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恒
摘 要:德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终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养成,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通过社会参与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当前初中历史教育的一条有效道路。
关键词:德育;初中历史;社会参与
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成熟,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政治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独立的道德观。初中历史是人文学科,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具有先天优势,以史为鉴强调的就是历史学科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之一,特别是现今的历史学科教育更是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北宋司马光曾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德才兼备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的德育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无非是长期的应试教育理念,分数是考核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同时德育是一个抽象的内容,现行评价机制下也无法对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出一个准确判定标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是当前每个历史教师都应当重视的问题。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让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因此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参与,这是解决当前历史教学中德育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社会参与是指主体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与活动的关心,简单来说就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认知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个人因为充分参与了教育活动,不仅能从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更能通过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 社会实践是社会参与历史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初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时代差异和认知能力薄弱会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难以理解,无法体会和代入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相应的社会锻炼和亲身体验,深化所学知识。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代入相应的历史情境,既加深相应的历史知识,又从其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个人价值观念,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育中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
学习知识,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历史的发展,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以此为基础完成相应的德育教育。
例如,啬园坐落在南通市区的近郊,风景优美,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陵园,在啬园园内建有张謇墓、张謇纪念馆等建筑,保留了张謇先生当年创业的不少史料。作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在学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知识时,难以对当时国人的那种救国救民的心理产生共鸣。通过参观,了解当时的一些资料,更能体会张謇先生弃官从商、兴办实业的决心,希望通过实业挽救中国命运的爱国之心,创办实业时的种种艰辛以及实业救国梦想破灭那种无奈的挣扎心理,通过这些参观活动进一步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以达到历史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 班级文化是社会参与德育教育的隐性手段
班级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通过潜在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信念、健全学生的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方式。班级文化既是一种集体的道德观念,代表了一个集体的奋斗理念,更是一种个性化文化,是学生个人追求的梦想,这一文化代表了班级的灵魂和追求。班级文化的构建者和实施者都是学生,所以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出发,由学生参与制订和认可,让学生亲历亲行,真正感受到认同感,从而达到灵魂上的洗礼。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学生个人参与,班级集体潜移默化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共生共存,最终实现个人和集体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例如,班级文化布置一般是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和名人名言的标语,在布置这些文化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谈论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这些人物事件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学习目标,逐渐形成班级与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如班级文化布置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标语,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通过讲解爱迪生功成名就之前的奋斗历史,让学生坚信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奋,身心愉悦,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三、 小组合作探究是社会参与下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而言,跨度大、时间长、涉及面多,學生个体学习占用大量的时间,一些理解类或情感教育类内容更是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有效解决历史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将学习主体回归于学生,更能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将学习任务细化到个人,合力解决历史学习中疑难问题。在小组分工合作的配合,减轻每个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让学生在合作中认识到每个人价值的所在,集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完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通过分工的方式将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基础细化到个人,通过团队和班级的合作方式将整课内容整合,让每个学生都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任务。对于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内容,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的报国之心、对中国的危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理由更是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阐述,群策群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情感教育目标,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