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陶德韬,郭 平,朱良明,姚 禹,崔 勇,苑迎娇,田明星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1)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常造成创面裸露、口鼻腔贯通,易引起感染、言语不清,影响美观和进食等。目前,其修复方式以游离皮瓣为主流,游离皮瓣需要血管吻合,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及难度,胸大肌皮瓣和背阔肌皮瓣存在供区畸形严重、创伤大、组织过于肥厚等缺点。面动脉是面部主要的浅表动脉,提供了从颏部至面部中下 2/3 部分的血供,在离开颌下腺后发出一条主要的分支(颏下动脉),其供应颏部各肌肉及皮肤。2005 年Hofer 等[1]提出了面动脉穿支皮瓣(fac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FAPF)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Kannan等[2]将FAPF进一步发展,分成三个层面:下颌缘以下、下颌缘至鼻翼下、鼻翼至内眦,根据需要可在颌面部多个位置取瓣。2014年Du等[3]提出可以自口角向下颌缘游离皮瓣,包含皮下组织和部分颊肌,形成可移位至口腔内任何部位的复合FAPF,该皮瓣具有解剖稳定、血管蒂长及易制备等优点。颏下区的岛状皮瓣就是利用FAPF的一种,最早由Martin等[4]提出。但部分学者[5-6]指出面动脉瓣存在术后复发率高的缺点。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患者,探讨FAPF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应用中的可行性、美学效果和临床价值。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术前未行放化疗治疗,均进行了肿瘤扩大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和采用FAPF进行软组织修复,男18例,女4例;年龄42~84(62.9±11.3)岁;原发部位:舌部6例,牙龈5例,口底4例,软腭3例,颊部3例,下唇1例;皮瓣面积2.0 cm×5.0 cm~5.5 cm×6.5 cm。查阅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电话随访至2020年11月。
1.2 方法 采用FAPF修复病灶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可采用超声定位面动脉及末端分支走形方向,以面动脉为蒂,依据缺损大小在颏下或面颊部设计皮瓣,保证供瓣区可以直接拉拢缝合,术中要注意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面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有效摘除淋巴组织。
1.3 观察指标 评价面动脉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运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资料分析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下唇癌患者在行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3 h,出现颈部肿胀,紧急行手术探查,仅见创面弥漫性出血,清除血凝块,皮瓣未见明显动脉缺血和静脉淤血现象,1周后皮瓣逐渐坏死。其余21例皮瓣成活,血运良好,色泽红润,1例颊癌患者术后皮瓣修复后,出现皮瓣区创缘裂开,后行二次手术给予缝合。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未出现裂开及感染。术后随访1~5年,未见明显口角歪斜等面神经损伤症状,轻微者多在3~6个月恢复。随访期内,22例患者中1例出现肺部转移,4例局部复发,5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归为预后差患者,其余患者预后良好。见表1。
表1 2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2 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预后比较 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患者的预后好于临床分期Ⅲ、Ⅳ期的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2例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预后
目前,FAPF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成活率可高达96.9%[7],本研究中为95.5%(21/22),分析1例失败原因,可能是术后关闭创面时止血效果差,导致颈部创面弥漫性出血、肿胀,压迫了血管蒂导致皮瓣内部血栓形成,进而引起皮瓣坏死;该皮瓣不需要血管吻合技术和开辟第二术区,减少了手术时间(约1~2 h)和创伤,适用于一些基础疾病多、全身情况差的老年患者,本研究中,患者最大年龄为84岁,平均年龄(62.9±11.3)岁。FAPF还可以减少患者经济负担,Forner等[8]报道相比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总费用上有着明显的降低。
同时,该皮瓣可最小限度地引起供区继发畸形,恢复良好的功能和外形,不管是在颏下还是鼻唇沟处做切口,均比较隐蔽,对术后面部外形影响较小,对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较小,可通过仔细解剖避免损伤,即使受到轻微损伤,一般在3~6个月后可以恢复,本研究中未出现明显的面部畸形。对于男性患者,皮瓣上生长的胡须可能造成美观及口腔内不适,通过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毛发会逐渐减少,也可以通过激光行脱毛处理。该皮瓣还拥有较长的血管蒂,可修复颌面部多处软组织部位,本研究中就包括舌体(6例)、上下牙龈(5例)、口底(4例)、软腭(3例)、颊部(3例)、下唇(1例)。对于蒂部长度不足者,可通过仔细剥离蒂部表面的筋膜结缔组织,必要时可切断面总静脉以增加蒂长,有研究[9]指出该方法可延长蒂部5 cm。
该皮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皮瓣大小受限于供区创口的关闭,无法修复颌面部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本研究中皮瓣面积最大为5.5 cm×6.5 cm,而文献[10-11]报道最大皮瓣可达到7 cm×18 cm。其修复恶性肿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因为面动脉邻近于颈部Ⅰ区和Ⅱ区的淋巴结,而对于口腔癌患者,肿瘤细胞易转移颈部该区淋巴结[12-13]。临床需对颏下和颌下区可疑淋巴结采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阴性者,方可使用该皮瓣。另外尽量减少蒂部结缔组织,使蒂部轻薄,以减少复发率,也利于皮瓣的旋转移植。Nueangkhota等[14]采用对侧FAPF修复舌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电话随访或复诊记录,22例患者术后观察1~5年后出现了5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2.73%,该5例患者均属于肿瘤TNM分类的临床Ⅳ期,属于肿瘤晚期,包含3例下牙龈和2例软腭患者。淋巴结的转移与否与口腔癌的部位有关,尚没有统一结论,有研究报道[15]多见于口底癌。临床分期Ⅰ、Ⅱ期的肿瘤中,2(2/13)例出现预后差,均为局部复发,手术切除范围均为1~1.5 cm以外进行切除,切缘送病理阴性,原因可能为病变局部种植。而临床分期Ⅲ、Ⅳ期的肿瘤仅1(1/9)例预后好,术后1~5年内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肿瘤临床分期Ⅰ、Ⅱ期的患者预后好的占84.6%(11/13),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的11.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因此,FAPF修复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更适合肿瘤早期的患者。
综上所述,FAPF制备简单,成活率高,适合同期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更适合肿瘤早期的患者,但如何减少术后复发,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