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发掘及可持续设计研究——以勒北村为例

2021-07-30 07:50曾朝辉教授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村广府村落

文/图:曾朝辉 教授 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引言

广府传统村落主要指建于明清至民国期间以广州佛山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历史村落(古村落),是岭南文化和广府粤语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地位突出、个性鲜明、影响最大,因此也常被看作是粤文化的代表。其主要源流及文化基因植根于广府传统居民聚落(村落)之中,孕育了粤语、粤剧、粤曲、广绣、广彩、粤菜、龙舟、南狮、武术等众多代表性文化遗产。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来看,载体形式与审美内涵俱全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广府地域沧桑变迁的历史信息与人文内涵,更是传统村落融通古今焕发生命力和村落更新活化创新人居环境与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基础。中国文明网、佛山文明网在2018年曾刊文表示,以广州、佛山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府文化的腹地,历史悠久,拥有大批具有岭南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厚重、民俗活动丰富的传统村落,而广府地区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于这些传统村落的活化升级。勒北村于2020年被列入佛山市顺德区古村活化名录,“佛山模式”古村活化“记住乡愁、传承文化”的发展内涵,以及国家省市的政策号召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需求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契合点。本课题旨在文化遗产资源调研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可持续设计应用等活化内容。

一、相关政策及文献评述

2012年至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连续推动评定五批全国传统村落,第六批尚未出炉;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振兴乡村战略规划》,分十一篇共三十七章阐述了规划的详细内容;2010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从2011年至2016年,农业部陆续公布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六个批次名单;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广州增城、从化、花都等辖区列入了“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名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佛山市在“十三五”规划报告中着重提到了古村活化、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截至2020年5月,佛山市3366个自然村落中共有142个传统村落进入佛山传统村落活化名录。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振兴乡村战略规划实施的第四年,因此广东加速推进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发掘与可持续设计应用迫在眉睫。

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贯彻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促进广东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7年 3月经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同年9月广东省政府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从国家到广东省,陆续制定出台的传统文化创新计划(法规)及保障措施,体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振兴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工程的重视程度,反映了各级政府积极为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行业企业引领方向,为文化创意创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创造价值的机遇与平台,为文创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助力。[1]

《基于CSSCI 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中“1998年至2017年CSSCI传统村落共被引作者”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国内高层领导人员、高校专业研究教师以及民俗学等学科学者都或多或少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了研究,他们引领和带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2]同时强调,传统村落未来研究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强化:一是乡村振兴是传统村落研究新的时代背景,应继续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二是通过复兴升华传统村落研究文化主题,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及其适应性演进机理研究;三是加强社会空间重塑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传统村落共同体以及传统村落社会转型与空间活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四是强调活化保护,加强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保护形式。[3]但综合来看,当前还鲜见设计学跨领域视角研究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学术成果。

二、调研发掘

佛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出现渔农聚落,重要的原始聚落遗址有南海西樵山遗址、河宕遗址、鱿鱼岗遗址,三水银州遗址以及高明的古椰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与考证证明了佛山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多个原始聚落,这是目前已经考古考证的有关佛山村落的最早雏形。[4]勒北村在距南海西樵镇约20公里的河道下游,据《顺德县地方志》记载,勒北村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始称“查涌”,清朝乾隆年间改称“槎涌”。[5]现今勒北村由槎涌、北星、三漕三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勒流街道西北面,分布在珠江水系下游的西江和北江交汇处,三面环水。随着肇始于北宋的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有关勒北古村落更早的建村历史文化将有可能被揭开面纱。据勒流街道史料记载,勒流因为勒北连接西江北江的“勒流”水道受彼此间水流大小与水位高低及海洋潮汐影响,而使河水在一天之内出现顺流、逆流的现象而得名,勒流即“逆水而流”之意,是一种罕见的奇特自然现象。

