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实践分析

2021-08-02 21:23王柳华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王柳华

摘 要:“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这章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和提高其对单位换算的能力。但是,从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小学生对单位量的理解仅浮于表面,单位换算错误率高,可见“量与计量”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小学数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违背了我国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导向目标要求。对此,文章先分析了关键能力导向下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策略,以期能为后续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关键能力导向;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关键能力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关键课例研究》(课题编号19PTYB190)的阶段性成果。

一、关键能力导向下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识记轻本质

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建立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二是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聚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计量單位观念。而由于建立计量单位的概念比较困难,难以操作,教学往往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填鸭式教学,对概念的讲解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不去理解,更不用说去挖掘,通常只要求学生记忆来记住概念,让学生知道测量单位有哪些,如何命名的就行,把“填写合适的单位”不出错、能“正确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当作了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这种教学重点的偏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计量单位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操练轻思维

在“量与计量”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体验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时,不少教师往往把体验活动放在看、听、找等直接体验层面,很少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参与不高,体验也不深刻,导致类似测量长度的尺、量角的量角器中刻度线的用处,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建立起对测量单位的量感,通过想象和类推建立自己熟悉的一段路长1千米的观念等隐性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较注重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应用,而对于单位量的理解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单位量有一个更加深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对单位量的理解浮于表面,制约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机械性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单位进率,并未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准备把握数与量的实际应用,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

二、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深化其对计量单位的感知

帮助学生形成“量感”是进行“量与计量”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量与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要促进学生良好地感知计量单位,形成良好的量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采用提问形式的对话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认识长度单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测量的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头发的长度和棍子的长度等,要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可采用什么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采用刻度尺测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将手指展开来测量。然后,教师可接着询问:那采用刻度尺和手指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课桌的长度用刻度尺测量是40厘米,用手指来测量是4个手指展开长。教师可以继续询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得出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学生回答: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其测量结果不同。待学生说出上述结论后,教师总结:为了避免在物体测量过程中出现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就需要采用统一测量工具——尺子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这样便能自然而然地引出统一测量工具和统一刻度测量的优势,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概念。

(二)借助有效的学具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较为繁杂,且环环相扣,如其包含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其中,长度单位是面积单位形成的基础,而面积单位又是体积单位形成的基础。要促进学生从认识长度单独过渡到认识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学具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帮助其形成对面积、体积的空间认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告知学生面积计算公式:面积=边长×边长。如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学具材料分别画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体,并对两个图形进行对比和分析。利用学具材料构建直观的面积图形,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单位量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促进其形象思维能力发展。

(三)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计量单位

在“量与计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实验情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强化其对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苹果和一个脐橙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哪个占的空间小?哪个占的空间大?通过肉眼观察对比,学生会说苹果看起来大一点,因此,它占的空间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一个苹果和一个脐橙分别放到同样大小、同样水位的杯子中,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水杯中水位上升得更加明显,水位上升明显的物体的体积更大。实验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通过这样的实验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的概念就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同时还能使其掌握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方法有多种,从而更好地明确体积这一计量单位。

三、结语

笔者对我国不少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进行了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识记轻本质、重操练轻思维以及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深化其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借助于有效的学具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计量单位,以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量感”和单位换算能力,并且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良好发展,从而提升其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05):64-66.

[2]李丰.让学习真正发生——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界,2020(14):31-32.

[3]徐亚梅.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探究[J].新教育,2019(34):60-61.

[4]姚泽琳.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9(24):103-104.

[5]赵秋菊.关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学,2019(07):53-54.

[6]周卫.从“感悟过程”到“构建体系”——小学数学中大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1):66-67.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