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摘要】文章从牢记初心,以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为出版工作之己任;梳理重点,以助力全面小康为出版之方向;反思不足,以深化“三农”出版为使命;振兴乡村,“十四五”出版工作大有可为四个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今后“三农”出版的开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出版 农家书屋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1-005-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1.001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全国助力乡村精准扶贫、产业脱贫,
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三农”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总书记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党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农村发展的真切关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着眼于提升恬淡质朴、重农固本、温良恭俭的乡村文化,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建设方面下功夫,传承拓展邻里守望、勤俭节约、诚信重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振兴不可缺少的部分,乡村振兴中出版工作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精准发挥服务农民、发展农村、促进高质量高效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乡村文化积累、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的事业中贡献出版人的思想智慧。
一、牢记初心,以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为出版工作之己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57 661万,占比41.48%。农民是农村务农的主体,是一个庞大群体。无论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农民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下,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亦不能忘记农民。新时期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可缺少5亿农民的参与。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过于看重金钱而轻视文化;有的只关心盈利而不重视学习,以“大款”“暴富”作为成功的标准;也有的乡亲,因外出打工、帮助家里务农而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成为与时代脱节的新文盲,给眼前脱贫致富带来障碍,给未来美好生活埋下隐患。创作于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夫妻识字》唱出了解放区翻身后的农民“生产当模范,学习要第一”的干劲和学会“学习”“生产”文字后的快乐,明白“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表达了“丰衣足食好喜欢,学习文化理当然”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想。这是翻身后中国农民的文化观。
今天,在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路上,不应再有不识字的农民。在农村扫除文盲也应像产业扶贫一样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责任,作为出版人应尽的义务。对出版而言,扫除文盲就是培养文化人、文明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过程,既能扩大阅读推广的用户,又能培养“三农”出版的读者,也是出版人不忘初心、反哺农村、回报农民的最佳方式。
农业、农村、农民是编辑出版工作起源与发展的基础。1937年4月,党中央在西柏坡成立新华书店,它是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的发行机构,也是中共中央出版委员会发行部的对外机构,集中管理全国的出版工作。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被载入史册。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农村广袤的土地、纯朴的乡民、灵动的生活、富饶的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都可成为图书选题,成为出版对象。
乡土、农民、农作物、农耕题材一直都是图书选题的重要来源。如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土改工作的《暴风骤雨》、描写渭河平原50年民族历史的《白鹿原》《红旗谱》《半夜鸡叫》《李双双小传》等大批文学作品影响大、传播广,深得读者好评;《小麦育种学》《中国果树栽培学》《中国大麦品种志》《中国禽病学》《园林艺》《杂草学》等作物栽培、农产品研究、动植物疾病预防类学术著作在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常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肥料与施肥手册》《禽病防治完全手册》《农户储粮百问百答》《种茶技术100问》等实用工具类书籍提供了检索、查询作用,给予乡村百姓有效的帮助;还有类似《科技创新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农村政策法规案例解读》《中国农村政策报告调查》等书籍高屋建瓴地解读“三农”政策,将高质量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广泛传播。总之,有关“三农”的内容,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在近年出版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图书出版就是出版人在与作者、读者的密切联系中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其中不乏来自农村的作者、读者。图书出版不可忽视“三农”,“三农”也需要依靠图书出版积累、改造、提升乡村文化,交流、传播外来文化。
牢记初心,出版工作肩负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包括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城乡差别使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少,普遍意义上城乡文化程度的差异性为图书出版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唯其文化程度不高,才有开展并加强出版工作的必要,唯其文化程度必须提高,才有出版作用發挥的市场。出版不可放弃“三农”阵地。图书出版为“三农”服务,“三农”也需要图书出版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了“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共同富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农民。出版人任重道远。
二、梳理重点,以助力全面小康为出版之方向
“三农”包含农业、农村、农民,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但精准扶贫一词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指的是帮助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这个大事。“三农”各有侧重,但彼此关联,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一体化考虑的大问题。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有现时独特的帮扶视角,也有长远规划的发展远景,可以有宏观的综述大作,也可以有微观的单本小册子。只要不脱离“三农”实际,都有文章可做。
1. 五年规划指明了出版方向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对新闻出版文化事业提出了工作要求,这些要求也就是出版人努力的方向,或者说工作的重点。
2005年12月31日,第十个五年规划最后一年的最后一天,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2006—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自此,全国范围内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启动。农家书屋在政府组织、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的机制下,增加了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聚集多方力量,调动大量资源,使农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6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9万家,惠及几亿群众”。[1]从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决心和社会的力量。
“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文化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提到要“重点支持民文出版、三农出版、盲文出版和面向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出版,构建新闻出版公共产品体系”。[2]将“三农”出版与民文出版、盲文出版、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出版并列,说明“十二五”期间政府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的关注,它指明了对农出版工作的重点,也说明出版界的任务具有艰巨性、挑战性与特殊性。
