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

2021-07-30 02:45史俊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志士方山老朋友

史俊英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方山子“异”之体现

生活经历 “异”

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少年侠士,少壮志士,到晚年隐士,可谓非常戏剧性,三个人生阶段,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少年豪气冲天,少年壮志凌云,晚年归隐山林,生活轨迹变化充满戏剧性,生活经历的奇异,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苏轼对此也甚是惊异。方山子在此前豪气干云、侠气弥胸,具文武才干,有凌云之志,怎么突然成隐士了呢?成了隐士后,方山子“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可能是隐士呢?作者也是疑虑重重。

接人待物“异”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人之常情,老朋友相见,听闻对方的遭遇,应该安慰宽解。方山子听了老朋友苏轼的遭遇,先是低着头一句话都没有,接着抬头大笑。这在常人看来方山子太不通人情事故,对老朋友的遭遇非但没有安慰,掬一把同情泪,还竟然仰天大笑,奇怪之极。

生活态度 “异”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家徒四壁,妻子儿女甚奴婢都怡然自得。人们都有趋利避害、喜富厌穷的天性,方山子的家人怎么处于穷困的境地中还自得其乐呢?很显然家人的生活态度是受方山子的影响,是方山子生活态度的折射。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奇异在作者和读者心中又抖了一个包袱,吊足胃口。

行为做派奇异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可见方山子富且贵,既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靠着祖宗的产业和荫庇,过上优渥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方山子对这些“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在常人看来其可怪也哉!此外方山子在山中“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所著帽“方屋而高”, 其行为着装异,与常人不同。

二、“异”之内涵挖掘

方山子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等方面体现出的奇异,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味,深深地去探究。

方山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的行为做派很奇异,方山子富且贵,各方面条件优渥,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些优渥的条件,选择穷居山中。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个人荣华富贵,与一般的宦途失意而隐居者是有区别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济天下、为朝廷除弊事,为苍生谋幸福,是胸怀天下之人。

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侠士到志士再到晚年隐士,充满戏剧性。这奇异的背后令人玩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作为隐士,两眉之间还有精悍之色,让人感到很奇异。这怎么理解呢?作者在文章第三小节,着重体现了方山子打猎时的侠士之风,凸显其意气风发、侠气弥胸,以及技艺了得。接着提到了马背上谈论用兵和古今成败,凸显其文武才干,是有大才大志之人。作为游侠志士的精神气质,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在思想感情上彻底消解,我们说相由心生,他眉宇间体现的精悍之气,是内心志士之心延续的体现,这是一种蛰伏,是在等时机成熟,一鸣惊人。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生活态度的奇异,其实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生态度。作者主动舍弃富贵,而选择穷居,向我们展示了他绝不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自损气节;体现了方山子在不能兼济天下的情况下,乐而归隐。方山子品性高洁、安贫乐道、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在生活态度的奇异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俯而不答,仰而笑”,方山子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表现得很奇怪,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奇怪表现呢?老朋友相见,当得知对方的遭遇,没有开解、宽慰,而是俯而不答的沉默,继而仰头大笑。我们理解了生活经历奇异、生活态度奇异,行为做派奇异,就不难理解这里的接人待物的奇异了。为什么对老朋友这样呢?苏轼被贬官的人生挫折或许是方山子体验过的,或是洞察官场浮世的方山子预料之中的事,所以不用说,不必说,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无声胜有声”的一种默契表达。“仰而笑”可以看出,方山子对宦海浮沉的一种坦然豁达。

三“异”之凸显探因

方山子作为苏轼的好朋友,值得写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突出强调老朋友身上的“异”呢?

首先,“为而在此?”苏轼对和老朋友的相逢很是惊异,老朋友怎么会出现在在乡野。之前方山子给苏轼的印象是雄姿勃发,文武兼具,有雄心壮志,是一流的人才志士,怎么会出现乡野。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光黄间多异人”做了影射,当时的朝廷对像方山子这样一流的人才不用,用二三流人才,甚至庸才。当时国家对外纳贡,在内积贫积弱,作者表达对朝廷用人的忧患。作者通过现象异,人物异来凸显当时社会的异样。

苏轼凸显方山子“异”,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一个特立独行的朋友轶事,还因为他们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情感——怀才不遇的悲伤。“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怀才不遇的陈慥,一个是屡遭贬谪的苏轼,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苏轼欲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次,方山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品质给苏轼很大的启发。他汲取方山子的安贫乐道的品质,面对挫折,安之若素、静静等待发奋的最佳时机。既然此时被贬黄州没办法“达”,那就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他在人生失意时,在方山子身上为自己找到思想的出口,和自己达成和解,从而豁达从容地生活在天地间。

薛海兵老师认为: “陈季常 /方山子就是叙述者东坡的镜子,东坡从彼此在命运、生存与理想等方面的相似性中获得了自我确证。”为我们道出了作者凸显方山子异及异的初衷。苏轼是借他人琵琶谈自己心曲。

四、“异”“不异”之辩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在生活经历、接人待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体现出的异,令作者“耸然异之”,令其他人惊异,但这种异并非匪夷所思,个人表现出来的异是建立在社会反常、朝廷反常的前提下。朝廷用人不公,导致一流人才流落于乡野,他们用隐居的方式来明哲保身,以淡泊自守来坚定自己的高尚气节。这种看淡世事,随遇而安,逆境中韬光养晦、蛰伏,等待时机奋发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在非常社会状态下的一种智慧豁达的体现呢?

人物形象的奇异只是外壳,异其表,常其里。在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有这样的表现实属正常。

人物形象方山子之奇异,一线串珠,贯穿全文,把握住方山子的异,不仅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且能激发读者兴趣,进而吸引人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挖掘社会背景,从而对文章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达到高境界、高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猜你喜欢
志士方山老朋友
西江月·百年华诞颂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从“易水送别”看志士荆轲
志士达人凭奋勉 杰章巨制戒平庸
秦波涛:中国矿井火灾中的“志士”!
再见了,老朋友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这些老朋友还在,它们过得好吗?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