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熠婷,周仲瑜,韦 丹,黄 伟,陈 霞,周 薇△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肥胖是由若干种生化因子引起,导致机体脂肪过度堆积或分布紊乱的非传染性慢性代谢症群,患者通常食物摄入过多,或是机体代谢异常,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和体积上升而引起局部脂肪积聚[1]。其中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占肥胖人群的95%以上。诸如现代人的进食习惯、运动方式、遗传和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2]。根据有关报道:1975年—2014年,全球肥胖人口增长了5倍,肥胖人群数量首次超过偏瘦人群,达到6.41亿。其中,中国以7 940万的肥胖人群位列世界第1位[3]。肥胖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且能引起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在内的各类临床疾病,给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带来诸多负担。针灸疗法具有操作安全、绿色的优点,可有效抑制脂肪堆积、调整脂肪分布,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其在药物、手术等一系列肥胖治疗方式中脱颖而出,愈发受到关注[4]。既往的研究提示,腧穴的选择和配伍是影响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能否取效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的铺垫,通过复杂网络技术,全面地、深层地对近30余年针灸治疗本病的用穴进行挖掘,找寻分析典型的、具有覆盖度的穴位共性处方,探索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规律,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可靠、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纳入分析的针灸处方均来自1980年1月—2017年12月公开发表于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药、万方、维普及中医药在线等数据库中的相关临床文献,以“单纯性肥胖”“肥胖症”“针灸”“电针”“温针”“针刺”“穴位埋线”“推拿”“按摩”“艾灸”“拔罐”“针刀”“刮痧”“贴敷”“敷贴”为检索关键词。
1.2.1 纳入标准 ①以针灸为主要干预措施的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研究文献;②针灸治疗的对象被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肥胖;③研究疗效明确且包含具体穴位。
1.2.2 排除标准 ①治疗组同时使用具有减肥效果的西药进行治疗;②诊断为继发性肥胖;③报告针灸组疗效逊于其他对照组的文献;④回顾研究、综述、动物实验、个案报道和经验交流等;⑤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其中1篇。
通过阅读标题和文章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汇集相关的文献,其次阅读全文进行深层文献筛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与此同时采集挖掘所需的文献要素,包括标题、发表年份、第一作者、治疗措施、主穴、随证配穴和随症配穴等,诸要素共同构建针灸治疗本病的穴位处方数据库。参照《针灸学》[5]将腧穴名称及归经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外膝眼与犊鼻,绝骨与悬钟等。同时将穴位名称对应为国际标准代码,转化为能适应软件处理的数据单元。
在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穴位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依托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形成穴位节点加权复杂网络,每个穴位由网络节点的形式表示,连接两个不同穴位边的权重表示该穴位组合在处方中被使用的频度。频度高低代表两节点之间关联关系的强弱。节点连接的边越多,说明该穴位与其他穴位的关联程度越高,即代表穴位的核心程度越高[6]。运用Matlab2014a软件分析数据,解读网络图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明晰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文献中的核心穴位和配伍规律。最后通过gephi0.9.1软件进行结果展示。
最终纳入874篇文献,内容包括电针、常规针刺、穴位埋线、艾灸、温针灸、穴位贴敷、推拿、拔罐与针刀作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穴位处方,共包含216个穴位。
依据处方中穴位使用频次及该穴位与其他穴位组合的频度得出核心穴位,结果通过gephi0.9.1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后生成网络图,可参见图1,处于复杂网络示意图中心位置的穴位即为针灸处方中的核心穴位。节点度值表示节点连接边的总数目,用作判断该穴位节点的重要性及核心性,节点度值越大,点的面积越大,说明穴位的组合配伍能力越强,其与少量穴位组合即可发挥治疗作用;穴位节点度值越小,点的面积越小,其与更多穴位组合才能起到疗效。网络示意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穴位特性,区块中心的节点连接紧密,而区块间的则较为稀疏[7]。
