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提 要:本文主要分“外国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两大方面,回溯“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相关研究和发展状况,反映目前存在的9个主要问题,并提出关于今后推进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和发展的14点建议,旨在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强化使命担当,倡议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我们需要善于积势、蓄势和谋势,同时也需要识变、求变和应变,书写奋进之笔。
对外语界“十三五”这五年期间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大致可用15个字归纳,即“传承与创新并举,成绩明显,问题不少”。说“传承与创新并举”,是因为在“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承继优良研究传统,放眼世界,跟进国外前沿理论,吸纳先进研究方法,立足本土,紧贴国情,大胆创新,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说“成绩明显”,是因为在过往5年,外语界在传承与创新中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资深学者奋力精进,中青年学者用力进取,已取得可喜成绩。说“问题不少”,是因为社会对外语研究及外语教育教学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依然未成共识;在有些方面的研究,力量依然单薄;国内学者自主创新的理论自觉未成气候,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在此拟概述关于“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教学的研究状况、反映目前存在的9个主要问题,并提出关于今后推进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14点建议。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描写并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历史演变,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观中外著名语言学家,他们虽难以谙熟世界所有语言,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更多语言,并用之于自己对语言规律和本质的探寻。国外语言学家O. Jespersen, E. Sapir, L. Bloomfield,J. R. Firth, N. Chomsky, M.A.K.Halliday等是如此,国内语言学家马建忠、严复、赵元任、林语堂、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也是如此。这些语言学家中的大多数人不仅精通母语,而且还通晓至少两门以上的外语,这对他们从事语言学研究无疑带来开阔的视野和游刃有余的语言资源,能在研究中旁征博引,例证多元,并对语言研究因见多识广而形成独到的洞察力。
近五年来,外国语言学界力求借鉴国内外的语言学研究历史,因应现实之需,摆脱单语研究之窠臼,纵向上掘深度,横向上拓宽度,不断延展研究视野,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语篇、翻译、话语分析、汉外语言对比、形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生态语言学、世界语言生活、中西语言哲学、外语界面、法律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测试与评价、语言服务等层面,用心思考,用力做事,已取得不俗的业绩。尽管这些层面的研究彼此时有交叉,但我们在此从大处着眼,依照通常的分类将“十三五”期间的一些代表作择要分述如下(因成果丰富,涉及面广,加之篇幅有限,许多优秀成果难以一一列举,显然有举一废百之嫌,敬请学界同仁见谅!)。
2.1.1 语音研究
语音是语言研究的3大要素之一。近五年来,许希明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其《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2018)重点探讨英语重音和汉语声调在节奏属性、音节结构、诗歌韵律、构词理据、音步类型、语调特征和语音实现等方面的异同点。2019年该著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理论研究类”一等奖。他的《英汉语音对比研究》(2019)以音系类型学为理论框架,对比英汉语音系统的异同点,并预测语音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
2.1.2 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有新的突破。邵斌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2019)聚焦于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及语义对比,梳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脉络,检视英汉词汇的特点,探索彼此的共相与殊相。该书不仅对词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英汉双语词典编纂也具参考价值。李运博的《近代汉日词汇交流研究》(2018)力图科学探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尝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探究汉日词汇交流及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更加真实、全面地昭显中日文化交流全貌的同时,初步厘清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以近代汉字词汇的交流为对象,从宏观角度考察中日两国词汇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现象及其对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及国家关系形成产生的影响。
2.1.3 语义研究
语义始终是语言研究的一大难点,原因在于其难以精确地捕捉和描述,但也有几部力作,如仇伟的《英汉乏词义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2019),根据英汉乏词义动词(delexical verb)的特质重新界定乏词义结构,审视英汉乏词义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解其认知理据、概念化特征和构式功能,并从历史角度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再如文卫平的《英汉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2020),以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为切口,阐析形式语义学从经典逻辑语义学到动态语义学的发展路径、技术手段、基本思想及其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对英语无定名词短语的a/an NP,any NP和[Det Ø]NP 形式展开描写和解释,并以此为参照,审察汉语中与无定名词短语语义特征相关的“一量名”结构、无定名词关联结构、“的”字结构、“连……都”结构、“任何……都”结构等,揭示英汉在共时平面显现出的语义本质和规律。
2.1.4 句法研究
“十三五”期间,关于句法层面的研究专著不多,王福祥的《现代俄语句法的几个问题》(2020),主要探讨现代俄语句法中的特殊句子成分、特殊句型、主从复合句等,提出主从复合句的新分类。何伟的《汉语功能句法分析》(2019),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汉语进行句法描写,该作既有助于学习者逐步掌握功能句法分析的要领,也有益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1.5 语用研究
