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真 陈长兵 张文胜 何锦照
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517000
采用机械取栓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手术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特点,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1-2]。机械取栓术作为一项相对比较新颖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介入装置和技术都取得了快速的进步,除了经典的支架取栓术后,经中间导管抽吸技术的发展使其到达目标血管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损伤更加小[3]。Sofia远端通路导管作为一种新设计的导管,其不仅可以用作中间导管,也可以作为抽吸导管进行使用,在管径和吸附力上得到了更大的改进[4]。本次研究对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2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抽吸组15例与联合治疗组5例。单纯抽吸组男9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42~78岁,年龄(67.3±12.8)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范围为6~28分,NIHSS评分(16.2±5.8)分;颅内大血管闭塞中,左侧半球10例,右侧半球5例。联合治疗组男3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50~79岁,年龄(68.5±14.2)岁;NIHSS评分范围为7~26分,NIHSS评分(14.8±5.1)分;颅内大血管闭塞中,左侧半球3例,右侧半球2例。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岁;(2)患者均在发病<8 h时行股动脉穿刺治疗;(3)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闭塞)引起;(4)患者NIHSS评分不低于6分;(5)发病4.5 h时间窗内的患者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6)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标准:(1)影像学CT检查发现大面积脑梗死;(2)患者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患者采取局部麻醉联合镇静的方式,在其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通过造影进一步明确闭塞血管。单纯抽吸组其主要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颈内动脉C1段远端,指引导管里持续滴注肝素化生理盐水。沿微导丝、微导管同轴技术将6F Sofia导管置于血栓近端,然后撤回微导丝、微导管,将所有导管的滴注关闭,通过卡口注射器不断抽吸Sofia导管,无血液吸出后缓慢撤回Sofia导管,再次造影进一步证实血管是否通畅,如果血管不通,则需重复上述步骤。联合治疗组其主要是在上述治疗反复抽吸不通的情况下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后对患者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均进行了颅脑CT平扫评估。同时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上两组患者在结束手术后,均对其穿刺点利用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处理。
1.3 评价指标(1)手术指标。详细记录患者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T1)、患者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T2),评估患者术后血管开通程度,其主要依据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其中mTICI 0级为血管无灌注现象;mTICI 1级为血管中可见微量的渗透性血液灌注;mTICI 2a级为整个血管灌注<1/2,mTICI 2b级为整个血管灌注>1/2;mTICI 3级为患者病变血管完全被血液灌注。其中mTICI 0~2a级视为血管未通,mTICI 2b~3级确定为血管再通。(2)NIHS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别对患者在术后24 h、术后7 d进行NIHSS评分,且对患者术后颅内出血、血栓逃逸、动脉夹层及血管再闭塞等不良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呈正态分布,用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指标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从股动脉穿刺成功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3(15,37)min和33(29,51)min,单纯抽吸组要比联合治疗组明显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13)。两组在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比较:257(186,307)min比269(195,321)min(Z=-0.275,P=0.782)。两组在mTICI血管再通上比较:mTICI 2b~2b级46.67%比20.00%(χ2=0.087,P=0.982)、mTICI 3级33.33%比40.00%(χ2=8.632,P=0.324)。详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2.2 NIHSS评分及并发症比较术后24 h两组NIHSS评分为10(5,13)分比8(3,9)分(Z=-0.893,P=0.138),术后7 d两组NIHSS评分为7(2,12)分比5(3,7)分(Z=-1.738,P=0.127),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颅内出血和血栓逃逸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0%(0/5),单纯抽吸组为20.00%(3/15)、13.33%(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并发症比较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采用机械取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通率很高,让患者能够恢复,能够及早地得到血流灌注,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提高临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再通血管的重要性[6]。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抽吸取栓术的方法,其发现超过75%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单纯的抽吸进行血管开通,且速度要快于传统的支架取栓术[7]。
本次研究选择了本院近1年来因急性脑卒中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其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发现,单纯采用抽吸组患者在穿刺到再通的时间上要少于抽吸联合支架取栓组,但是在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和血管再通的mTICI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在临床上尽早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开通其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再通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缩短救治流程、提高血管再通、减少治疗时间及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对于采用抽吸取栓的方式在开通患者闭塞血管和开通率上是否具有优势仍存在争议。相关文献报道,采用meta分析发现,单纯抽吸取栓时间要短于单纯使用支架取栓[8-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国外采用Sofia Plus远端通路的相关研究显示,其一次性抽吸取栓的再通率达70.0%以上,血管成功再通达90.0%以上,时间(28±13)min,本次研究中采用单纯抽吸组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要比联合治疗组明显短,中位时间为23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单纯抽吸组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单纯抽吸其操作相对简单、步骤少,一旦通过抽吸使血管完成再通,其也避免了因放入取栓支架所需的时间[11-12];(2)Sofia导管其头端相对比较柔软,口径大,吸力强等特点,在经验丰富的医师下其可以快速到达闭塞段,实现快速闭塞血管再通[13]。但本次研究发现,单纯抽吸组在血管再通的比例上要高于联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与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目前进入国内的时间相对较短和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密切关系。对于患者来说,在取栓过程中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采用联合治疗时,其支架不可避免地会对血栓造成一定的压迫,会出现血流再通后,由支架挤压引起的脱落血栓逃逸,而出现无效灌注的可能。而单纯抽吸可对不稳定的血栓直接抽吸,理论上不会发生血栓逃逸的情况。本次研究中发现两组在血栓逃逸等不良事件发生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是采用了抽吸联合支架取栓的方式。
总而言之,采用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上可缩短穿刺到再通的时间,成功再通与支架取栓效果相似,术后相关并发症少,且方法安全有效。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在下一步研究中还需加大样本量,积累经验,并在研究中能对主动脉弓类型的结果进行补充,为临床医师在治疗上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