者的言语行为下暂停负向运动,处于静止,并进一步被推向正向情绪运动方向。但往往在劝慰过程中,原力实体与对抗力实体始终处于拮抗状态,即两者中间未存在静止状态,而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劝慰者(对抗力实体)和被劝慰者(原力实体)之间的力量也是此消彼长,劝慰者的目的是改变原力实体的负向运动方向,向正向方向运动,图式如下:

图9 “情绪源策略”力动态模型

3.35 分离型策略的力动态模型

“分离型策略”的力量来源同样是劝慰者,其目标也是被劝慰者,意图为通过避谈与被劝慰者、消极事件、事件认识、心理情绪相关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免其沉溺于当前状态。这一策略执行的工作机制,未涉及对消极事件、消极认知、消极情绪的改变,也未涉及对被劝慰者本身的关注。

⑤ 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⑥ 乔煜劝慰道:“也不用太折磨自己,顺其自然吧。大不了离婚,焉知非福?喝水吧。”

以上两例中,劝慰者乔煜在话语起始位置,采用“好了好了”阻断被劝慰者的消极想法,在话语结束的位置,采用“喝水吧”转移被劝慰者的注意,以达到让被劝慰者从消极情绪中暂离的目的。分离型策略力动态模型中,原力与对抗力分离。被劝慰者原力处于负向运动中,作为外力的分离型策略与原力保持远离的状态,故原力依旧保持其运动状态。但这一外力如被推置对抗力位置,则等同被劝慰源策略的作用,具有铺垫正式劝慰言语行为的作用。

图10 “分离型策略”力动态模型

4 汉语劝慰言语行为中取效行为的力动态图式

根据对4种策略不同语力显示的表达,在语料中观察到,在一段劝慰话语中,不同策略会进行组合,可以独用1类策略,也可2类、3类、4类甚至5类策略组合。多种策略组合也表现出多种语力的集合,其动态过程是劝慰言语行为的取效行为,是听者内趋力被言者语力克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当被劝慰者在消极事件的推动下,由静止状态负向运动时,劝慰者对被劝慰者实施劝慰行为的路径主要有3种:路径一,首先产生外部语力(图11A),此时该言语行为的语力与原力体存在距离,原力体保持不变,即听者的内在状态不变;将劝慰语力推置对抗力位置上时(图11B),对原力体的负向运动进行阻挡,努力克服原力,作为劝慰准备;此时,对抗力是正向运动的力,与原力产生拮抗,直至将原力推置静止状态,或被反推到正向运动状态(图11C),原力体的运动方向被言者语力克服,在语力对作用下发生变化,劝慰取效行为达成。如下图所示:

图11 劝慰取效行为力动态模型(一)

路径二,被劝慰者是原力体,本身处于静止状态,收到负面事件(event)对外力推动,而负向运动。此时,作为外力的劝慰语力直接推走(↑)迫使被劝慰者(原力体)处于负向运动状态的消极事件,则原力体负向运动停止,回复静止状态,原力体的负向运动状态被改变,劝慰的取效行为得以实现。如图12所示:

图12 劝慰取效行为力动态模型(二)

路径三,则是单纯的外力压制,使原力实体的力量变弱或控制其力量。在原力体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对抗力在拮抗过程中可省力,而实现原力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如下图所示:

图13 劝慰取效行为力动态模型(三)

上述路径之间并不冲突,可以是路径一与路径二组合,也可路径一与路径三组合,也可路径二与路径三组合,甚至是3条路径同时作用,其组合的模型图式如下:

图14 3条劝慰路径组合的力动态模型

综上,本节探讨劝慰言语行为序列中3个不同部分的语力作用,通过语力动态模型的介入,可以清晰地呈现出3个不同劝慰路径实施的取效行为,劝慰言语行为的组合是A,B,C,D,E,F图式的独一或几个组合的结果。

5 结束语

“语力”在言语行为中呈现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语力是言者话语的使用力量,它对听者施加某种心理力,并产生某种效果,以实现言者的意图;而动态的力则呈现出不同的强度和力度。本文顺应言语行为理论认知转向的发展趋势,结合Talmy的“力动态”模型,将劝慰言语行为中抽象的“语力”具象化,着重探讨5类策略的语力实施模式,以及策略组合后构成的3种劝慰达成取效行为的路径,阐释“言即行”的实现过程。此外,该模型重视双方在言语行为中的作用,弥补以往言语行为研究忽视听者的不足。本文作为探索之作,一方面从认知视角思考言语行为,另一方面丰富力动态理论的相关应用;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充分考虑Talmy提出的“社会力”因素,这也是可期进一步探究的部分。

猜你喜欢
消极言语动态
国内动态
消极的后果
国内动态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国内动态
动态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让自己发光
关于冬天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