近五年来,我国语用学研究已取得骄人成绩。冉永平对汉语文化中“人情”和“情面”的人际关系建构与管理作用以及人际语用特征进行系列探究,率先提出汉语文化交际语境下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他通过人际冲突、矛盾调解等汉语文化现实语境下的人情实践,验证该原则与人际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阐释力,体现植根于本土化交际语境的人际语用思想,突破长期以来西方人际语用学理论的研究缺陷。其代表性成果有“人际语用学视角下人际关系管理的人情原则”(2018a)、“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新模式—人际语用学本土研究”(2018b)以及发表于国际刊物Pragmatics,JournalofPragmatics等多篇论文。陈新仁围绕语用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原创研究,加强国际对话,倡导本土理论建构,推动中国语用学走向世界,已出版《语用身份论》(2018a),诠释动态交际中的身份选择、话语方式、交际效果等;其专著《汉语公共用语的批评语用分析》(2020),探究当代中国城市语言文明建设;其另一专著《汉语不同体裁中的礼貌现象研究》(2017),从中国文化角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礼貌观和关系管理模式,呈现汉语语言礼貌的各种变异现象,阐释汉语礼貌的独特实践。
2.1.6 语篇研究
语篇层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突出的有辛斌和高小丽合著的《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比较研究》(2019),较为系统地探究汉英转述言语的分类和分布、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社会语用阐释、不同新闻语类和语境中汉英转述言语的形式与功能等问题,从传播学、政治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等多个理论视角综合探析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言和语用特征及其社会语用价值。于晖的《功能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与实践》(2018),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视野,讨论语篇体裁概念的本质、理论起源及其发展,从语言、语篇、体裁和语境等方面力图全方位解读语篇体裁语言的实现特征,探究语篇的语言实现与语篇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关系,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并能用之于语篇体裁分析的理论模式。
2.1.7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语言对比研究具有整体性的发展,以跨语言研究为视野审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不论是从词、短语、句子抑或语篇层面,都做出较为系统的对比考察,而且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创新,如沈家煊的《超越主谓结构》(2019)力图打破印欧语语法分析框架,在聚焦汉语事实研究的同时,常以英语语言现象为比照,析述汉语的本色,提出汉语并非像英语,固守主谓结构,而是超越主谓结构,而且汉语是名动包含,而英语是名动分立。王文斌的《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2019)也力图摆脱印欧语分析框架的羁绊,从英汉语言与英汉民族思维的关系角度探视英汉语的不同表现行为,触及这两种语言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揭示英汉语的本质特性差异,率先提出英语具有强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强空间性特质。
2.1.8 语料库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尽管在我国的研究历史不长,但近几年却呈现井喷式发展,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而且在语言分析、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也已得到广泛应用,其突出的研究成果有许家金的《语料库与话语研究》(2019),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语料库话语研究的专论,均衡处理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组织结构分析和话语的社会属性研究,特别关注我国本土化的研究选题,包括英汉话语特征对比、英汉翻译中的话语现象等。姜峰的《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2019)是国内首部专注于语料库视域下的学术话语研究论著,该著切合国家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国内外学术对话空间的迫切需求。在评述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英语语料库研究前景,呼吁相关研究需围绕中国学生与学者的本土学术语境,关切国情,聚焦他们的学术话语能力。刘芹、张乐和许家骏合著的《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研究》(2019),以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书面英语语料库,分别从通用英语、职场英语和学术英语3个方面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并制定写作能力标准框架,研发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写作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体系,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1.9 翻译研究
近五年,翻译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较为典型的有许钧等的《傅雷翻译研究》(2016),着重分析翻译精神,提出译者既是翻译实践主体又是翻译精神主体的结合体这一新观点。书中提出,翻译精神蕴含“开放”“求新”和“创造”的精神,本质上是理想精神、拯救精神、求真精神和艺术精神。罗选民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2017)立足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文学、语言、教育等领域,从跨学科角度探讨翻译对中国现代性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作者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梳理中国现代性的促发与演进脉络,秉持语料、史料为楔子,从整体作为思想表达的翻译学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性形成的因由,为中国现代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我国还兴起以文旭为代表的认知翻译学研究,他及其研究团队连续发表“格式塔意象的传译:认知翻译策略研究”(苏冲 文旭 2018)、“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文旭等2019)、“具身认知、象似性与翻译的范畴转换”(文旭 司卫国 2020)等学术论文。2019年,文旭、肖开容出版专著《认知翻译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认知翻译学的力作,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涉及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等问题,探讨译者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构建了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2.1.10 系统功能语言学
