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俊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边疆边境问题历来是关系国家主权及长治久安的关键,也是关系国际地缘经济政治的敏感议题。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内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先治边”方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中国陆地边疆与10余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涉及30多个跨境民族,而且边境地区地理地貌多变,接壤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较大,民族交往复杂多样,形成了一个发展相对滞后、差异多元、跨境流动治理复杂的特殊边境治理空间。基于中国边疆边境地区和边民的特殊性,逐渐形成了国家主权独立、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相互支撑的边疆治理框架,受国际形势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边境地区的国防重要性较为突出,边境建设的核心更倾向于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边民生存保障和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979年,国务院在全国性边防工作会议上提出《边疆建设规划草案》,对边疆建设进行了单独规划,形成了“兴边富民”行动的雏形。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防安全、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与对外开放的需要,1999年初,党和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按照中央总体部署,1999年底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印发《关于推动“兴边富民行动”意见》。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以振兴边境、富裕边民为宗旨,“兴边富民”行动成为党和国家探索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对于推动边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边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睦邻友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兴边富民”行动自实施以来,多次被列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国务院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2007)》《“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2017)》,“兴边富民”成为集巩固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民族团结等一体化的综合性边境发展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疆开发开放,拓展国家发展的新空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足见“兴边富民”行动在国家边疆边境治理战略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十四五”时期“兴边富民”行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运用CiteSpace(5.5.r2)和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梳理了国家对“兴边富民”行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边境省区“兴边富民”工作持续推进过程中“兴边富民”行动理论、政策、实践研究的进展,基于边境民族地区发展需求,找出“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不足,研判“兴边富民”行动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的研究趋势和重点,为学界研究“兴边富民”行动和国家边疆边境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根据研究需要,适应可视化软件对数据来源和格式的要求,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中收集相关研究信息,以“兴边富民”为主题或关键词或篇名,对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去除日报访谈、会议记录等相关度较低的非学术研究文献,选取349条有效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引用量≥1的72篇文献进行补充分析与阐述,其中包括来源为CSSCI或核心期刊的文献30篇。利用已在信息科学、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验证的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兴边富民”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关键词共现、时间聚类等分析方法,将“兴边富民”文献数据信息以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力图把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进展与未来趋势。引用量≥1的文献关键词共视状况(如图1所示)直观展示了有关“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及其关联情况。其中,位于共视图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等是主要关键词聚类,而在距离中心节点较远的绩效评估、文化认同、产业经济与经济带建设等是新近形成的共视点,代表着相关研究的新聚类。
关键词聚类、时间聚类则是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以文献发表时间为线索,分别显示各主要关键词聚类的发展脉络。对CNKI收录的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兴边富民”的349篇学术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时间聚类图观察到“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脉络依次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内涵与价值理论研究、“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和政策差异化运用研究,并呈现“兴边富民”行动与其他宏观战略政策协同研究趋势。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学术研究成效逐渐显现,虽然相关研究数量的增加不明显,但通过梳理“兴边富民”研究的学术脉络发现,相关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和学术传播度不断提升,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内涵与理论意义、“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评估及差异化研究上。
“兴边富民”行动的理论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宗旨的认识上。在富民强国方面,“兴边富民”行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稳固国家认同感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的重要途径[1];在守土固边和边境治理方面,“兴边富民”行动作为现阶段中国最重要的边境治理政策,在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支撑了边疆的发展、治理和稳定,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边疆治理模式[2];在民族团结和边疆建设方面,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化,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国家对边境地区的全方位扶持和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都进入到了新阶段,“兴边富民”行动在“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边境城镇化建设、沿边村庄建设和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方面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在睦邻友好方面,“兴边富民”行动已经成为我国沿边开放和稳疆固疆的国家政策[4],2007年、2011年、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三个兴边富民专项规划从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方面规定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措施[5]。
“兴边富民”行动的内涵在边境地区的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充分认识“兴边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增强全社会对边境发展的责任意识,相关学者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兴边富民”行动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分析,为边境地区能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不断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此,王文长、盛叶(2006)研究了中国建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提出建立超越边境县域的沿边开放支点,建构“兴边富民”行动新的支撑模式——扇形结构,认为新开放形势下“兴边富民”行动的内涵应在与时俱进的探索中不断深化。[6]战成秀(2013)关注如何推动“兴边富民”行动进程,认为研究当代中国“兴边富民”战略不仅在探索持续发展模式上具有重要的政策理论意义,而且在融入开发扶贫、转换政府投资模式上具有重要的政策探索价值。[7]彭谦(2003)、唐勇和雷明光(2014)从法政的角度分析了“兴边富民”行动不仅促进边疆振兴、边民富裕,更事关全国建设的大局,保证其法政学上的正当性,有利于补偿机制下的平等发展权,避免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的失衡。[8][9]
