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翠芳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纸质化深度阅读被零碎的其它媒介形式的信息阅读所取代。面对这样的境况,新一轮的课改为提升学生整体素养,重新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借助“互联网+”,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整体的思维等综合能力,帮助学生终身成长发展。那么,如何把“互联网+”的元素融合到日常阅读教学中,成为了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笔者就此课题做了初步尝试,从整本书阅读的规划、指导、成果分享及最后的评价,融合了“互联网+”元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可持续性的兴趣,优化阅读效果,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各种能力,提升學生的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整本书阅读;阅读和思维能力;提升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明确:“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语文阅读教学重新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放在首位,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而叶圣陶更明确指出,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加强阅读能力,一辈子受用。他提倡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并整本书阅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的思维能力等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在当今手机日益普及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快捷、省时、方便,零碎信息的阅读和其它媒体形式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取代了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不利于在校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时代在变,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它的理由。面对时代的变迁,或许会敬畏、怀疑,甚至害怕,但不能逃避,要正视接受它,要学会融合它,为时代所用,这才是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结合时代的特点,如何融合时代因素,推动长期阅读习惯养成?笔者在上学期初时以我校初一学生为对象作了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名著阅读最大的困难:一是在校的学习负担较重,二是家庭的阅读氛围并不浓,导致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只有20来分钟,有时甚至不能保证。面对如此的难题,笔者开始对如何让学生在校有限度的时间里,激发学生持续性阅读的兴趣,并把阅读培养成长期习惯,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合理规划整个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充分借助教学助手,检查进度,落实阅读
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两本文学名著的阅读,让学生把六个学期的名著,按照指定版本全部买齐。考虑到初三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求学生在初一、初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完,尤其两个寒暑假假期时间。并通过教学助手上传阅读凭证,如,阅读批注、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定期发帖进行讨论交流。每学期两本必读的名著必须在上半学期完成第一遍通读,下半学期进行精读第二、三甚至更多遍,深入研讨及拓展阅读。
二、组建阅读小组,借助计算机技术展现小组文化
(1)成立小组。在自愿的原则下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分ABC层,挑选出11个A层学生作为组长,在自愿原则下,让学生按照ABBC的模式自由组合。
(2)创建小组文化。小组初步建立后,在组长带领下自主命名,创建口号,树立阅读目标,分享在阅读中经历过的小趣事,或阅读途径等等,这些内容可通过制作PPT或海报等,在课堂上展示。课后通过创建阅读小组群,讨论交流,并各把相关的介绍资料截图或照片形式上传至照相册里,分享交流。
创建阅读小组,一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通过共享资料,引发更多思考;三是通过小组激发阅读学生阅读的兴趣,既互补长短,又有刺激促进作用;四是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指导工作的压力,通过小组长的反馈,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阅读情况,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开展阅读指导,或可针对个别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总的来说,有利于阅读任务的开展和落实,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在农村学校中,普遍学生的阅读习惯难以建立起来,很大原因是一些家长由于生计问题,陪同孩子时间甚少,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假期的活动较单一,看电视、玩手机、睡觉等。那么,在这有限的条件中,与其让学生无目标、无方向、无节制地沉浸在网络游戏及其它影视快餐中,还不如作有益的引导,营造阅读氛围。
1.借助图书馆公益借书服务,满足个人阅读需求。网上关注各区甚至市的图书馆公众号,网上申请借书证号,查找离家附近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图书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事业,借书不需收取费用,而且藏书比较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借阅图书,并且在网上通过书名、关键词等检索书目,然后有目的前往。熟悉了借书途径后,读书需求更大,可去更远更大的图书馆,借取想要的书。这途径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拓展阅读面,涉猎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自理的能力。
2.下载一些听书的APP工具,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当平时不满足看书条件时,比如,坐车、走路等,就可以选择听书,事先选好想听的内容收藏,需要的时候打开。当阅读时刻包围着生活时,阅读的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就有了不断通过阅读摄取知识的欲望,就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借助计算机技术加强阅读指导
1.借助互联网通读整本书,在读前上网查找作品相关资料,或可看作品的前言后序,了解作品的思想、大概内容,激发感知,引起阅读兴趣。在通读的过程中可做相应批注,批注以阅读感悟为主。为了避免不自觉的学生落下阅读,教师可以先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回答;也可以采取阅读时,边读边自设问题及回答,课后检查,来推动学生去读。泛读就是把学生先推入门,这对疏懒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2.借助教学助手进行精读作品的讨论。学生可略过不感兴趣的篇章,挑感触深的,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反复读,体味思考。或者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形成一些主题式的讨论话题,深入研读文本,以培养吸收别人的经验,形成个人的能力。如,《朝花夕拾》可以用“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童年”的主题作为线索等,将各篇章串联起来整合思考。又如,《西游记》可以用“孙悟空和猪八戒,你最爱谁”“唐僧没有了孙悟空能成事吗”等问题设问,引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