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神话故事?

2021-07-30 02:45李金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盘古先民神话

李金艳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册(上)第四单元由四篇中外神话故事组成,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要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各神话故事之间的整体共性抑或说这一教学单元所要传达的核心意蕴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要点应如何落实?教师应该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面对学生的好奇心与一个又一个“怎么会”“为什么”,教师如何才能够应对自如?而要将上述问题落实到位,就要紧紧扣住趣味性、知识性和美育教化三个关键要素。

一、“抛砖引玉”式的趣味引导

著名神话研究专家袁珂认为,神话故事的趣味性,主要缘于其“含有浓厚的文学因素,它是以文学为主旋律的。神话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如宗教、历史、哲学……等等,乃在于它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上古神话中有很多的夸张怪诞、神奇魔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场面,这种有趣、好玩的神话故事与孩子的天性非常契合,通过生动的讲解,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生动讲述和图文展示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故事、图像视频展示结合起来,既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盘古开天地》中的“创世者”——“盘古”这一形象颇具代表性。“盘古”原本生于混沌不分的天地中间,沉睡了一万八千年之久。当他醒来之后,不见天光,便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天地不再混沌一体。此后,“盘古”长成了与天地同高的巍峨巨人,用自己的躯干作为支撑,最终,天地分明,而他也累倒。“盘古”倒下以后,整个肌体幻化为风云雨雪、山川大地以及日月、河流、花草树木……“创世者”“盘古”倒下之后的各种幻化之举,恰恰折射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原始思维观念,彰显出了上古先民的非凡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自然被人格化抑或说“人神互渗、主客同构”的原始思维的认知模式和大气磅礴、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确令人赞叹。

袁珂指出:“神话是非科学而又联系着科学幻想的虚构。”“神话虽属幻想,不要看它海阔天空,上天下地,五彩缤纷,它毕竟还是基于现实……通过‘幻想的三棱镜,折射地反映现实。”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解释,“天地混沌如鸡子”一段文字描写和神话想象,应该是依据上古先民对劳动生产生活的观察,发挥神奇夸张而又怪诞的想象而来的。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之后的“破壳而出”的过程,与小鸡孵化、破壳而出的孕育过程十分相似,而这也充分印证了的神话源自先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观点。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神话故事时,穿插一些课堂以外的趣味思考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比如,以前曾有学生提出“盘古的板斧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开放性,说明当下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完全可以针对这个有趣的问题,展开合理而丰富的分析和论辩,思考和辩论的过程要远比结果或者标准答案重要。

当然,在讲解神话故事时,趣味性引导固然重要,仍有必要将神话故事中的趣味性适当地引申到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中来,从故事情节中感受宇宙自然与天文地理的神奇、变幻的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意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

二、丰富深化的知识引申

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能认识他底(的)四周,能利用自然力,(起初)都是(缘于)原始知识或科学(的)力量”,“每一神话都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或前后的实体”,“某一类的自然现象是大多数神话底(的)基础”。意思是说,上古神话中实际上是蕴含着一定自然科学知识的,只不过,上古先民对自然与人本身的认识还尚未达到今天的程度。流传甚广的“天狗吃月亮”这一神话传说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是对“月食”这一天文现象的文学化的表达。可见,神话故事与科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侧重引入一些能够为小学生所理解的天文地理知识,将神话故事的讲解与现代科普知识相融合,使其成为激发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得到深化和拓展。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就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确,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观点,《女娲补天》这则神话与原始先民饱受洪水的侵袭有直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期,加之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在大洪水的冲击面前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主观幻想来祈求征服自然。同样,《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这两则神话也暗含着先民们与当时的自然界的紧张关系。

其中,《普罗米修斯》这一则神话非常适合在课文主要内容之外做进一步的引申。譬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原始先民学会获取和使用火(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哪些重要作用?然后再进一步引申提问:火的使用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与归纳提炼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由小见大,从日常生活层面逐渐向社会文化、文明演进的层面逐步深化。最主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知道——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原始先民学会了用火烤熟食物来吃,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烤熟的食物既营养又卫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体质。二是体质的增强也直接促进了大脑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对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语言的产生又直接促进了人际交流合作,较为复杂的社群逐渐形成。三是火还能取暖、驱赶野兽,生存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减少了疾病与危险的发生,对于扩大人类社群的数量与规模意义重大。四是火的使用还能够烧制瓷器、锻造铁器等生产生活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

可以说,火的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而为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信通过如此的知识性引申,古代神话经典《普罗米修斯》势必会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营养,更好地拓展知识的外延。

三、润物无声的美育教化

众所周知,语文有语言和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重核心特性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般而言,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只局限于通过图像展示与故事内容的简单讲解来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理解感悟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夯实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外,更要注重通过语言文字的表意、表象以及言和意的关系来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陶冶其道德情操,提高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在上述四则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恰恰要充分有力地将语文的人文性突显出来。

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一神话故事的教学单元设计中,尤为侧重通过故事的思想内涵的传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实现语文陶冶情操、润物无声的教化之功。让学生从“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人類谋福祉的不畏千辛万苦、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英勇壮举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引导其养成勇于担当、坚韧顽强、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另外,课文《女娲补天》中将文言版本中的“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的带残酷血腥的杀戮场面全部删节,而留下的都是女娲如何炼石补天的细节,从中即可看出教材编订过程中的深刻用意。无疑,部编版小学教材中的“女娲补天”更加凸显出了女娲个人的牺牲奉献与担当意识。确如袁珂所说:“神话具有的战斗精神,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女蜗补天,弈射九日,鲧、禹治水……英雄业绩,般般俱在,感人深矣。”

总之,要讲好神话故事,尤其关键的要素便是教师要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将神话故事激活,使其能够和当下时代和现实关联起来。让“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到实处。如此,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势必会有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猜你喜欢
盘古先民神话
东方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盘古
盘古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