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符号在乡村风貌提升设计中的应用——以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为例

2021-07-30 07:50黄红豆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风貌乡愁符号

文/图:黄红豆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那温村建筑外墙改造实景

一、乡愁概念的提出背景

1.乡村建设的背景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要目标开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这一热潮持续升温。在新的战略布局下,人们对乡村建设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由原本的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升为通过乡村风貌的改变达到乡村历史的传承、地域资源的保护、乡愁情境的体验等方面,这也为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2.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村民对于居住环境和乡村发展有了新的追求,传统的民居空间结构、采光通风、安全性能较差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在村民积攒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自发新建的房屋大多摒弃了传统民居的形式,新建结构单一的住宅虽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安全、卫生等问题,但在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的情况下,新建的住宅楼的朝向、秩序混乱,建筑色彩突兀等问题对乡村原有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在乡村建设进程中,个别乡村的风貌改造也出现同质化现象。设计团队并未针对乡村的地貌特征、地域文化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一味套用成功乡村设计的成果,不符合当地环境特征,风貌设计效果不符合当地村民的意愿,未能体现乡村原本的文化传统,乡土记忆和情境流失。

3.乡愁概念的提出

乡村建设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愁情结的讨论,乡愁的设计表达也引发了各层面的广泛关注。乡愁这一概念虽较模糊,无法使用某一具象物体进行统一定义,但乡愁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人或事物,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或场景都会变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见,这一重要的经历留在了人们记忆的深处。当面对城市日渐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疲惫不堪的情绪急需一个释放的地方,而回归自然、回归家乡,在此环境中体会乡愁情结就是这样一个可治愈人心的所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将乡村当地独有的景观环境、建筑形式、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提取设计,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的要求,同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和感受乡愁的情感需求。

二、乡愁符号的设计要素

1.乡愁与乡愁符号

文化广场长廊实景

文化广场小型雕塑实景

乡愁一词可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每个人会对乡愁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乡愁伴随着人的生长,在此生长过程中的山水景观、人文风貌、建筑形态、民俗风情都会变为回忆,每当回忆起这些时总是让人心中充满向往和怀念,这就是乡愁。然而当寄托着乡愁的环境不复存在时,人们失去了可供回忆的倚靠和对于故土生活的怀念和寄托。乡愁符号可以将这些情感进行实体化、具象化的归纳,如乡村环境、山水景观、传统民宅、人文艺术、民俗传统等都可以进行归纳,在设计中提取这些带有独特地域性的符号融入乡村风貌的设计之中。乡愁符号作为纽带,串联起人们对故乡的情结。

2.符号特征

由于乡愁符号本身由乡村的不同特征具象化提取而来,每个乡村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这使得乡愁符号成为区分不同地区乡村风貌的重要设计元素,也是有效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的关键环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因此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乡愁符号差异性较大,呈现出多样性这一特征。在乡愁符号元素的提炼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符号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搭配,进而衍生出新的元素组合和造型,在乡村风貌建设中可起到推进乡愁符号的多元化的作用。除此之外,乡愁符号还需遵循乡村的原本风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和创造,乡愁的符号元素丰富,在进行设计归纳的时候需注意保留符号的本土性,尊重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的原貌,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特征。

3.乡愁符号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大多存在村民集体收入偏低、人口外流、产业单一、村庄环境较差等问题。在过去几年的乡村建设中,很多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仅仅只是将村庄环境进行改造,解决村民居住、清洁等问题,但其余问题在同质化的乡村建设中有待解决。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在于关注乡村的经济再造、人才回流,关注乡村的文化传统重振。在此要求下,原本的建设方式无法满足振兴要求。乡村得到发展除了重赋乡村产业活力之外还需重振乡村文化传统。在这一方面,乡愁这一概念可以满足重振要求。挖掘乡村的建筑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提炼乡愁符号,将符号运用与乡村风貌建设,恢复乡土记忆,带动相关乡土节事和民俗旅游活动达到旅游兴村这一目标,通过乡村游带动各项产业发展和人才回流。乡愁符号在乡村风貌建设的运用上,可以为整体景观规划和空间设计注入灵魂。