近五年来,外语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以及适用性研究中已做出积极的贡献。胡壮麟结合汉语研究,发展了衔接与连贯理论,其标志性成果是《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2018)。黄国文率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问题,提出“翻译中的元功能对等”概念,以及“功能句法分析原则”,其标志性成果是“Searching for Meta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ed Texts”(2017a)。张德禄发展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提出跨类衔接和跨层次衔接概念以及宏观衔接机制,其标志性成果是《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张德禄 刘汝山 2019),其英译本将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彭宣维提出词汇—语法的上限不是小句,而是语篇,其标志性成果是“‘(Text as) Wording’ as Wording in Text Size: Stretching Lexicogrammatical Rank Hierarchy from Clause to Text”(2017)。何伟融中西学术思想于一体,发展系统功能学术思想,提出生态的和类型的超学科思想以及语言有机符号系统观,其标志性成果有《汉语功能语义分析》(2017)。
2.1.11 认知语言学
在我国外语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者人数众多,其成果也十分丰富,近五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束定芳在“语篇隐喻的结构特点与认知功能——以《百喻经》和《庄子》为例”(2017)一文中提出的“语篇隐喻”概念。作者通过对《百喻经》和《庄子》中典型语篇隐喻的分析,主要提出3点:(1)语篇隐喻往往是多个源域对应一个目标域,形成多元映射;(2)语篇隐喻往往采用明确的信号,表明意图或所要说明的问题;(3)语篇隐喻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有平行、交叉和总括式等形式,但以总括式居多。陈敏哲的专著《英语动词时与完成体的认知研究》(2016),提出“时”和“完成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语动词语法范畴。尽管人们普遍承认“时”具有多种用法,但周详研究这些用法之间关系的却不多,而更鲜有学者以“时”的多义关系为基础,从“时”与“完成体”之间语义互动关系的角度切入,分别探究英语“现在完成体”和“过去完成体”的语法意义多义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揭开一些困扰英语语法学界多年的理论难题,如“现在完成体之谜”等。
2.1.12 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属性的新兴学科,旨在通过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彰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借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语言之间和方言之间的和谐,保护濒危语言,维系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在该学科的体系发展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中,中国学者起到重要作用。就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而言,黄国文在中国语境下基于“以人为本”的假定以及“良知、亲近、制约”3项原则,提出“和谐话语分析”模式,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标志性成果有“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2017b)、“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2017c)以及“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2018)。何伟提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奠定“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独立话语分析范式的地位,其标志性成果有“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几个问题”(2018a)以及“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2018b)。
2.1.13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也有长足的发展,其代表作有张辉的《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2016),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汉语熟语中主要的次范畴进行研究,涉及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浮现的熟语性构式。该书还结合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力图寻求两者之间的互证关系。廖巧云的《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2019),运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对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HCPM)进行修补,提出“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ADRIM),依靠形成于心—物随附过程并能体现A与B两事物之间语义变异关系的可能性特征,提取语义修辞识解的关键环节。这一成果在研究语义修辞所涉及的两个域之间的关系方面,已取得明显突破。
2.1.14 世界语言生活研究
世界语言生活研究在近五年也取得骄人成绩,其中有王克非主持的“世界语言生活”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分区域阐述世界各语言片区语言生活和政策的变化,分主题考察国际上语言生活各层面的动向及关联,以多语种数据挖掘和语料库信息处理为工具,透过纷纭变化的语言生活表象,分析和预测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动向,曾先后获得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支持。2016至2018年王克非先后编写出《世界语言生活报告》(2016)、《世界语言生活动态报告》(2018a)和《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b)等5部著作,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
