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潘秋红 广西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广西壮族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地区,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总人口约四百万人,壮族人口占80.7%,是广西壮族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
根据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语言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把广西西部的百色市分为三个区域:中部地区是右江河谷一带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北部山区是田林、凌云、乐业、隆林、西林;南部山区是靖西、德保、那坡。桂西地区的民间美术,主要在服饰、工艺品、节庆、祭祀等生产生活中呈现,是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思想、信仰的体现。
在百色的壮族乡村老百姓日常衣食住行和城里人基本相同,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重大的婚礼场合中,壮族人才会穿上代表本民族的服装。桂西壮族居住地域较广,不同的村寨语言和服饰有一定的区别。
1.婚俗中的壮族服饰
居住在隆林县天生桥附近的壮族人家,新娘出嫁前,亲朋好友穿上传统服饰要在新娘家里通宵达旦地唱山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新郎更是穿上传统的黑色上衣、黑色裤子、绣花鞋和扎黑头帕。当新郎带着迎新的队伍走过村村寨寨时,人们就能从服饰中识别他们是哪里人,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记,是这一个地方人们的民族认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心理需求。现在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即便受过高等教育,在外工作多年,一旦回到老家举办传统婚礼,都要遵守本地的婚俗,穿上传统的自制的壮族服饰。
隆林天生桥壮族婚礼
壮族服饰颜色较单一,或深蓝色或浅蓝色,装饰少,只有脚上的绣花鞋必须用彩色的棉线或丝线,穿上绣着美丽鲜艳花卉图案的绣花鞋,整套服饰就熠熠生辉。壮族民俗新媳妇要为未来的丈夫、公公、婆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做鞋,以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所以绣花鞋成了壮族姑娘的一张名片,更是她们的心理需求。如今的女孩都要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没有时间跟随母亲学做这些“女红”,但是婚俗没有改变,还需要穿绣花鞋,集市上就有了绣花鞋出售。还有的卖绣花图案花样,买回去自己闲暇时绣一绣。现如今制作鞋子、剪绣花纹样的,都是年龄较大的妇女,虽然没有子女跟他们学习,虽然鞋面的绣花可用机器绣得又快又工整,但是传统的壮族妇女们,还是喜欢这种有妈妈味道的手工技艺,这是壮族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心理需求。
2.节庆中的壮族服饰
凌云县朝里乡壮族赶圩
隆林县白苗妇女
田林瑶族新娘
壮族人们自古就爱唱山歌,以歌会友是他们的民俗。在百色壮族各聚集地,就有许多的歌圩日,去赶歌圩和赶集的壮族人们都会穿上传统服装。凌云县朝里乡四月份有个风流节,穿着浅蓝色服装的壮族妇女们来赶集,一是表明自己的壮族身份;二是姑娘的盛装是为了来会心上人的。壮族人们生活在水边,以种植水稻为生,壮族不同村屯的人们崇尚的服饰色彩也不一样,有的尚浅蓝,有的喜深蓝,取决于各地壮族的染布工艺,也代表了这一方人们的审美爱好和文化内涵,这些服饰也就成了不同村寨的民族识别标志。
地处百色市最西部的与贵州接壤的隆林县,这里苗族有偏苗、花苗、白苗、素苗、青水苗、红头苗六个支系,每个支系的苗族服饰不尽相同。
1.偏苗服饰的色彩、纹样与民族识别
偏苗因妇女梳理头发时,常在挽好的发髻上偏插一把梳子而得名。头戴帕子,衣服颜色单纯;裙子的上半部分是一块蜡染布,中间有几条红、黄、蓝、白线条镶嵌。这几种颜色与苗族迁徙的历史有关,她们口口相传的是,黄色代表黄河,白色代表长江,蓝色代表浩瀚的洞庭湖的水,她们就是这样从黄河边一直迁徙到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她们要告诉子孙她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几块颜色在这个民族的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是她们不同于其他族群的根本之处,是她们世世代代的自我认同。
2.花苗、素苗服饰的色彩、纹样与民族识别。