“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覆盖了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文化教育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0]新时代的兴边富民应该是边疆和边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实现现代化。[11]“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价值不仅在于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体现在富裕边民、振兴边疆的目标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不断实现。
“兴边富民”行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以边民为主是“兴边富民”行动的主要原则之一,只有实现边民富裕,兴边工程才能有序开展。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沿边开放等凸显“兴边富民”实施成效的标识词在聚类中多次出现,显示出这些问题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研究中的显著性。为了解“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政策绩效的研究进展,本文围绕“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领域,梳理了学者对具体实施政策的绩效评估和对策研究。
一是边疆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边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既是边民富裕的表现,又是兴边稳边的保障。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16年,边境旗市地区生产总值由99.68亿元提高到1863.8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由7.08亿元提高到203.1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3%提高到10.07%。(1)由《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17》数据计算所得。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兴边富民”行动动态评估表明,“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县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由负转正、逐渐增强。[12]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陆路边境县市生产总值961.06亿元,年增长率15.7%,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9.9%),云南省陆路边境县市2016年生产总值1579.76亿元,年增长率为10.0%,高于同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8.1%)。(2)由《广西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2018年,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0.41亿元,是2010年的1.68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6%提高到2018年的8.3%。(3)由《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9》和《黑龙江统计年鉴2019》数据计算所得。
二是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兴边富民”行动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边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边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提供了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三次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资金37.86亿元,实施项目79361个,极大地改善了边境地区的交通、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13]自“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西藏自治区成功修建墨脱公路,其电视广播、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和网络信息等现代通信方式和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4]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截至2018年底,边境旗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有13个旗市已开通高速或一级公路,138个苏木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有784个嘎查已通沥青水泥路,完成了1017个嘎查的街巷硬化,硬化率为86.3%。[15]东北老工业基地借助“兴边富民”加大对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需求缺口。[16]“十二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国家“兴边富民”补助资金84400万元,整合相关部门资金782.56亿元,实施了建设项目2886个,改善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17]
三是边境地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围绕边民为主的原则,“兴边富民”行动开发民政项目,以改善边境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环境。2010年至2018年,中国边境9省区陆路边境线县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由每人每年82.2元提高至每人每年5350元。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旗市在“十二五”期间共完成6.8万户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下放国家补助资金6.1亿元,自治区级补助资金5.8亿元,完成总投资约40亿元。[15]截至2020年3月末,辽宁省已筹集并向边境地区拨付省以上财政资金10.5亿元,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资金3.8亿元,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3.4亿元,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亿元,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资金1.1亿元,乡镇卫生院房屋和设备标准化建设资金0.2亿元。[18]西藏自治区的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立体发展的格局,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至2011年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14]2011年至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富民安居”工程共投入资金430.32亿元,建成安居房67.74万套,惠及257万边境农牧民;“十二五”期间,32个边境县(市)中共有7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03.08亿元,解决了33.4万边境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7]。广西壮族自治区8个边境市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6 年的2472元增长到2016年的9750元,增长了2.94倍,年均增速达14.7%。
四是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保障边民就近就业。“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德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等4个县(市)的边境旅游业作为“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之一,促进了两地餐饮、酒店、交通、通信、贸易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了本地就业和地区经济发展。[19]自“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8个边境团场利用专项补助资金和自筹配套资金,实施了393个工程项目,涵盖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商贸物流业和旅游服务业等,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团场就业压力。[20]截至201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累计投入“兴边富民”项目资金6500万元,实施了74个种植养殖类、沙产业项目和驼产业项目。[21]甘肃省持续推动特色技能培训,截至2017年向国家上报“十三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662项、总投资14.3亿元,“兴边富民”项目16项、总投资1.27亿元,逐步规范清真食品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打造清真食品企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22]