勒北村文化遗产资源调研工作始于2018年8月,结束于2021年4月,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断约半年。依据研究计划,分次深入勒北村进行田野调查、参与体验与访谈记录,定点寻访村落各处文化遗产资源并做好详细记录。初步发现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挖掘与整理研究的文化遗产,其中主要有:七层文塔古典园林建筑,明清广府水乡聚落民居、祠堂、神庙等传统建筑群,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河道埠头、木棉古树群等物质文化遗产;植根水乡村落而衍生的龙舟竞渡、桑基鱼塘、自梳女、观音诞、北帝、重阳敬老诞等民俗文化活动与民间信仰仪式;上岸定居的疍家渔民群落及其历史文化;番顺县勒流公社北星蚕房、进士里蚕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遗迹;依河而建的船坞,往返两岸的渡船,鹭鸟天堂的鲤鱼沙江心岛,还有古色古香的老兵故居等。它们共同构筑了勒北这座静谧的水乡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初步分类和分批次邀约相关受访者进行访谈,获得了较为翔实的村落历史信息与佐证材料,勒北村的文化遗产类型、特点、年代、事件等信息也因此得到了初步分类与确认,明确了田野调查所涉及的主要文化遗产资源类别和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七层文塔、传统民居、祠堂、神庙及相关民俗活动;河道、埠头、渡口与桑园围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桑基鱼塘、桑蚕文化、自梳女等农业模式与非遗技艺及民俗文化;古木棉、鲤鱼沙生态岛等自然遗产与自然生态资源;传统造船、龙舟竞渡、疍家渔民等传统营造技艺、非遗活动及乡土故事;“大跃进”时期番顺县(顺德、番禺合并)勒流公社北星蚕房、进士里蚕房(据记载,北星蚕房组长伍嫦曾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历史、建筑遗迹与人物事迹;老兵故居与革命故事等现代历史脉络。基于勒北村的文化遗产资源类型错综复杂、彼此交叠等特点,故不能简单地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分类记录表述。比如,古木棉既是自然遗产,又属于传统村落整体布局之中的“古树”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又如勒流河道,既属于自然遗产,又是古河道埠头、渡口、水利灌溉工程的一部分,因此难以单纯分类界定。故访谈记录表对勒北村各类遗产资源暂用列表中“建筑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然遗产”“宗教信仰”“乡土故事”“风俗习惯”“非遗技艺”“传统农业模式”等关键词来表述。这部分的研究重点是摸清勒北村文化遗产的现有家底和历史信息源流,初步建立各类遗产资源的“位置导航”与分类档案,属基础性研究阶段,后续将做分类细化与整理工作,以便为文化遗产价值探析和文化符号提取、演绎创新等工作奠定基础。

表1 勒北村文化遗产资源田野调查与访谈记录表

表2 勒北村主要文化遗产资源分类整理列表

三、资源梳理及价值剖析

在前期调研和访谈整理等基础上,再经多轮实地调研、地方文史查证和文献研究等工作,勒北村现存文化遗产资源名录、类型、数量与保存现状等情况已趋于明朗。依保存情况、活化程度与可持续设计应用价值等因素分列了15项内容,它们是进行文化载体细分、文化符号提取及可持续设计应用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资源类型来进行简要梳理和剖析,解读其文化遗产载体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基因,以便为后续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创意灵感。

七层文塔也称龙江文塔,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土改”时将文塔划入勒北辖区,2006年由地方政府主持重修,目前是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塔以红砂岩为基础,青砖塔身,呈六边形,券饰门口,内设木梯登楼,塔高七层,故称“七层文塔”。文塔每层窗户均为岭南传统砖雕工艺装饰,每层纹样各有变化;塔檐为黛瓦、金色瓦当、牛角垂脊、莲花座装饰、灰塑卷草搏风等,其符号表意均寓意吉祥;塔顶梁架是仿笔架造型,垂直“文笔”木柱切合文塔崇文重教、祈求成就学业等意义;文塔地处西江北江交汇之处,建于此地亦有震慑水患、免除灾害等意图。

约夫廖公祠 曾鸿燕摄

神庙古树渡口河道 麦立军摄

佛山素有“顺德祠堂南海庙”之美誉。勒北村兼有众多祠堂与神庙,其建筑属于明清时期的布局、形制与装饰风格,装饰工艺以广府“三雕两塑”和“彩画”为主,亦可见彩色玻璃、铁艺、拱券等受海外文化影响所致的装饰样式。以约夫廖公祠为例,其建造时间为清代中后期,装饰部件及工艺特点是:博古正脊与镬耳山墙垂脊,装饰采用灰塑、陶塑、彩画等工艺结合;山墙前侧墀头,采用砖雕、石雕及灰塑工艺;门枕石、台基、塾台、檐枋梁架、金漆木雕驼墩、石狮金花驼墩、雀替、梁头等部件为木雕或石雕工艺;前檐梁架、中堂梁架及其柁墩、雀替、水束、斗拱等木质构件采用木雕工艺。神庙装饰基本与祠堂类似,民居装饰则相对简洁。祠庙类建筑及装饰部件是探究勒北古村落历史信息与人文内涵的主要文化载体,是创新演绎和可持续设计应用的关键要件。在勒北村乃至整个广府传统村落,充分利用好旧祠堂,挖掘其人文及实践内涵,探究其风俗的当代价值,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弘扬其社会教化价值,可为社会治理提供合适的理论支持。[6]