法制文化主题园壁画实景

4.乡愁符号的应用策略

乡愁符号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属性,更多是应用在乡村风貌的景观设计项目方面,因此在乡村建设的规划阶段,需要从乡村原始地貌环境出发,挖掘本土乡愁符号,因地制宜制定景观规划策略,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充分尊重乡村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环境、民宅建筑等景观要素特点,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融入乡愁符号作为景观各节点的设计。使用乡愁符号进行乡村风貌提升还需注重乡村文化的延续性。不同乡村的历史各不相同,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风民俗也是宝贵的乡愁符号,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留,与景观功能联合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场所开展相关节庆、农耕等特色文化活动,通过乡村空间的体验性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设计来强化乡村景观的体验感,以达到乡村建设的目标。

三、乡愁符号在乡村风貌设计中的应用

下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风貌提升设计项目为例,具体介绍乡愁符号在乡愁风貌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实景分析。

1.项目情况

德保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属南亚热带地区。德保县距百色市区129公里,距首府南宁市275公里。那温村地处德保县城关镇东部,距离县城8公里。30分钟可到达银百高速出口,90分钟到达百色市区,与县城之间有乡道联系,现规划建设德保至荣华二级公路经过那温村域。那温村属“十三五”整村推进贫困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村辖7个自然屯,共有11个村民小组,现总人口为317户1180人,耕地面积923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在产业方面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玉米、水稻、八角、蜂蜜是主要种植养殖物,由于耕地面积较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除汉族外,村民以壮族为主,壮族人口达到了98%。乡村壮族传统风情浓郁,节事活动和壮族文化、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那温村生态环境较好,德保县母亲河鉴河从村中穿过,结合山地地形形成美丽河谷,村东南侧毗邻黄连山—兴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植被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在村民的居住环境方面,传统建筑为壮族干栏建筑与土屋,后因传统建筑空间上的局限性和居住上的安全性、舒适性等原因,村内建筑修建为砖混结构建筑。那温村紧抓“青山、绿水优势”,将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经过风貌改造,那温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那温村资源特色分析

那温村的资源由自然、农业、人文三部分组成。(1)自然资源方面:那温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村子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先天的景观规划条件,青山和幽谷组成了山地地形,地势起伏较大,中部为低洼山谷,两侧为自下而上的山脊,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鉴河流经之处与山地地形形成高低错落之势,河道中叠水增添了趣味,形成自然优美的河道景观。(2)农业资源方面:以种植水稻、养殖蜂蜜等为主。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域结合那温村的独特山地条件,梯田景观与狭长山谷中的水稻种植形成对比,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主基调。由于养殖蜂蜜的需要,村里种植大面积的花卉区域,花卉区域与水稻区域结合丰富了乡村四季的景观趣味性。(3)人文资源方面:那温村的壮族文化丰富,节事氛围浓厚。传统建筑、传统节日、特色饮食、民俗活动等都可进行乡愁符号的挖掘。干栏建筑和土屋是那温村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的造型、自然肌理和材质都是乡愁符号必不可少的部分。壮族的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丰富,随着不同节庆的习俗展现出多样的特质,这些农耕用具与饮食制作工具等也是令人难忘的乡土记忆。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丰富,壮剧和山歌尤其受到村民的喜爱,在乡村风貌建设中将村民的生活习俗纳入景观规划之中,有助于恢复乡土记忆,重振乡村文化传统。

3.那温村风貌提升细节分析

根据那温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农业、人文三大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乡村景观规划由鉴河滨水景观空间、花田景观观赏空间和民俗聚集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鉴河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是沿着水系进行了修缮,根据地形和河道之间的空间、落差、走向等设置景观行道、滨水平台、小桥流水等节点,以便游客停留观赏。花田的景观设计部分为沿着山谷地形,在鉴河景观行道边拓宽荒地,根据那温村气候特点和蜜蜂养殖要求种植相应花卉,打造花田景观,与稻田景观一起形成那温村四季不同的景观环境。村民集中居住的区域规划为民俗聚集区,以“淳朴壮乡,回忆乡愁”为出发点,进行乡村建筑、植物种植、公共空间、景观小品等方面的风貌提升设计。

