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文哲美”的融合对策

2021-08-03 06:21林翠桢
考试周刊 2021年45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语文教育对话

林翠桢

摘 要: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如何帮助学生达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越来越引人深思。教育者的视野要与时俱进。语文教育中应该具备哲学思考和审美情怀,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语文教育;哲学思考;审美情怀;对话

一、 引言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育是实现这一双重功能的实践活动。在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教育者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关注的东西变得更丰富,更广阔。在时代的浪潮中,语文教育已经担负起了神圣的使命:经典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现代文化的甄别吸取。这样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当今语文教育应当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怀。

二、 语文教育是一种对生命与生活的终极关怀

雅斯贝尔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教育必须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让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唤醒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实现教育对受众个体和群体的关怀。现阶段,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未变,虽然教改已經进行得如火如荼,却依然众口难调。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语文课堂从一个知识训练场变成一个充满温暖的人文空间。就如管建刚老师说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体制中,但这不是借口,即使我们带着沉重的“脚镣”,也应该跳出撼人心魂的舞蹈。

在教改过程中,语文教育思想不能完全西化,要保留住传统文化中语文教学的精髓。精髓何在?几千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文史哲”是不分家,这种方式培养出了不少博古通今的学者,文豪。“文”强调人文教学的审美价值,“哲”符合语文教育的认知价值,文哲不分也体现了认知和审美高度统一。

也有人认为,哲学和美学的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用在高等教育中运用还有可能,基础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年龄偏小,接受不了。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要向孩子传递并不是艰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在引导下,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也对语文美感达到初步体验。比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不可能去向孩子去灌输相对哲学的涵义和逻辑美学的运用,但是,可以用语文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古代语言的简洁之美,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科学与自然的热爱之情,探索之欲。所以,哲学与美学渗透于语文教育,其意义在于: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对客观存在做出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全面思考。

三、 哲学思考与审美情怀要渗透在对话中

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行为,这种对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主客体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有效运用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理解或共生。最需要重视的是以下几种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为关注的,而教师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语文教师想要完成这一桥梁作用,首先,必须要完成的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看过很多敬业的语文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十分认真,搜集了大量的教学实录,也参考了各种名师的教学视频。但是,这样七拼八凑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结果?完成一次文本对话,要走进文本,细读文本,才能走出文本。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一文时,在前期的备课中,就写了几万字的有关《长相思》的评鉴文字。他从纳兰性德读到王国维,从《菩萨蛮》读到《如梦令》,从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中的“见”“解”之论读到朱自清《说诗》中的“诗可解”之说……在连篇累牍的书海中层层剖析,寻找与诗人灵魂的共鸣,最后铸就了经典课堂《长相思》。

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度的认知,才能谈得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学生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在对话中,必须考虑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维果茨基语)的问题:中小学学生,阅历有限,不太可能达到成人或专家的理解程度,毕竟不同认知水平,决定了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层次。但可以借鉴各种力量,尽可能地拓展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渔歌子》(张志和作)一词的授课中,“不须归”一词部分老师在文本解读中认为是:不需要回家,不想回家。如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这样引导孩子,那就失去了让孩子更深入文本的机会。若教师真的与文本对话过,就可以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和他所写的其他诗作,学生带着这种“知识辅助”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就会发现:这不须归更是不想回到官场浊世之中,这既是因为大自然之美打动了诗人,也是因为诗人有着平和浪漫的思想情怀。诗人与孩子们相隔千年,但短短一首词,却能让孩子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在某种程度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在于拉近主客体的距离,甚至消融他们之间的距离,让人在文本的体验中达到一种回归、融入、超越,获得其中的“美”与“道”,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展。

四、 “美哲入文”,强化语文教育的传承价值

哲学思考与审美情怀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的,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却最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传承价值。

(一)让学生发现并体会一种“美”

书法家宗白华认为:美在生命,美在精神,任何艺术都应如此。虽然东西方哲学的分水岭让各自文化呈现不同的灿烂,但其对生命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这种美的形式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外在形式美由活动表现来体现,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节奏,甚至包括板书的赏心悦目,学生的情辞动人……但所有的外在美的显现都必须依靠内在美的运化,这种内在美就是文本想要传递给人们的最重要的内涵。

举个例子:几十年前,老式的语文老师习惯于对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进行字面解析(经常就是通过查字典),而后造句,最后让学生再谈谈对该字词学习收获。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有效,暂且不表,但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既无外在美可言,也无内在美可寻,最容易破坏语文教育的美感。学习语文不是肢解语文,教师不是外科医生,进行解剖研究,字词句只有放在文本中才能显现他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语文教育对话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