除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之外,还有我国外语界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已吸纳29个专业委员会(分会),近五年来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有力促进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该研究会目前共有25名专家担任海外学术兼职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顾问等;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组稿等方式,不断助推各研究领域向纵深和横向发展,丰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范围。该研究会还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促进各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不断推动跨学科研究,已催生出许多新兴的跨学科课题研究。该研究会主办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外语跨学科研习班”“跨越边界:国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等活动,为人文社科的跨学科研究开拓了新路径。据不完全统计,该研究会目前已承担国家重点项目22项、一般项目116项、青年项目48项,为繁荣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做出了显著贡献。
我们在此从广义角度将涉及外语教育、外语教师与教育发展、二语习得、外语教育技术、外语写作教学、外语语言智能教学、外语语音教学等领域统称为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不论是在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出重要贡献方面,还是从我国的外语从业人数看,外语教育教学在我国都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地位。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我国外语教师目前共1,449,438人,其中小学阶段479,346人(英语477,745人,日语63人,俄语35人)、初中阶段572,915人(英语570,868人,日语327人,俄语163人)、高中阶段267,977人(英语265,382人,日语910人,俄语595人)和高等教育阶段129,200人(普通高校126,337人,成人高校1,491人,民办等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372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从业群体,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外语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兢兢业业地倾心于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但他们在现实的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论是其理论水平抑或其实践认知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亟待提升,况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外语教育界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来自西方国家,缺少我国学者自主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值得嘉许的是,近五年来,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卓著,尤其突出的是产生3项具有我国原创性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观点:一是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二是王初明提出的“续论”,三是王文斌和李民提出的“外语教育学”建构。现分别做一扼要介绍。
文秋芳经十余年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出“产出导向法”(简称POA),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覆盖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各层面,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能说会道”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学者自主创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其代表性成果有“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T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in China”(2016)、“辩证研究法与二语教学研究”(2017)、“‘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2018)、“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2020a)、“产出导向法:中国创新外语教育理论探索”(2020b)等几十篇论文,2018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2020年期间,共举办六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国际论坛,共计邀请3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POA团队成员作为主旨发言人、专题研讨发言人等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二十余次,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另一具有原创性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是王初明提出的“续论”。这是一个新兴的语言习得观,题为“以‘续’促学”的论文首次发表于《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而且“续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课题于2018年7月结项。“续”极其简单,对话便是典型的听后续说。“续论”认为,语言是通过互动而且更是通过“续”学会的,借助“续”可实现学习高效率。说语言也是通过“续”学会,因“续”为对话所必需,而对话是人类学会语言的最基本方式,无“续”对话即告终止,语言学习便失去源头。语言交际中,只要有“续”,就必有语言的理解和产出,但两者往往前高后低不对称(如我们可以读懂但写不出《红楼梦》),而学习者只要注重“续”中的产出,就能近距强力拉高语言产出水平,由此产生立竿见影的学习效应。“续论”深化国际上影响巨大的语言习得互动理论,指出“续”为互动源头并维系互动,互动促学实则是以“续”促学。“续”虽简单,却可激活几乎所有促学语言的积极因素,且操作性强,可应用于语言学习,包括外语、对外汉语和母语学习。基于“续论”,目前已开发出“续作”数十种,包括续说、续写、续译在内的各种组合,可以应对不同的语言教学需要。“续论”的提出为深化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切口,也为提高语言学习和教学效率提供新的途向。当下,“续论”已成为语言学习和教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国际和国内一流语言学期刊上已有几十篇相关论文发表,如“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王初明 2017)、“如何提高读后续写的互动强度”(王初明 2018)、“运用续作应当注意什么?”(王初明 2019)、“外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静态语言知识如何适配到动态内容?”(王初明 2020)等。