五是,沿边开放水平稳中求进。随着“兴边富民”行动开展过程中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建设,贸易已经成为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较强的贸易通道优势,2004年至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贸规模连续八年贸易列全国陆地边境区之首。内蒙古自治区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共有边境铁路口岸2个、边境公路口岸11个,其中对俄边境口岸4个,对蒙边境口岸9个,分别承担着中俄陆路运输货物总量的65%和中蒙间货运总量的95%。[15]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对外开放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在边贸法制、边贸结构和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12]截至2015年底,西藏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759.53亿元,边境小额贸易额累计实现470.38亿元,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62%,全区进出口企业累计486家,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24],但受历史、自然和地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综合性的沿边开放政策体系。
表1 “兴边富民”研究聚类#8—#12标识词
对于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兴边富民”行动需要差异化的政策实施路径。如表1所示,时间聚类图中聚类#8“权利主体”下的广西、丹东、西藏等子聚类便是 “兴边富民”行动差异化发展趋势的地域反映,#9“农村”下的农村建设、边贸、聚居地区等则显示“兴边富民”行动涉及的发展领域差异较大,不同经济社会环境对“兴边富民”行动效应的需求方向是学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兴边富民”行动的相关研究发现,规划落地实施必须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实现边境各省区对“兴边富民”政策的差异化运用。2017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针对边境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特殊性,国家优先支持边境地区改革创新和加快发展,并出台差别化政策予以支持,进一步加大相关优惠政策对边境地区的倾斜力度”[25]。
由于“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长期政策,差异化实施首先体现在不同时间段实施不同的政策。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针对不同阶段边境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分别于2000年至2002年、2008年、2009年至2010年开展了三次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使“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至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加大“兴边富民”行动力度,并扩大大会战实施范围,重点建设边疆基础设施工程,推进边境开发,建立健全“兴边富民”补贴补助机制等新增政策。黑龙江省根据边境建设程度和边民现实需要的不断变化,相继印发了《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6—2020年)》,在不同阶段高标准齐抓共管为“兴边富民”行动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长效化机制。
其次,“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不仅关注同一地区政策实施的历年变化,也注重研究不同地区自身发展问题的差异化政策落实方向。由于陆地边境地区发展经济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各不相同,“兴边富民”行动在边境县市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为解决差异化问题所制定的政策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内蒙古自治区的19个边境旗(市)均被国家列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县,但存在过于重视开放口岸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边贸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等利于短期目标的活动,而缺乏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建设,存在政策失衡的现象。对此,周民良、马博和刘云喜(2014)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因地制宜,加强对“兴边富民”政策的分类分区指导,修正以往政策中诸多与现实改革趋势存在偏差的问题。[26]东北地区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单一政策的作用有限,对此陈默、王国臣(2019)提出“兴边富民”政策应该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真正推动东北三省的边境县市成为国家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沿阵地。[27]何晓芳、何晓薇(2015)则建议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民族地区处于国内外资源市场的现实条件,结合政府政策的引导、鼓励、约束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发挥,强化部门合作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6]
综上所述,20年来学界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规划目标和重点工程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就是充分的证明,但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一是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和价值研究上,缺乏“兴边富民”理论的基础性研究,无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判研政策研究的解释性和可靠性。由于“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对象和空间为边民和边境地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元问题,相关理论研究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构建以“兴边富民”为核心领域的学科群和学科矩阵,如边疆政治学、边疆经济学、边疆社会学、边疆史地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民族政治学、民族经济学、民族社会学、民族教育学和民族语言学等。二是亟须学界加强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边疆治理为核心,“兴边富民”行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研究。三是具体政策实践的研究体现了差异化的特点,但缺乏系统微观数据的支撑,政策的绩效评估无法剔除其他边疆政策的影响;政策研究中基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比重较大,创新性政策研究略显不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逻辑机制研究以及政策落地的科学性、可靠性、反馈性和差异化研究还有很大研究空间。四是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研究,如地缘政治敏感性、边民返贫风险、民族问题、跨境民族交往社区治理、文化抑制性和生态风险等。
学界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须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构建“兴边富民”研究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体系,探寻新的政策合作模式及改革创新路径。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关注“兴边富民”行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现代化、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边境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睦邻友好局面、边境安全、生态建设、风险控制和政策支撑机制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方面,基于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于“兴边富民”行动的新趋势做出理论回答。黄泰岩(2019)在《新时代兴边富民战略需要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兴边富民行动不仅要完成经济发展目标,还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发展目标”,“不能单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需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创造性地构建市场与政府的特殊组合,找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效边界,形成适应兴边富民行动的有效体制机制”。[11]
