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王文勇
[摘 要]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师也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照各地“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析;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党委主体责任、“课程”与“思政”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方面探索提升“课程思政”质量的长效策略,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正向引导价值。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育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课程思政全覆盖研究与实践”(jg20191002)
[作者简介] 王秀萍(1970—),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文勇(1970—),男,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137-04 [收稿日期] 2021-03-19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力地推进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然而,综观全国理论界与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实践,从思想认识到定义、意义、举措和保障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不足,需要进一步厘清概念、明确目标、落实行动,构建持久高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1]。查阅各类期刊,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如唐德海等提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而非课程,其统摄面并不只限于非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更不能缺少”[1]。狹义的“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上的“课程思政”等,理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本课题组在梳理文件、论文等各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认为“课程思政”既是大思政格局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个教育体系、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它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但重点是“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因为“思政课程”一直以来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本次“课程思政”所要着重强调的内容。本次提出的“课程思政”是要解决“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包括显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还包括隐性的以校园文化为代表的各类课程表以外的第二课堂。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
“课程思政”相比“课程”,虽然都是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各有内涵。要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必先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一是全面性。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重、内容多,单靠“课程”的那几门显性课程,无论如何难以完成使命。“课程思政”涵盖所有课程,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到实践课,从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从文史、经管、教育到理工类课程,具有最广泛的全面性,能够实现无死角的全覆盖。它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二是隐蔽性。众所周知,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光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相比“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更多的是隐性教育,它分散地渗透在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历史教育中培养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中文教育中渗透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工科类教育中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等,在实践活动中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等。这些都不是显性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有在各类“课程思政”中潜移默化。三是丰富性。“思政课程”只能解决高职学生“三观”教育的基础问题,更多具体的诸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还需要“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既有公共基础课又有专业课、实践课,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更有各类专业中蕴含着的不同思政元素。例如,文史哲学类课程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理工学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思政建设,便是要善于发挥和运用好自身特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2]。
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知不到位,机制不健全
教育界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异议,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局限于高职“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不足问题,机制也不健全。高职教育历来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中往往偏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被忽视,忘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要求。各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现象,重视师生技能比赛、科研项目拓展、教学信息化、产教融合、教师职称学位等立竿见影的工作,而对于“课程思政”一时看不见成效的系统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以文件贯彻文件而了事,不知不觉中淡化了“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喜欢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做项目搞课题,愿意花大力气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辅导学生考级考证等,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师还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的“开倒车”现象。究其原因,是高职教育“功利化”的结果显现,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立德树人”认知,“为党育人”还停留在口头上。同时,由于认知不足,全课程育人的理念离深入人心的差距尚远,难以形成课程、专业、教学、考核、教师等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教育合力尚未有效体现到“课程思政”之中。目前,各地陆续提炼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但离构建业内都认同、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尚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