王文斌和李民根据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现实,提出在我国需要建构“外语教育学”。他们在陈述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当下建构“外语教育学”具有切实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的理论自觉性,并围绕其概念界定、成立条件、理论基础、典型特征、学科体系等方面,阐述“外语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和内容架构。他们强调,需积极吸纳国外外语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精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探寻外语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参透其本质和规律,注重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自主建构和自主创生,构建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新格局。他们认为,“外语教育学”的建构,不仅能加强外语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综合施治和协调发展,将与外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外语传授研究”“外语学习研究”“外语课程研究”“外语测试研究”“外语教材研究”“翻译教育研究”“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外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语言本体与外语教育的关系研究”“外语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和“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11个维度整合到“外语教育学”一篮子之中,规避各自为营和单打独斗现象,以打组合拳的方式统筹兼顾,有效破解我国外语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局,提升我国外语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能提升外语教育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根据这些思想,他们已在《光明日报》以及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其中有“创建外语教育学学科时机已成熟”(王文斌 李民 2016)、“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解析”(王文斌 李民 2017a)、“论外语教育学的学科建构”(王文斌 李民 2017b)、“关于构建外语教育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李民 王文斌 2018a)、“系统工程视域下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架构及其特征研究”(李民 王文斌 2018b)、“试论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李民 王文斌 2019)等。同时,他们还有一些相关主题的咨询报告已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如《多语种人才培养应谋划在先、合理布局、注重高端》、《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外语教育》等。
除以上4位学者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之外,还涌现出一大批关涉外语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内容多样,涵盖面广泛,如外语教育教学高屋建瓴式探讨的有曾天山和王定华的《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2018)、孙有中的“思辨英语教学原则”(2019)、梅德明、王蔷的《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2018)、孙有中的“人文英语教育论”(2017)、韩宝成的“整体外语教育的理念”(2018)、王俊菊的“英语教育六‘新’谈”(2018)、杨华的《高校外语课堂互动形成性评估研究》(2016)、许宏晨的《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2019)等;涉及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的有顾佩娅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2017)、李颖的《翻转的课堂,智慧的教师:高校外语课堂中的自我指导式学习》(2016)、张喜华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研究》(2016)、李莉文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2017)、刘正光和艾朝阳的“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2016)、高霄和王慧青的《学术素养培养导向型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2020)等;涉及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有杨鲁新的《扎根课堂,教研一体:高校研究者专业引领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新模式研究》(2016)、亓鲁霞的《全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科监测系统的后效研究》(2018)、张金秀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从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的理念、原则和策略》(2016)等;涉及词汇、语篇、阅读、写作教学等的有徐浩等的《英语词汇教学》(2018)、刘磊《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篇章衔接与连贯:一项基于语料库与潜伏语义分析的研究》(2016)、陈则航的《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2018)、兰春寿的《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2018)、徐昉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2019)等;涉及与外语本体研究相关的成果有房印杰的《中国学生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中关系代词取舍的多因素分析》(2017)、陈新仁的《语用学与外语教学》(2018b)等;涉及非通用语教育的有高博的《西班牙语口译研究——质量评估与教学调研》(2018)、靳葆强的《朝鲜语汉字词习得与教学研究》(2020)等;涉及外语教育其他方面的有吴本虎的《综合认知能力研究:英语教学中的求真与变革》(2016)、刘海霞等的《行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7)、胡春雨等的《语料库辅助的商务英语短语教学研究》(2019)、王栋的《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胡元江的《二语学习者口语动机自我系统、努力程度与口语水平关系建模研究》(2020)等。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宽阔,以上所列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优秀成果在此难以一一呈现,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过往5年中所取得的成绩。