花苗、素苗的上衣绣满正方形、菱形等几何图案,有的似城墙,有的似家园,有的似苗王印玺。那些排列整齐的几何图形,如他们在中原生活时的家园;背上那些方方正正的刺绣图案,如苗王的印玺盖印在他们背上的痕印,只为了战争被打散后能找到并识别自己的士兵。素苗衣袖宽大厚实,如一个个盔甲保护着这个族群的子民们。这个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是要告诉子子孙孙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色彩灿烂、图案繁杂美丽的是民族服饰,是这个族群的标记。
3.白苗服饰的色彩与民族识别
白苗服饰因其身穿白色的百褶裙而得名。这个支系人口比较少,但是有很强的民族意识,无论现代社会如何发展,布料如何色彩美丽图案丰富,他们依然保留百褶白短裙,走起路来,白裙子左右摇摆,为白苗妇女们增添了几分妩媚,更是白苗支系经典的族群识别特征。
⒈白彝服饰的民族识别特征
居住在桂西百色的彝族有黑彝、红彝、白彝三个支系。白彝居住在那坡县的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由滇南一带迁入。他们的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不掩白底色)、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环。在最隆重的跳弓节,男女老少尽情地欢歌跳舞。白色上衣是这个族群的典型特征。
⒉红彝服饰的民族识别特征
红彝常年居住在那坡县的边境高山上,百省乡西良村是全国唯一彝族支系红彝的聚居地,这里环境闭塞,保存传统文化较好。妇女服饰整体为黑色,在上衣两个袖子和背上绣红色图案,故称红彝。节日在胸前戴闪闪发光的银制装饰品,英姿飒爽。妇女背部黑色与红色图案的强烈对比,是区别彝族支系红彝与其他彝族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个彝族支系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识别标记。
百色的瑶族主要分布在田林县和那坡县。田林县瑶族人口占比较多,支系也不少,有盘古瑶、蓝靛瑶、大板瑶、背篓瑶等支系。瑶族服饰以黑色为主,用靛蓝染色,装饰部分以红色毛线制作,各支系装饰物和装饰部位略有不同。盘古瑶用红色毛线制作成球状装饰在上衣胸前;大板瑶族用红色毛线做成稻穗状挂在胸前;黑色与红色的搭配,是田林瑶族服饰的特点,远远望去,鲜艳夺目,既传统又非常有现代感,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装饰,也形成了各个支系民族的心理认同与民族识别。
1.节日的祭祀剪纸
壮族信仰多神,特别信奉祖先崇拜,壮族家中必有祖宗牌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过节时,都会祭拜祖先。壮族人们认为祖先可以保佑他们的子子孙孙,于是最隆重的农历三月三、七月十四等节日,人们做五色糯米饭,剪七色纸到墓地去祭拜先祖。剪纸造型多样,祭祀一般剪成服装造型,上身衣服比较宽大,下身裤子比较短小,还有的剪成房子、车子、鞋子、帽子等等,让祖先在阴间也物质丰富,过上好日子,才能保佑阳间子子孙孙平安幸福。祭祀完了,要把这所有的剪纸全部烧掉,寓意送给祖先。
2.为亡灵布道的宗教祭祀剪纸
田东县江城镇祭祀剪纸汽车
由于壮族有多神信仰,所以对刚逝世的死者必须举行很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亡灵进行超度,这种祭祀活动一般由么公或者道公来主持。田东县江城镇的道公祭祀,一般由七八个到十二个道公组成,祭祀活动一般根据逝者家属的意愿做四至七天的仪式。道公用各色剪纸布置灵堂,身穿道袍,口念经文,每一天的祭祀内容都不重样,其愿望是希望逝者的灵魂能够进入天堂。
除了用剪纸布置灵坛道场,还用竹木和剪纸结合,先用竹木扎成车、马、房子的形状,再剪各色纸样糊在外面,制作成纸质车、马、房,出殡后摆设在墓地周边,寓意着让逝者到另一个世界里过上有车有房的美好生活。当地政府也尊重人们的民俗意愿,这些民俗活动依然在壮族村寨举行。
3.民族工艺品中的剪纸纹样
壮族传统工艺背带、绣花鞋、虎头帽等,都是把剪好的图案纹样贴在布上,再用彩色线绣压在剪纸纹样上,俗称剪纸绣。背带的绣花图案主要在背带心部分,绣花鞋的绣花图案在鞋头部分,虎头帽的绣花图案在头顶部分。苗族、瑶族、侗族也是用剪纸绣方法制作精美的背带。这些绣花剪纸图案,大都以盛开的花卉为主题。一朵朵色彩鲜艳的花儿,覆在孩子的头上、背上、脚上。这些美丽的花纹,是母亲或祖母对孩儿满满的期望,希望孩子像花儿一样健康成长,富贵美好。背带是各个少数民族育儿的工具,在孩子满月时,都有外婆送背带的习俗。这是对生命的爱护,是长辈对晚辈的精神寄托,是民族信仰的体现。
广西西部百色有六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既有交融又有个性区别,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本民族族群的认可。蕴藏在民俗文化中的民间美术,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视野去探究与发现、了解各个民族的信仰、宗教及其民族心态,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更深刻地去摸清传统民俗文化的脉络结构,认识和了解生活在桂西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态,不断地去挖掘、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