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霞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开展多样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样性;实践性活动;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一再强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阅读和讲解上,恨不得把每个字、词、段咬碎嚼烂给学生。几年下来,学生说话还是没有条理、写作还是缺乏逻辑。归根结底就是长期的重讲解、轻实践的做法,造成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有效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一、妙用辐射式识字活动,培养汉字积累能力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每天都是简单机械地就字教字,见词读词的话,学生的识字效率不高,汉字积累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辐射式识字活动。用辐射式识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如,在一年级下册《操场上》这一识字课时,课文中有两个生字“足”“跑”。在这两个字的教学中,笔者因文利导,通过开展辐射式识字教学活动,巧妙点拨,拓宽识字面,增加识字量。首先,笔者让学生观察“足”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然后让他们给“足”字找朋友(组词),如:跳、跟、趾、趴……接着让他们说出含有“足”字的成语:画蛇添足,手舞足蹈……最后,拓展含有“足”字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学完“足”字,我们接着让学生观察“跑”字的结构。引导学生说“跑字的部首是”它和我们刚才学的足字有什么区别呢?于是,笔者播放“足”字演变“”字旁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发现“足”字演变“”字旁后,第六笔和第七笔发生了变化通过如此点拨,学生对”足”字和“”旁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记忆。最后,笔者还播放“足字真有趣”的儿歌,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编儿歌活动,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心理学家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儿歌,编写儿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开展编写儿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编写成儿歌的。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日月明》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熟读韵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这一种结构,结合学生积累的字词进行自创儿歌,把自己认识的会意字编写成儿歌,如:言午许,鱼羊鲜,立早章,舌甘甜,合手拿,不正歪,水目泪,人言信……又如在语文主题从书《小小公园》的仿写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小小公园》的写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景点,写一写我们的贤雅校园,如,贤雅校园真美丽。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四季飘香小花园,叽叽喳喳小鸟鸣……
所以,每学完一篇课文,笔者都要教会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或写作特点,创编儿歌,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三、巧设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語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情景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呢?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使用表示顺序的词语,介绍一件手工制作及其制作过程。在本交际活动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课前制作的手工“飞机模型”跑进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欣赏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做“飞机模型”的兴趣。首先老师简单介绍自己的“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作示范,接着让学生担任“讲解员”,组织文字进行口头说话,让制作出不同类型飞机模型的学生口头介绍各类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最后,设计游戏闯关环节,出示口语交际评价表内容,让学生根据评价表内容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夸一夸这三个环节选出“最佳讲解员”奖和“小巧手”。整个活动中,既有师生的互动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了很多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的说、学生的选,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条理的说话,达到口语交际的最佳效果。
四、夯实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并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上,笔者用思维导图,从节日的“起源”“时间”“习俗”“诗句”四大方面向学生展示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清明节也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时间是每年的四月4日或者5日。这个节日据说是起于春秋时期……这个节日,人们会去山上扫墓、祭祖追思亲人;人民还会去踏青、放风筝、植树等。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杜牧的《清明》,让学生吟诵。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分组采访大人、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去收集资料,并按照节日的时间、由来、习俗、诗歌四大方面去设计思维导图或手抄报。如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