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外语界出版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这两家最负盛名的外语专业出版社在近五年就出版了268部学术专著,极大地推动我国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学者,如白解红、蔡基刚、蔡金亭、常晨光、曹进、常辉、常俊跃、陈菁、陈香兰、程工、程晓堂、邓云华、董燕萍、封宗信、高明乐、郭英剑、何莲珍、胡开宝、黄立波、黄忠廉、蒋洪新、姜亚军、江桂英、鞠玉梅、李京廉、李霄翔、李战子、李正栓、李佐文、梁茂成、林正军、刘承宇、刘建达、刘晓林、刘云虹、卢卫中、卢植、罗思明、马秋武、马文、苗兴伟、宁琦、牛保义、潘文国、彭青龙、秦洪武、任文、司显柱、谭载喜、田海龙、屠国元、王斌华、王东风、王金铨、王立非、王铭玉、王守仁、王蔷、王寅、王勇、王振华、卫乃兴、魏在江、吴芙芸、武建国、向明友、熊学亮、徐锦芬、徐珺、许明武、许余龙、严明、杨炳钧、杨连瑞、杨延宁、杨忠、杨永林、姚小平、俞洪亮、于善志、袁筱一、原一川、张虹、张莲、张克定、张法连、张绍杰、张天伟、张文忠、张政、钟书能、赵彦春、周领顺,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在此难以一一提及,他们在“十三五”期间的研究均从各个方面和各个维度为我国的外国语言学和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领域的13家主要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所刊用的论文进行统计,其论文总数见表1。
表1 “十三五”期间发表在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上的有关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统计
我们再通过软件CiteSpace 5.7R1对这些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不含会讯、书评、启示等),得出如下主题词知识图谱(为清晰展现逻辑关系与研究重点,仅显示频次36次及以上的主题词,见图1)。
图1 论文主题词知识图谱
从这一知识图谱上所出现的主题词频次可以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具有3大特征:其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语料库、系统功能语言学、隐喻认知、大学英语和外语教育教学等方面,其中翻译研究占比最多;其二,生态语言学作为新兴学科增长迅速;其三,理论语言学研究整体不足,其中语音学、音系学、语义学等研究相对匮乏。
从出现10频次以及10频次以上的主题词来看,其总体情况见表2。
表2 “十三五”期间发表在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上的有关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主题词频次
“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各级课题(含翻译)共710项(2020年重大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暂缺),具体情况见表3,为深入研究本领域的各种问题已做出重要贡献。
表3 “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数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高校共6所,分别为: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延边大学(自定)、湖南师范大学(自定)。
这些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获批,既是对以往外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肯定,同时在全国也必将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能进一步助推我国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健康和快速成长。
至2020年7月,全国46所高校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点,其分布情况如下:
· 北京市(8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 上海市(5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 天津市(1所):南开大学。
· 重庆市(2所):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 江苏省(6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扬州大学、东南大学。
· 湖北省(2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 湖南省(3所):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 河南省(3所):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福建省(2所):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 广东省(3所):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 黑龙江省(2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 吉林省(2所):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 山东省(2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浙江省(2所):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 四川省(1所):四川大学。
· 陕西省(1所):西安外国语大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1所):广西民族大学。
在“十三五”期间,这些高校通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建设,已为国家培育大批的高端外语研究人才和教育教学人才。
如上所提,“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成绩明显,问题不少”。从上文的表2不难看出,外语界近五年在本领域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题词频次出现10次或10次以上的,基本上看不到关于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语音、音系、词汇、语义、句法、语篇等,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切。经大致梳理,我们认为,近五年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9个方面。
据桂诗春(《现代外语》2015年第5期)统计,我国目前有近3亿人从事外语的教与学活动。面对如此庞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对其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外语学科的边缘化地位较为明显,不论是期刊数、专家数、成果获奖比例、人才工程的入选人数、社会各级部门的重视度等诸方面均与其重要性不相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程度愈益明显,这离不开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正确领导、支持和努力,同时也与外语界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外语学科的重要性需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言学固然需要进一步拓宽其外延研究,但语言研究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其音、形、义研究,关涉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词汇学、短语学、语法学、句法学、篇章学、话语分析、词义学、短语语义学、句子语义学、篇章语义学等,这些研究不仅对外语的本体研究极为重要,而且对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我们虽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绩,但语言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理论问题却受到严重忽视,成果寥寥无几,存在舍本逐末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且恰因对外语的本体研究缺少应有的力度,由此造成对外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偏误现象的解释容易流于表面。