按照节点度值排列的前20个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依次是:天枢(ST25)、中脘(RN12)、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丰隆(ST40)、关元(RN4)、气海(RN6)、阴陵泉(SP9)、曲池(LI11)、脾俞(BL20)、水分(RN9)、大横(SP15)、上巨虚(ST37)、肾俞(BL23)、内庭(ST44)、太冲(LR3)、水道(ST28)、支沟(SJ6)、带脉(GB26)和肝俞(BL18),此20穴共同构成了单纯性肥胖针灸治疗的核心穴位处方,可参见表1。本研究包含的216个穴位节点度值总和为200 486,其中排列前20位的核心穴位节点总度值占比64.52%,为129 361,即前20个核心穴位的度值总和显著高于剩余的196个穴位,这也体现了核心穴位的重要性以及核心处方的代表性。
表1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核心处方取穴信息(度>3 200)
在复杂网络图中,穴位通常通过节点来指代,本研究从874个单纯性肥胖针灸处方中共收集到216个节点(即穴位),包括8个经外奇穴(太阳、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子宫、鹤顶、膝眼及内膝眼)和208个十四经穴,各个节点起着大小不同的作用。其他208个穴位分属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其中足阳明胃经为总度值最高的经络,达到58 102,占比29.13%,用穴30个;其他依次为任脉(总度值39 124,占比19.61%,用穴16个)、足太阴脾经(总度值31 874,占比15.98%,用穴18个)、足太阳膀胱经(总度值27 889,占比13.98%,用穴44个)、手阳明大肠经(总度值10 921占比5.47%,用穴7个)、足少阳胆经(总度值8 062,占比4.04%,用穴19个)、足厥阴肝经(总度值7 952,占比3.99%,用穴10个)、足少阴肾经(总度值5 974,占比2.99%,用穴18个)、手少阳三焦经(总度值4 364,占比2.19%,用穴7个)、督脉(总度值1 647,占比0.83%,用穴12个)、手厥阴心包经(总度值1 468,占比0.74%,用穴6个)、手太阴肺经(总度值889,占比0.44%,用穴6个)、手太阳小肠经(总度值616,占比0.31%,用穴9个)和手少阴心经(总度值589,占比0.30%,用穴5个)。由以上数据可知,阳经经穴使用度值占比为55.95%,高于阴经经穴的百分比(44.05%)。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是核心度较高(占比>10%)的经络,这与单纯性肥胖的病因、病机和病位一致。
腧穴配伍是指基于辨证论治和穴性特点,将两个或多个穴位配合运用,以增强穴位之间的联合作用,加强治疗效果[8]。十四经的腧穴都有其特异的治疗作用,临床中也有俞募配穴、同名经配穴等多种配伍原则。在得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核心穴位处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索处方中穴位配伍关系。如图2所示,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两节点关联关系的强弱。穴位组合的次数越多,相对应的连边度值越高,穴位间连线越粗、距离越小,表示二者配伍关系越紧密。
图2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前30位穴组复杂网络示意图
穴位关联强度最强的组合是天枢与中脘(关联频度574),剩下的依次为天枢与足三里(关联频度488)、中脘与足三里(关联频度465)、天枢与丰隆(关联频度418)、天枢与三阴交(关联频度403)、中脘与丰隆(关联频度398)、足三里与丰隆(关联频度396)、足三里与三阴交(关联频度395)、中脘与关元(关联频度393)、中脘与气海(关联频度391)、天枢与关元(关联频度389)、中脘与三阴交(关联频度379)、天枢与气海(关联频度377)、天枢与大横(关联频度336)、三阴交与丰隆(关联频度332)、足三里与气海(关联频度329)、足三里与关元(关联频度323)、中脘与大横(关联频度313)、天枢与阴陵泉(关联频度302)、中脘与阴陵泉(关联频度302)、天枢与曲池(关联频度291)、足三里与阴陵泉(关联频度290)、三阴交与气海(关联频度288)、足三里与曲池(关联频度286)、三阴交与关元(关联频度285)、天枢与水分(关联频度283)、中脘与曲池(关联频度282)、关元与气海(关联频度281)、三阴交与阴陵泉(关联频度276)和丰隆与阴陵泉(关联频度273)。
既往的数据挖掘文献中,通常采用关联规则、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技术,然而这些挖掘方法通常有难以处理增长量大的数据、可视化差和应用领域受限等不可忽视的不足,为挖掘中医药文献的用药选穴规律增加一定的难度[9]。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模糊、复杂和海量信息的特点,复杂网络作为1项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兴起的技术,不仅充分注重系统普遍规律及内涵,能够科学归纳中医药辨证及治疗规律,在分析药物腧穴处方的指导原则和配伍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知识库;还可以利用复杂网络构建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等高度复杂的网络,直观可靠讨论传统中医药体系中药物、穴位间的关联和特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的诊断标准化、治疗规范化的研究中[10-15]。
复杂网络技术主要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医临床文献大数据进行中心性(重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寻找选穴用方的共通性和个体性,揭示中医药处方数据的核心用穴用药及穴位、药物的配伍规律,从而加深对中医药临床诊疗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处方数据丰富、内容形式多样,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复杂网络技术系统探索单纯性肥胖的针灸处方。