据桑园围灌溉工程申遗资料与地方文史考证,该工程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1925年合围,至今有九百多年历史,地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九江两镇,以及顺德区龙江镇和勒流镇勒北村。2020年12月8日,包括勒北村多处遗产在内的佛山市“桑园围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桑园围围堤线路基本保留历史格局,河涌水系基本保留,1949年前建成的60座历史窦闸中,31座保存良好,14座保留遗址,5座封堵填埋,10座在原址重建;水利管理及水神崇拜建筑66座,有北帝(真武)庙33座、天后庙14座、龙母庙9座、洪圣庙8座、公庙1座,书院1座。桑园围勒北段沿途有两处穿堤水利设施,分别是槎涌闸站和大白水闸。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下的勒北村水利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体现了广府水乡的造物智慧,又融入了堪舆文化等人文情怀,其文化价值还有待抽丝剥茧发掘整理。

数百年树龄的木棉古树既是自然遗产,也是见证勒北村沧桑变迁的活标本与文化遗产,更是古村落文化旅游魅力值的增长点。龙舟竞渡、粤菜美食技艺、桑蚕技艺、自梳女民俗及北帝诞、观音诞、重阳老人节、疍家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活动,既滋养了聚落居民的物质生活,也为其精神生活注入了地域文化内涵。与河道融为一体的鲤鱼沙河心岛、造船基地,反映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变迁的番顺县北星蚕房、进士里蚕房遗迹,以及那些老兵故事与革命精神等都将是勒北村后续进行古村活化,以及文化符号提取、演绎再创与设计应用的基本素材和创新源泉。

可见,勒北村既有众多显性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隐含于传统村落与建筑物质载体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色鲜明的广府水乡文化遗产资源特别需要学界业界聚焦研究并持续去深入发掘整理与传承发展。调研也发现,随着广府区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遭遇着被摒弃的命运。鉴于此,加速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加强地域聚落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设计转化应用,以便更好地引导大众增强对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利用。[7]

四、可持续设计应用探讨

经过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调查问卷、文献研究与资料整理,初步建立起勒北村文化遗产活化及创新设计应用的素材库与数据资料;通过定位分析、设计规划、创意思维演绎、设计概念发想等一系列的创新研究过程,逐步构建出勒北村文化遗产活化及可持续设计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系统性流程及方法—“勒北村文化遗产活化及可持续设计应用模型”(以下简称“应用模型”)。

“应用模型”中的创新思路,也适于其他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应用,具有较好的地域互鉴性。依图1中虚线箭头从左至右方向移动,上方逐次表达了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应用的整体程序与执行路线:勒北文化遗产名录—勒北文化符号载体类型—文化符号表现形态—符号表意与植入方法—演绎传统再造时尚—再创符号设计应用;依逻辑框架图中内容模块更迭,在底部归结出一条结构严谨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遗产整理—符号载体—符号提取—形意解构—形意再造—设计应用。

图1 勒北村文化遗产活化及可持续设计应用模型

“应用模型”分六个步骤清晰地划分了阶段任务与作用。第一阶段强调了从地理空间与位置去搜集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用性。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化及可持续设计应用,必然要先定位文化遗产资源村落,从宏观区域去发现地理线索,以便为后续调研做好内容选择与位置导航。第二阶段是在选定的传统村落中分类调研搜集可供发掘的文化遗产符号载体,即各类具有审美价值且可表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依据文化遗产载体类型提取文化符号雏形,即获取原生文化符号或装饰艺术符号,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原生符号选集。第四个阶段是对原生符号或装饰元素进行寓意解读、审美价值、人文精神等内涵分析,并探索形态再造与意义植入的方式方法,如象征、隐喻、双关、类比等。第五个阶段是运用对称、平衡、对比、分割等装饰设计形式法则及解构、重构等现代图形设计手法,遵循保持传统文化意蕴、兼具时尚形式的原则,对原生文化符号进行形意再造,以满足后续创新设计的需要。第六个阶段就是根据设计规划、设计定位、创作内容、表达形式与用户需求等因素,运用再创设计符号或原生装饰元素进行适度与有效的设计。