英语研究有独霸天下之势,而非通用语研究却严重不足。外语不单单是英语,而应该包括世界上的各种语言。近五年来,非通用语研究明显处于劣势,这固然与非通用语研究的总体实力偏弱相关,但更与我们思想上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脱不开干系,其理论功力不逮,科研的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尚未完全掌握,硕士生和博士生缺少语言学研究的专业基本功,凡此种种,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纵观世界近代语言学发展史,几乎都是在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比较和对比过程中不断地向前推进。若仅精通某一单一的语言,而不把握人类的其他语言,就很难做好语言学研究。只有精通多种语言,我们才能有比较或有对比,也才能有鉴别。我们若仅精通某一外语,那只能成为某一外语的学者,而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家。我们若仅精通汉语,那也只能成为汉语学家,而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家。况且,语言学是以研究人类的语言规律和本质为己任,而不是以单独研究某一语言为宗旨,只有研究多种语言,才能窥探人类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遗憾的是,近五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仅研究某一门外语,或仅研究汉语,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语言比较和对比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近几十年来,国外关于外语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已大量引入国内,虽对我们开阔学术视野很有益处,但目前的许多研究言必国外理论和方法,做国外理论和方法的搬运工,不断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国外的理论和方法难以服本地的水土,难以直接移入国内以解决国内在外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其教育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为社会所诟病。近五年来,这一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符合中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而且即便有,也未曾引起许多学者的足够兴趣和关注。
在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存在两张皮问题:理论研究只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只管实践探索,彼此相互割裂,鲜有将理论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外语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解决当下的诸种实际问题。理论新颖而实践老套,或理论前沿而实践不接地气,或理论抽象而实践难以操作等现象比比皆是。近五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多多少少反映出诸如此类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强调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大中小学“一条龙”,即自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外语教育教学应形成一个有机、有效的衔接和连贯的整体。但时至今日,这一连贯的整体不仅尚未形成,而且各学段之间的彼此脱节明显,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增无减,在教学要求、教材编写、大纲设计、培养目标等方面各学段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少有坐在一起,专题探讨并制定大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一条龙”的发展措施和计划。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难以一致,况且还存在专业差异、区域不同、行业之别等,千校一面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显然难以适切各校的实际需求。但近五年来,相关成果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寥若晨星,以问题为导向和以现实为需要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切。
总体而言,除原创性理论欠缺之外,许多成果仅停滞于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描写,套用各种模型做数据罗列,而对出现相关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根由却缺少应有的深度解释。语言研究主要涉及3个充分性,即观察的充分性、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性,但近五年来的许多成果仅止步于前二者,对解释的充分性尚缺少应有的力度,安于其然而不深察其所以然。
针对上文所摆陈的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目前存在的诸种问题,我们认为至少需要叩问以下14个问题:其一,语言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仅仅研究语言学理论还是更需要研究语言本身?其二,国外各种语言学理论的产生,语言学家是首先借力于对自己母语的洞悉还是一开始就借用对外语的考察抑或二者的结合?其三,我们能否置语言本体的研究于不顾而专事于语言学的外延研究、学科交叉或学科融合研究?其四,我们能否仅凭某单一的语言学流派就能透视或解决语言中的所有现象和问题?各语言学流派之间该怎样取长补短、形成互动并走向交叉?其五,任何的语言学理论产生之后,能否仅凭一种语言就能得到验证并能往前推进?其六,我国的外语研究者能否仅凭对某一外语的研究就能推进语言学研究?其七,作为非本族语者,我国外语研究者研究目标语时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进行语例举证能否真正始终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并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以汉语为母语的外语研究者,能否完全撇开汉语来研究外语?其八,在研究翻译和二语习得时能否完全撇开母语而专论目标语?其九,作为我国外语研究者,其长板是母语还是目标语?我们在外语研究过程中目前是在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还是在扬己之短避己之长?