在建筑外观方面,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立面改造。参考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建筑和土屋的建筑形态、肌理特征,针对原有房屋建筑的屋檐、门窗进行改造,增加了屋面飞檐和仿古格栅窗。采用与土屋外墙相似的涂料进行外墙抹灰和喷涂油漆,突出粗糙的肌理感。在房屋正前方墙面处搭配粗糙石块装饰,最大限度还原传统民居特征中的乡愁符号。植物的种植也是乡愁符号的内容之一,通过种植当地特色植物的方式营造建筑周围宜人休闲的居住环境。在那温村的居住区种植了大片三角梅、芭蕉树、琵琶树等特色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突出地域氛围。同时推行“一户一景”项目,每一户房屋前都根据村民意愿自由开展房屋美化设计,可通过种植小型盆景、营造水池或摆放农产品装饰等方式美化房屋,实现村容村貌总体提升。

壮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也是那温村乡愁符号的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村内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村内的居住区一共可分为法制文化主题园(村民居住区)和文化广场两大部分。在法制文化主题园部分主要采取壁画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在壁画的创作上采取了壮族的服装、乐器、饮食、农耕、节庆活动等元素作为创作的主题,配上相关民族团结等正能量宣传标语,使用汉字与壮文一同标注。所传达的含义清晰易懂又充满特色,与建筑外观的改造搭配融洽。在文化广场部分,设置了演艺台和初心泉。演艺台主要用于民俗活动和节事活动的开展,例如壮剧、山歌等,可供村民和游客在此感受并共同参与壮族传统节日的热烈氛围。初心泉则是利用山中流出的泉水展开设计,将泉水的出处与中国传统文化“感恩、孝道”联系起来,推崇尊老爱幼、感恩生活的文明美德。

村内一户一景

初心泉实景

景观小品的设计在项目整体效果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景观小品内容丰富,标识牌、路灯、座椅、垃圾桶、景观廊架等都属于此范畴。在其造型的设计上增加乡愁符号可有效提升设计的地域性,使得乡村的景观设计更为融洽。在那温村的景观小品设计中主要采用了壮族民族纹样作为设计亮点,例如位于文化广场的休闲长廊运用了壮锦中的民族纹样进行装饰。壮锦纹样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除此之外,文化广场的小型雕塑利用了铜鼓元素进行设计。铜鼓是壮族的传统的打击乐器,铜鼓之上的太阳纹、鹭鸟纹等纹样精美。这些民族纹样都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壮锦和铜鼓纹样作为重要的乡愁符号在小品中进行展示,更容易将属于壮乡的记忆带入景观的整体设计之中。

那温村的乡村风貌提升设计完好地突出了“乡愁”这一主题,无论是大面积的景观规划、建筑的外墙改造或是小面积的景观细节,如景观小品、一户一景等方面的设计,都将乡愁符号和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较好的融合。独特、自然、舒适、具有民族性等体验感成为了初到那温村进行参观游玩人们的共识。乡村风貌的成功提升也让那温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也证明了乡愁符号在乡愁建设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在之前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愁情感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种情感,但这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何挖掘乡村的地域性特色,保留乡村文化基因,展现不同地区之间乡村的独特魅力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在乡村建设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国家的政策由最开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从未停止步伐。希望乡愁符号成为大力推广的乡村建设模式,通过乡愁符号的运用有效提升乡村风貌,实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重振乡村文化传统、带动乡村产业活力的具体目标。

猜你喜欢
风貌乡愁符号
乡愁
乡愁
学符号,比多少
包裹的一切
“+”“-”符号的由来
九月的乡愁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回头一望是乡愁
库车城市风貌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