“十三五”时期,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同时被列入“一大三小”工程中的“一大”。“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国家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为“三小”工程。实际上,哪一个都不是“小”工程。全民阅读的总体框架包括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体验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公共数字阅读终端、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等内容,既有指向性,也有实操性。此外,“十三五”规划中与出版相关的内容还有以下几方面。
(1)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的权利。这是出版的任务,也让人反思读书、看报这个看似平常普通的要求却未能得到满足,说明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推动全民阅读,繁荣出版事业。“十三五”提出的全民阅读目标引发众多出版人的思考与关注。研究者增多,成果频出,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对出版产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只要抓住新兴产业,便可获得生机与活力。
(4)推动出版发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它与上一个目标密切相关,实质是同一个问题涉及的两个方面,如及时推动数字出版,出版自身的转型升级便会快速实现。新时代的出版只有紧紧抓住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媒体技术等,才能抓住读者、满足用户,完成自身升级改造,华丽转身。
认真领会“十一五”到“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文件的精神,可以指引“十四五”出版工作的方向,在此轨道上正确行进,出版业自身也会得到发展与壮大。
2. 一号文件精神即出版重点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2004年至2020年,连续十七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现一号文件已成为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重视的专有名词,显示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有不同的主题,导向性十分明确。2013年,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4年,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2020年2月5日发布的一号文件是《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一号文件对“三农”出版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突出了每年“三农”图书出版的重点。《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手册》《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与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明知识读本》《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叢书》等图书迅速出版、再版,发行量不断提升。对标一号文件,图书出版业将服务“三农”、全面小康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反思不足,以深化“三农”出版为使命
“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即将过去的“十三五”,全国一盘棋,各行各业都在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共同发力,出版行业也不例外。面对即将来到的“十四五”,反思图书出版之不足,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1. 增加“三农”图书出版品种和数量
笔者在查找并比较了2016—2019年全国农业科学类图书出版情况后,①发现农业科学类图书在四年中,无论新版图书还是重印图书,仅2017年是增长的,其他年份多是下降的(见表1)。
从出版社的图书出版侧重类别来看,农业科学类图书多是农业出版社、农业大学出版社或科技出版社的任务,其他出版社虽然有图书被推荐到农家书屋建设中,但并没有就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出版图书做宏观规划或微观选题策划,也缺乏农业科学类图书系列出版计划。这与全国对口支援乡村、精准扶贫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有差距的。
事实上,除农业科学类图书外,农民读物涉及多个领域,内容、题材、形式都非常广泛。2007年,农村农民人均图书,如果不包括课本,仅0.1册/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他们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是柳斌杰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农家书屋工程的相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提到的。十多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有的地方举办农民读书节,有的成立了农民读书协会,但总体改观并不大。对于乡村振兴,每个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等都应该找到适合的选题,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和精准的服务项目,为之改观,为之服务,为之贡献。
2. 加大对“三农”图书出版的理论研究
“十二五”“十三五”围绕“三农”图书出版展开的研究不多。在知网上以“图书出版”“图书编辑”“三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主题词对2011—2015年、2016—2020年相关报刊进行检索,前者24篇,年均不到5篇,后者31篇,年均6篇,这些文章大多分布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编辑之友》《编辑学报》《现代出版》《中国编辑》等专业期刊上。但平均来看,有的刊物一年都没有一篇。
从研究内容看,有的针对当下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相脱离的现状,提出“应依据地区文化需求进行差异化出版、依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出版、依据不同生活环境进行特色化出版、依据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出版”。[3]当阅读成为乡村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时,乡村的文化建设就有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也就能重新建立起来,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等,乡村文化振兴了,乡村振兴就有了“魂”。[4]这些研究成果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从研究领域分析,有不少文章是从图书馆角度研究农家书屋的,将“三农”与图书出版联系在一起的文章还不多,研究量少的原因可能是“三农”出版本身不丰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对它展开系统、深入、专业的讨论,也有可能是研究者反应迟钝,理论落后于现实。但无论哪种情况,理论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的发挥都有所欠缺。
3. 农家书屋建设不能替代“三农”图书出版
农家书屋主要解决农民到哪儿去阅读的问题,“三农”出版主要解决提供什么样的出版物满足农业、农民、农村的需求问题。这是不同的两件事,虽然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先有出版后有阅读,不能将农家书屋替代“三农”出版。农家书屋建设的成效旨在说明政府为农民在农村提供了阅读的地点和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产生了作用。湖南株洲炎陵縣规定,村委会每次召开会议前,集体组织到农家书屋阅读半小时,让党员和村民一起受教育。“炎陵县石子坝村是特色种植村,农家书屋建成后,根据农户的需求,投放了大量的种植书籍,全村兴起了科学种植的热潮,如今这里的特色蔬菜、铁观音茶叶畅销省内外,助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农民感叹地说,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脑袋富口袋。”[5]村里小学生说过去没有看书的习惯,建了书屋去了几次后,慢慢地爱上了看书。
但并非所有农家书屋建设都有成效。提供的图书是否“解渴”、是否满足阅读需求、会不会有错位等均是出版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前不久,笔者在湖北某村镇向镇支部书记了解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感觉很不乐观。虽然每个村都有书屋,但“没什么书”“没什么人”(去读书)。曾出现因为被要求向农家书屋提供配套图书,但价格压得太低,出版社亏本,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这也将农家书屋建设被动地置于尴尬的境地。“十四五”可以进一步探索好的机制,解决“读什么”的前提是出版社出什么书,只有出版社主动思考如何服务“三农”,精心策划每一本适合农民读者阅读的出版物,才可能办好农家书屋。
四、振兴乡村,“十四五”出版工作大有可为
2020年11月3日,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制定“十四五”出版规划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出版工作大有可为。