其十,语言研究固然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和融合研究,但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语言学的学科独立性与跨科性关系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关系?该怎样辨证处理好学科的边界和跨界关系?其十一,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能否完全抛开语言的本体研究就能走向深入并能明确揭示出现于外语习得中一切语言偏误现象的根由?其十二,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是否仅仅是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何在?与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的紧密关联何在?其十三,教师始终是一个关键因素,该通过何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外语教育教学水平?其十四,该怎样加强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使我国的外语语种布局和设置更加合理?这14个问题,当下亟需我们学界审度和究索。
为在“十四五”期间在目前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书写奋进之笔,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做好我国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我们提出以下14点建议:
(1)夯实语言本体研究,盯住基础问题,直面久而未决的疑难杂症,同时拓展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防止并纠正语言本体研究“空心化”现象。
(2)继续积极引介国外先进理论,力戒囫囵吞枣,注重咀嚼消化,立足中国实际,破解我国当下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存在的现实诸种问题。
(3)提升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鼓励新思想和新观点,不求全责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学和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世界语言学和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4)正确处理语言学的独立性与跨科性关系以及学科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关系。语言研究需要思量相对的学科边际问题,既不能坐地自划,也不能无限外延,最后丢失语言学的学科认同和学科属性。
(5)精确把握语言学内部各流派的精髓以及彼此之间的优势,在各流派继续深化各自研究重心和旨趣的同时,规避各流派互不相谋的被动局面,形成合力,攻克语言研究诸种难题,而且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梳理问题,各个击破,而不是在老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之前就移步他处打游击,挖浅坑泛泛而论。
(6)进一步倡导语言研究需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语言比较和对比分析,强化语言类型研究,以世界语言的眼光看汉语,也以汉语的眼光看世界各语言,探寻世界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需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研究外国语言学理论时,要充分理解汉语的独特性,并分析外国语言学研究得出的先进理论是否适合或完全适合汉语的个性,而不能将外国语言学理论生搬硬套到对汉语诸种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我们在此强调的是有机结合,而不是粘合、联合、更不是迎合。
(8)外语教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重大国家利益,需要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构建渐趋科学化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王定华 2020:287),并对市场商业化进行有效干预和规范。学术共同体在理论研究方面应起到积极引导和集中攻关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非营利的公益机构,实施诸如外语考试、教师培训、教学评估之类的实际工作(束定芳 2016)。
(9)进一步探寻国外外语教育教学与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共性和殊性,寻求其本质和规律,破除外语教育教学殖民化现象,消除国外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的南橘北枳现象。
(10)纠正大中小学外语教育缺少有机衔接现象,把握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体系性,加强其连贯性研究,强化外语教育教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意识,破除各搞一套、政出多门,逐步形成全国外语教育教学各学段一盘棋的全局观,并真正付诸实践。
(11)加强关于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需充分认识到提振国家外语能力,首先需要提升国家的外语教育能力。外语教育能力强,外语能力自然就强,而提升外语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外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角色、职业心理等,增强外语师资培训的系统性、一惯性、专业性、典型性、前瞻性、固定性和开放性。
(12)加强非通用语言教育教学研究,深刻认识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是各外语语种的教育教学,改变时下英语教育教学“一枝独秀”局面,避免外语教育教学严重“偏食”现象。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更好服务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王定华,2020:289)。
(13)创新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外语人才支撑,杜绝狭隘的民族主义,从国家发展需求和外语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分语种、分层次地进行规划设计,加强大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的统一部署和一体化研究,大力提升外语教育师资队伍的外语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更快提升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能力。
(14)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理念,以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综合施治、协调推进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教学中国化为总体指导思想,力求结合中国外语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回顾“十三五”,传承与创新并举,成绩明显,问题不少。展望“十四五”,我们需要善于积势、蓄势和谋势,同时也需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和科学应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筑就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