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琴英
摘 要:亲子共读“六字经”,“挑”是基础,是可贵的起始,“恒”“导”“养”“乐”是美好的过程,“享”是递进与升华,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让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亲子共读;课程标准;语文素养;阅读习惯;形成能力
阅读,是在别人的行为影响下,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成长;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生活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强,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会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句话,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中已经陪孩子度过了小学四年多的时光。四年,一路阅读,孩子们带给教师的是惊喜、是苦恼、是喜悦,这一切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不过让笔者倍感欣慰的是孩子们爱上了阅读,慢慢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一年级时的笔者给孩子们读绘本故事到强行规定阅读时间,到孩子自己抽时间自主阅读,这一切悄然的变化,是阅读教学的硕果,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亲子共读是家庭阅读,是家长与孩子双赢的阅读,是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必须的、很关键的阅读,是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亲子共读,有要求,有目标,实实在在,快快乐乐,一步一个脚印,回顾历程,可用“挑”“恒”“导”“养”“乐”“享”六个字来总结。
一、 “挑”,即亲子共读家长亲自挑选读物
亲子共读,关键是“亲”,亲近,亲自,亲身,亲手。葡萄是酸是甜是涩,亲口尝一尝才会明白;秋菊是白是黄是红,亲眼看一看才会知道。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读,先亲自读一读才会晓得。当今的出版技术发达,出书容易,少儿读物鱼目混珠,有经典之作,也有文化垃圾。因此,亲子共读,要求“亲”,孩子的父母也,亲自为孩子挑选读物,让孩子读最适宜的最优秀的读物。思想不健康的不讀,语言不优美的不读,内容深奥的不读,过于浅显的不读,字号小影响视力的不读,印刷粗制滥造的不读,排版形式不美的不读。不仅是父母在挑,老师也积极推荐。学生到了三年级,《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可以读了;四年级,《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等,可以读了。
“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家庭的亲子共读也需要合作与交流,谁和孩子读了一本好书,而这本书常常被忽视,就在班群里晒一晒,让大家都来读一读。笔者常对家长说,无论怎样,一定要让孩子读到好书,受到好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笔者也时常提醒家长,与其读烂书,不如不读。
有时候家长对一些读物有疑虑,笔者会给予指导。记得有位家长曾问我:“《雷锋的故事》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人读过的书,今天的孩子有必要读吗?”笔者肯定地告诉她:“很有必要读,上一辈人读,我们这一辈人读,下一辈人读,再下一辈人读,我们要永远读下去!”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3~4年级)古诗文的阅读有明确要求,因此,家长挑选读物,要有这方面内容的选择。
“挑”是亲子共读的前提,是方向,是美好阅读的开始。忽视了“挑”,亲子共读就会走弯路,甚至是歧途。
二、 “恒”,即亲子共读要持之以恒
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长期坚持。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就应该给孩子买绘本故事和睡前小故事,读给他们听,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上小学后,家长将教师推荐的书目买给孩子,和孩子一起有计划地共读。本班何亦萱的爸爸坚持每天晚上陪孩子阅读半小时,与孩子共读小故事,交流读书体会。陪读了三个多月后,孩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只看其表转变为能够思考并提出一些问题了。如他们在读《绿野仙踪》时,孩子会问一些诸如“狮子为什么也胆小?”等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开始带着问题读书了。因此,亲子共读不仅仅是孩子知识的摄入,更是提供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既可以增进感情交流,也可以亲密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三、 “导”,即亲子阅读要正确引导孩子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书适不适合孩子,也只有孩子知道。家长在给孩子选书时,尽量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阅读兴趣。如在一年级时,笔者发现班里好几个女孩子对西方的“公主”故事很着迷,在选书时笔者特意将《苏菲亚公主》《长发公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故事书推荐给家长,并进行一些有益的拓展,找一些主题与之相关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书籍,建议孩子们和家人共读交流。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了,思维越来越活跃了。经常会有家长反应:在生活或者读书的时候,当孩子们遇到困惑或问题时,会提出许多的“小问号”,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小问号”,他们就引导孩子们看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书或者查阅工具书去解决,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主动阅读的意识和兴趣。在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会涉及孩子以前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领域,但探索的乐趣指引他们去获取这一领域的知识,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再如受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影响,班里魏凡于主动要求家长给她买一本《海底两万里》。但是书买回来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对海底的很多生物了解不多,为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又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工具书,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孩子的知识面还得到了拓宽,一举两得。所以,老师、家长主要精力要放在如何引领孩子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阅读是一种有趣的、令人愉悦的经历。在这种情感体验下,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愿望,形成持久的阅读习惯,这是家长的责任。
四、 “养”,即亲子共读要养成习惯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小学阶段,教师也要和学生亲子共读,亲子交流,掌握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为此教师针对整本书阅读,首先进行的是课前导读,把学生引进阅读之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然后进行阅读推进课,让孩子们的阅读更加深入,习得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最后进行阅读分享,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阅读的幸福,同时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植入其他孩子的心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活动中大家也学会了互助团结。回到家后,家长一定要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循序渐进,抽出时间和孩子亲子共读。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个阅读量要分解在每一天,也就是说每天都要阅读,把阅读当作生活的第四餐,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标)。亲子共读,作为“亲”,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每天晚上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收获,在这样的共读交流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体会去亲子间浓浓的情谊。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能养成,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得到培养。孩子和家人的情感才会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