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河南省长垣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长垣453400)
胃穿孔是胃溃疡患者严重并发症,属于消化道危急重症,多由于不规律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等引起,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胃穿孔较大、病情严重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开腹修补术能有效修补穿孔部位,逆转病情,但切口较大、术后恢复缓慢,易引发多种并发症[2]。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属于微创手术,能于腹腔镜直视下修补穿孔处,且可避免腹腔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本研究选取95例我院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旨在探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44例和腹腔镜组51例。开腹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4~78岁,平均(66.54±5.02)岁;就诊时间:1~10 h,平均(5.51±2.14)h;穿孔位置:胃小弯8例,胃大弯8例,胃窦28例。腹腔镜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53~79岁,平均(67.21±5.17)岁;就诊时间:1~11 h,平均(5.91±2.21)h;穿孔位置:胃小弯10例,胃大弯9例,胃窦32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例标准 (1)纳入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并发胃穿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消化系统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存在上腹部手术史;存在手术禁忌证。
1.3 手术方法
1.3.1 开腹组 采用开腹修补术,保持平躺体位,行气管插管全麻,于上腹部正中间位置作一个纵向切口,并逐层将皮肤及其组织切开,吸出胃内的积气、积液,详细探查胃穿孔大小、位置、形状,观察胃穿孔边缘,直视下用“8”字法对穿孔位置进行缝合,牵拉大网膜,局部缝合覆盖,采用0.9%氯化钠冲洗腹腔,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2 腹腔镜组 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保持平躺体位,行气管插管全麻,于脐部下缘作一小切口(约1 cm大小),插入气腹针,建立压力为1.07~1.60 kPa的人工气腹,自剑突下7.5 cm位置处刺入腹腔镜,仔细探查穿孔情况,并建立主操作孔及2~3个副操作孔,确认穿孔位置;腹腔镜引导下吸出腹腔脓液,采用吸引器吸出胃液;利用腹腔镜全面观察穿孔邻近情况,并在其引导下在距穿孔边缘5~8 mm位置处采用可吸收线以“8”字缝合法进行1~2针间断性全程缝合,并经大网膜覆盖;采用温热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完全清除腹腔残留物,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3.3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禁食,并实施胃肠减压处理、肠外营养支持,同时静脉注射抗生素、制酸药;密切观察引流管,术后4~5 d拔除;恢复饮食后,口服奥美拉唑,连续用药2个月。
1.4 观察指标(1)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2)术前、术后1 d、术后3 d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抽取血液5 ml,离心分离得到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术前、术后3 d两组应激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取样方法同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观察两组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切口裂开)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围术期指标、血清胃泌素水平、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注:与开腹组比较,*P<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肠鸣音恢复时间(h) 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开腹组514472.56±12.2569.23±8.7947.68±9.25*78.14±14.9613.69±6.88*30.47±7.9728.96±8.45*42.79±10.795.65±1.41*7.52±1.98
2.2 两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与开腹组比较,术后1 d、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胃泌素水平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泌素水平比较(ng/L,±s)
表2 两组胃泌素水平比较(ng/L,±s)
注:与开腹组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腹腔镜组开腹组514438.79±7.4837.75±7.6447.59±8.69*42.63±8.0467.47±10.52*58.52±9.74
2.3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s)
表3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s)
hs-CRP(mg/L)术前 术后3 d腹腔镜组开腹组组别 n IL-6(pg/ml)术前 术后3 d 5144 t P 12.68±2.1012.81±2.210.2940.77018.98±2.8722.87±3.016.440<0.0015.68±0.675.72±0.710.2820.7788.28±1.0811.10±1.749.627<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开腹组出现1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2例肠梗阻。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1.96%(1/51)低于开腹组14.91%(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穿孔多由于胃溃疡引起,会导致胃酸、胆汁等从穿孔部位流入腹腔,引起病原菌大量增殖,甚至并发中毒性休克、细菌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应尽早手术保证生命安全[4]。
开腹修补术可直接观察腹腔内胃穿孔情况,并于直视下进行胃穿孔修补,效果显著,但切口较大,易引起多种并发症[5]。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牛文凯[6]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应用于急性胃穿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情康复,显著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在临床可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中腹腔镜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手术通过建立气腹,小切口处置入腹腔镜,全面多方位观察穿孔位置、大小,并精确修补,能减轻周围血管、神经、肌肉损伤,减少出血量,且小切口恢复迅速,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7~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1 d、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开腹组(P<0.05)。胃泌素可反映胃窦部G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有助于胃穿孔的诊断与预后恢复效果评估。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能减轻机体损伤,提高胃泌素水平,促进病情恢复。同时,术后3 d腹腔镜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手术均会导致机体产生一定程度应激反应,是自身做出的适应性反应,IL-6能反映机体术后炎症反应状态,hs-CRP属于急性时相蛋白,在手术后48 h可达到巅峰,随着病情好转、炎症反应消退,IL-6、hs-CRP水平降低。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能减轻机体创伤及应激反应,随着病情好转,炎症反应消退,血清IL-6、hs-CRP水平降低。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表明腹腔镜辅助下能减少外界环境对腹腔干扰,减少细菌感染,且切口较小,能及时清除污染物,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应用于胃溃疡并发胃穿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恢复时间,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