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三步曲

2021-07-28 00:03梁瑞霞
速读·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方法指导小学生

梁瑞霞

◆摘  要: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主要对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三个策略进行阐述。

◆關键词:小学生;感情朗读;方法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中,老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读出感情来”,但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呢?很少听到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具体方法指导。因为要读出感情来,学生就开始拿腔捏调,朗读成了无病呻吟,自然没有感染力。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不是每篇课文都能产生共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指导小学生有感情朗读可以分三步走。

一、熟知背景,奠定基调

有感情朗读应以学生的感悟为基础,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可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挺远的,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如果不对这些文章的背景作介绍,想必学生是难以读出感情。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描写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事至今有一百多年,学生不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呢?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补充了一份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背景的阅读材料(见附录),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联军的恶行。

学生阅读了这份补充材料后,为宏伟壮丽的圆明园遭到侵略者的毁灭而感到痛惜,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而感到愤怒。当学生再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自然而然也会透露出这种痛惜、愤怒之情。因此,熟知了课文背景后就能为课文朗读的指导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理解课文,激发情感

理解课文和朗读指导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朗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阶段课文的理解可分成三部分:一是弄懂课文写了什么,即课文内容;二是分析课文是怎么写的,即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三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课文的主旨。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抓住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读完后,学生很快从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中找到昔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各地名胜、西洋景观、历史文物、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的,因为圆明园的价值远远不止课文上所列举的这些。所以我还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视频去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对昔日圆明园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接着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学生就更加深刻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在理解了全文内容后,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清晰可见了, 《圆明园的毁灭》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由此可见,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痛惜——赞美、自豪——痛恨。在此,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详细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如此庞大的、壮观的、拥有无数珍宝的圆明园竟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毁于侵略者之手,更能激起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设情景,真情流露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还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便于“情动辞发”而读出感情。情境的创设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或视频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光从课文的描写和想象是很难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用电脑特技还原当年圆明园原貌的视频,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时,不由自主发出赞叹:哗!好美呀!好壮观呀!漂亮!惊艳! 真的是金碧辉煌!……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对文中所描述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民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而在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感受英法联军野蛮行径时,我用语言描绘情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入圆明园,疯狂地抢掠,像恶狼一样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他们中的一些人搬走景泰兰瓷瓶,一些人贪恋绣花长袍,还有一些人拿镶嵌珠玉的挂钟,他们携带的大口袋里装满了各种宝物。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毁坏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工兵们带着大斧砸碎了所有的家具,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学生在老师的语言描绘中感受到圆明园这座世界文化的宝库所遭受的巨大劫难,感受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此时,再读课文,读出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事实上,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只要语文老师每一课都能落实好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我们的课堂必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附录:

圆明园毁灭的背景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慶、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分布着145处景观,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 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冲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

参考文献

[1]陈秀英.对“有感情朗读”的再认识[J].新教师,2013.

[2]余流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堂内外(教师版),2020.

[3]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小学生朗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方法指导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论学校工作中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好文言文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