1. 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农业现代化追求的革命性目标。瞄准数字农村、智慧农业的主攻方向,为新一代农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为规划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方向,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提到“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体包括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等内容。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2025年的目标即是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将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将显著提升。从五年目标到十五年发展,出版产业大有可为。
2020年11月2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较2018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达36%,数字技术将加快向农业农村的渗透融合,数字经济潜力释放态势明显。因此,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出版业可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1)为农业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提供助力,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强“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发展服务。
(2)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信息化服务,健全建立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加强出版策划。建设数字动物医院、植物医院,健全动物、植物生长异常的网上诊断平台,为农民解忧。
(3)推广宣传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动植物疾病防控等方面策划选题。
(4)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大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培养。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
(5)积极宣传《“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推动数字农业发展落地见效。
2. 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体现是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其物质生活得到较好满足时,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凸显。要实现乡村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全面振兴,需要增加其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既要生活小康,也要培养多种生活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版工作可深耕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优秀耕读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提供支持。
(2)出版农业科普读物、优秀科技图书和学术专著,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素质提高做贡献。
(3)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注重线上培训服务平台、网上视频课程建设。方便新时代农民不受时间、场地限制,随时在线学习。通过专业测试和评价系统,掌握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果。
(4)加強村镇图书馆等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为乡村图书馆提供充足的文献数量保障,满足需求,[6]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免费提供最新农产品、农业技术信息,增加各类音像制品、有声读物以及互联网产品。
3. 在乡村振兴中拓展出版
“十四五”时期是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移期,出版要做的工作很多。如研究“三农”图书出版的对象,即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在出版社内部,主动补充和培训编辑,特别是补足“三农”图书编辑缺乏的短板,主动出击。加大选题策划力度,提供更多满足农民需要的出版物等。在乡村振兴中拓展出版,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发展出版。
“三农”出版首先要研究读者对象。对于年长或因病因残没能上学读书、完全不识字者,可以出版扫盲读物。对于识字但阅读不多的大多数农民,可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主,同时出版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出版物。作为农村阅读市场可发展的力量,培养农民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可以有效拓展农村出版市场。对于少部分、先一步富裕起来、有文化的农民,如家庭农场主、农作坊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他们尝过有知识的甜头,农业生产碰到问题会网上求助或查寻答案,爱读书者主动查阅图书,手机里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电话号码、微信微博、QQ等联系方式。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们格外珍惜,与外界交往最多,头脑最为活跃。他们是“三农”图书的忠实读者,是出版社可以依靠的对象,可成为选题策划的参谋。明确读者对象是出版的第一步,有助于书籍出版策划,加强出版物的针对性。
在出版社内部,可以培养与扩充一批适合“三农”图书出版的编辑队伍。情感上,他们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熟悉农业,或了解农村生活环境,或掌握作物生长规律,或知晓农民劳作流程。业务上,从传统出版流程到数字出版策划、从调查研究到大数据分析均有经验,特别是针对“三农”出版具有宏观驾驭和微观把控管理的能力。
结语
“十四五”时期,乡村有许多重要转变。工农城乡关系将全面进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阶段。减贫战略,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缓解相对贫困。农村的政策体系也将相应调整,始终不变的是振兴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的决心和行动。出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极具使命意义,必将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发展展望:向出版强国出发[EB/OL].[2011-04-22].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whcyk/gundong/201104/22/t20110422_22378888.shtml.
“十二五”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EB/OL].[2011-04-22].中国包装网,http://news.pack.cn/show-191844.html.
戎琳. 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几点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44-47.
宁爱媛,郑学远.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开展阅读推广的作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266-268.
聂方红. 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2):22.
王紫翔. 关于农村图书事业发展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9(2):170,172.
Reflections on Publish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Ping(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publishing houses can contribute to our duty of remaining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Beginning with sorting out the key poi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help publishing industry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overall well-off of our nation. To deepen the publishing of works centering 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spa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s mis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ublish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as well the prospec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hich will buil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ublishing of work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ublishing of works centering 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library; nationwide reading
作者信息:吳平(1962— ),女,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图书学、中国编辑思想史、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