肥胖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肉人”“肥人”。《灵枢·逆顺肥瘦》对肥胖的描述有:“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湿以迟。”单纯性肥胖的外因主要有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内因为脾气虚损,脏腑失于健运,气血阴阳失衡,化生为水湿、痰饮,停滞于经络、肌表而致肥胖。每个穴位根据其所处部位、归经都有特定的治疗作用,针灸的取穴方式主要有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及随症取穴三大类,本研究中,针对针灸处方的聚类分析可知,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贯彻辨证论治的原则,分为三大模块,一是选取腹部的天枢、中脘、关元与气海等穴,二是选取脾经、胃经上的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与阴陵泉等穴,三是在分属的不同证型基础上,选择曲池、内庭、太冲、支沟和肝俞等背部、四肢部的腧穴,综合运用针灸取穴原则而起到健脾利水燥湿、益气和胃祛痰的效用。同时前20个核心穴位的度值总和显著高于剩余的196个穴位,这也揭示了核心穴位的重要性以及肥胖病的取穴精要为上、不宜繁多。因此,在准确把握肥胖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运用取穴规律精简选穴、灵活配穴,方能收获疗效。
2015年由中国针灸学会制定的标准也将单纯性肥胖分为5种类型[16],提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脾和肾等,这与单纯性肥胖的针灸处方经络分析结果相呼应,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等经络的经穴,脾胃为表里脏腑,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四湾而实四肢;任脉为阴经脉气所聚之所,司脏腑之精血、津液,可培补元气以固根本。处方经络分析结果表明阳经经穴度值总和高于阴经经穴,在节点度前20的穴位中阳经经穴有12个,占到六成,提示在单纯性肥胖的针灸治疗中,阳经经穴被应用的更广泛。穴位聚类分析结果说明关联频度前3位依次是天枢和中脘、天枢和足三里、中脘和足三里。其中天枢在足阳明胃经上,又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为气机上通下达之枢纽,有理气健脾、和胃调中和通腑化滞的作用;《针灸大成》言:中脘穴“手太阳、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任脉经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循经考穴编》记载:“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具有健脾气、和胃气、化痰湿和消气滞之功,二穴组合除了能增强健脾和胃作用,更有化湿降逆功效。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能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使气机畅达,针刺足三里能显著提高酶的活性,使胃肠道蠕动规律,使胃黏膜抗氧化损伤,从而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17-18]。文献研究表明下合穴与募穴组合应用,能对六腑病症发挥疗效[19],足三里与天枢同属足阳明胃经,共用可疏肝理脾、行气除积;与中脘一同使用,则能综合调节脏腑尤其是脾胃的功能,从而调和气血、调理阴阳以发挥减肥作用。腧穴配伍也是在针对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合理协同配伍,具有增强疗效作用。
迄今为止,发病原因并不明晰,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一般考虑为遗传、环境等若干种原因相互作用[20-21]。随着肥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肥胖的治疗也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拓展,形成多元化的综合治疗模式,对比减肥西药、手术等西医治疗,针灸疗法从整体观出发,具有简单安全、疗效确切和无副作用等特点,不同证型肥胖精准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干预措施,运用与证型相符的腧穴,对补泻手法、治疗时间和刺激量等进一步规范,能发挥塑形秀身、维持减重和不易反弹的作用。因此,针灸治疗本病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关于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量庞大,绝大部分仍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推荐处方,故需要今后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完善研究方案的设计,开展高质量、细致统一的临床研究。虽然目前已经有明确的专家共识,但临床研究应用中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统一的辨证分型体系,文献数据中的分型也模糊各异,故本研究未挖掘不同分型的肥胖处方,形成详尽的辨证论治分析结果。另外由于未对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质量等级评价,可能无法保证纳入文献的质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
总之,本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处方及穴组配伍规律,以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临床肥胖病的诊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