七层文塔

勒北村传统民居

概括起来,“应用模型”强调了三个维度的创新设计。第一个是从文化遗产资源中提取原生性的装饰元素、文化符号或视觉艺术符号,包括二维装饰图案纹样、三维艺术造型、装饰绘画形象等;第二个维度是在原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再创,通过维度转化、形式演绎、解构重构与形意再造等现代创意设计手法,形成具有形式更为新颖、寓意更为明晰与更具时代形式感的再创设计符号;第三个维度就是运用再创设计符号或原生文化符号并依据具体的设计法则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应用,如环境图形设计、视觉导向设计、民宿与环境设计、旅游设施设计、土特产品与文化衍生品设计、物料与品牌传播设计等体现时代审美、个性追求与市场需求的设计形式。

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广府民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普查与创新发展

从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应用的角度去进行实地调研、文献探讨与综合研究,既起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发掘与普查核实作用,及时发现问题与创新机遇,有效地进行地域文化比较,寻找地域文化创新的新形式、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搭建地方区域文化遗产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纽带,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梳理并构建广府传统村落的文化符号系统,为传统村落活化应用创造资源条件

广府传统村落荟聚了岭南本土文化(特别是岭南古风水文化、宗族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广东广府传统村落文化符号,构建分布、分类科学及形态、表意完整的广府民系聚落文化符号集,从而更加有利于保护传承、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进一步发掘整理尚未得到重视或者濒临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播岭南文化,拓展广府文化符号的历史意义和可持续设计应用价值。

3.活化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塑造地域乡村文化品牌,展现广东乡村文化魅力与示范引领作用

顺应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持续促进“乡村振兴”“新农村”“美丽乡村”“一村一品”建设进程,有序推动广东乡村文化和经济建设的政策目标及发展战略。借力国家和地方政策,用好资源,促进广府乡村文化“可持续设计”创新研究。主要意义在于拓展广东广府传统村落文化符号语意与表现形式;更好地活化地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融合;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养老产业发展,塑造广府地域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品牌,对引导广东省内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乃至国内其他地方文化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勒北村乃至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应用属于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范畴,是当前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建立文化自信、传承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等需求的具体方略。台湾文创设计专家程湘如说,在时代不断推动下,当今大众使用的物品,结合文化、美学即各种方便取得的材料,以量化的方式生产,让普通常民可以轻松拥有,具有实用性、话题性、纪念性、庇佑性、安慰性等理性或感性的功能,就可称为“创意商品”;如再加上文化性、典故性、自然取材等,则马上进入“文创商品”的层级。[8]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它是一种能够被传承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9]可见,以勒北村为代表的广府村落文化遗产可持续设计应用,既符合国家文化振兴宏观政策(法规)指导思想与重大战略需求,又是一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贴近民生需求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工程。

五、结语

勒北村乃至广府传统村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重大的传承研究价值。进行以勒北村为代表的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发掘及可持续设计应用,既是对广府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是对其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通过对广府传统村落的深入研究,掌握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脉络,能为当代存续的其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理论依据,对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以勒北村为例的广府民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既是研究广府聚落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源泉,也是深入开展广府传统村落地域形态特征、社会审美动因、人文精神内涵以及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等多维度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与素材;可持续设计利用则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方法论。推进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及可持续设计,对助力广东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及文创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注释

[1]曾朝辉,曾鸿燕.岭南文创商品设计项目规划及产业发展研究[J].设计,2019,32(19):62-65.

[2]-[3]黄滢,陈晨,张青萍.基于CSSCI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297.

[4]曾朝辉,曾鸿燕.广府民系传统村落及文化符号研究—以佛山为例[J].包装与设计,2019(05):121-123.

[5]顺德地方志办公室,顺德县志(清咸丰民国合订本)[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06

[6]李健明,等.悠悠古俗[M].顺德区政协地方文史刊印本.2021.01:111-112.

[7]郭红露.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艺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9):75-76.

[8]程湘如.把土里土气变扬眉吐气:一乡一特色,地方产业文创与商品设计关键密码[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10.

[9]何晓佑.创新产品的内在意义—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当代应用的研发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6):4-6,209.

猜你喜欢
北村广府村落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稻田种荷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从“广府文化”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北村和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