另一方面,边民和边境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发展问题,现阶段,“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成果大多来自政治学领域、高校和各级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经济学科,关注的是民族团结和边境地区安定和谐,忽略了对文化、生态目标的研究。从长期发展看,现阶段“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单一学科体系制约着未来“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定位和路径探索。面对边境地区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的多元发展需求,要不断完善“兴边富民”研究的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体系,使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力。“兴边富民”行动作为中国边疆民族工作的重要方略,一直以强国、睦邻为重要战略目标,如今边疆民族地区在沿边开发开放中由边陲变为前沿,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发挥着支撑国家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四五”时期“兴边富民”工作必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在边境地区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深入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强边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各族人民与跨境民族的交流交往,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十四五”时期,应加大边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研究,健全城乡一体化基层治理,完善社会与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管理能力。具体来讲,“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研究领域一是关注边境地区就业、公共卫生、教育、居住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等关乎边民富裕与福祉的问题;二是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目录,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边贸和跨境电商、跨境合作区的创新发展,创造边境旅游发展新动能,理顺边境城市化建设路径与机制等自身能力建设;三是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跨国生态保护机制建设,着力保护生态脆弱区,防污减排、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修复等防范生态风险问题;四是持续开创睦邻友好的新局面,持续加强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构建陆路边境地区的口岸集群,提升口岸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边境文化交流和跨境教育机制建设等问题;五是构建边境安全屏障,建立预警机制,增强边民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等;六是创新多部门联动组织协调机制和构建人才、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对口支援、生态建设和外交等政策的支撑体制。
如表1所示,聚类#10“经济发展”、聚类#11“经验”以及聚类#12“发展”的子聚类涵盖人口较少民族、扶贫攻坚、边境贸易、人口政策等标识词,体现了“兴边富民”行动方略中与中国其他政策的内生性联系,表明“兴边富民”行动与相关政策关联性研究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扶贫开发和边境建设是“兴边”和“富民”的重要任务,在“兴边富民”行动、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影响效应下,边境村镇和边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边境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8县(市)运用“边贸+”脱贫模式带动兴边、稳边、富民,2016年至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39.3万人减少到1.52万人,累计脱贫37.7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9%;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贸易进出口1486.1亿元,占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1.7%。[28]但边境地区居民返贫风险依然较大,边境开放质量亟待提升,“兴边富民”行动在“十四五”时期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将是边境地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建设边境开发开放格局的重要议题。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中确定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与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中确保边境地区的“富民”“兴边”高度关联。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陆路边境地区“边疆变前沿”的新的发展驱动力,为中国陆路边境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政策沟通、设施互联、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重点推动了中国陆路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对于产能合作、跨境合作区建设、创造就业、提升贸易便利化、教育文化交流和口岸开放等有着重要意义,与“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规划中的建设重点高度契合。而且“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范围(毗邻的14个国家和六大“经济走廊”)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高度重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政策合作的叠加效应、相互协同机制,有助于“兴边富民”行动的有序开展及目标实现。
在宏观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的差异性政策,对“兴边富民”行动战略的实施绩效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既临边又临海,边贸发达,贸易形式多样,但接壤邻国单一;云南省特色产业丰富,边民特色产业开展良好,但受地缘政治影响,边境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能合作潜力大,民族问题的敏感度高;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长迅速,但面临资源魔咒等问题。可见,各边境省区发展诉求差异性较大,限制因素不同,有针对性地谋求各地区的“兴边富民”发展路径和制度保障至关重要。
因此,在“兴边富民”行动开展过程中,根据各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研究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差异化政策,畅通“兴边富民”行动的落实渠道、巩固“兴边富民”行动成果的保障性制度,也是未来“兴边富民”研究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这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的振兴和边民的富裕,而且关乎边疆与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
综上,有关“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表明,“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依据边民生活和边境地区发展进行动态规划的具有长期目标的持续性政策,它的长期性使其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从理论研究到实施绩效研究再到政策合作模式探索的变化过程,研究方向呈现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变化趋势。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理论研究肯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在舆论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绩效研究包括不断克服边疆治理难题,为边境县市经济与民生发展带来可观成效,但缺乏对全国边境县市系统的横向研究。对“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差异化研究,在理论方面不断探索政策实践模式、民生发展策略和开放合作机制,但仍需要在各地发展差异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中发现新的差异性问题。
从今后的“兴边富民”行动研究的内在需要看,亟须建立专门的“兴边富民”研究数据库。数据库应包含统计数据和微观问卷调研数据,在层次上包含边疆9省区、45个边境地州、140个陆地边境县(58个边境团场)的指标数据和定点追踪的边境村等微观数据,用以科学的绩效评估和可靠的政策建议。同时需要搭建全国性的研究智库平台,整合全国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致力于构建专业的“兴边富民”战略智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