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璇
◆摘 要:儿童并非可以被任意塑造的“物”,作为小学教师,心中应该有儿童,本文将基于教材解读、作业设置、教师语言、儿童课堂、评价观念等几个维度,阐述如何跟着儿童的心跳动,让儿童成为儿童。
◆关键词:教材;作业;课堂语言;生成性课堂;赏识教育
教师眼中要有“人”,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就是眼中要有“儿童”。当前教育追求短期效益,许多教师不考虑儿童的真实兴趣与需要,把儿童当作自己教学的展示板,作为与儿童朝夕相处的教师,的确有必要常常反思:如何跟着儿童的心跳动,让儿童成为儿童?
一、基于教材解读
1.教材解读需要“心有儿童”
你的教材解读,儿童需要吗?对他的思维、情感、能力有帮助吗?符合他的最近发展区吗?在这样的年龄段可行性怎样?作为教师,应该把儿童的需求贯穿于教材解读过程中,从儿童的需求中确定讲课的重难点。
2.教材解读需要“交换身份”
举例小学语文,笔者认为,解读教材,就是捕捉教材中编写者想传达的基础知识与情感,捕捉的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让儿童在情感的交流中学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能的资源。它不是以读者身份解读名著的过程,而是教师站在儿童角度思考如何引导他们认识文本、领悟文本的过程,此时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儿童家庭作业要因材而设。
二、基于作业设置
1.家庭作业要因材而设
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儿童布置和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家庭作业——梯度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儿童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可以让所有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2.家庭作业要结合生活生活即教育,枯燥繁重的书面作业如果挤占了儿童全部的课余时间,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与其苦苦逼儿童学习,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儿童接触生活,让儿童在实践中发展自己。比如可以让儿童在课余亲手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让儿童去公园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儿童进行一些实物收集,诸如邮票、树叶等。从人生的长河来说,这些非书面作业比起书面作业,其实给儿童剩下的更多。
三、基于教师语言
1.“冷言冷语”让儿童不再是儿童在长期的见习中,看到一些教师对儿童的用语,带有一种冰凉的触感。李润洲老师在《“老师说”话体的蕴意、隐忧与超越》中指出,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时会出现“老师说”话体,“老师说”话体是指把“我说”置换为“老师说”及其类似的表达方式,教师总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使儿童无法质疑与辩驳。这种权威化的冰冷的语言充满着压迫感,使儿童不能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儿童不再是儿童,成为了一个压抑情感、压抑天性的机器人。
2.“温言暖语”让儿童成为儿童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我和儿童共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儿童。教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笔者听过一些有温度的教师对儿童说的话,如在儿童举手发言时,他会对儿童亲切地说“请你来”;当儿童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会说“别着急,再想想,你一定行的”;在儿童回答完问题后,他又会对儿童讲“谢谢你的发言,你真棒”。一句“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就会激励儿童更加爱看课外书;一句“你读书真投入,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画面”,会使儿童朗读起来更加有滋有味。
四、 基于儿童课堂
1.儿童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课堂预设和生成是呼应的,有再完美的预设,也会有偶发情况;再意外的生成,都是预设的结果。要打造生成性的课堂,就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教师努力从演员转为高明的导演。有些教师所有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儿童活跃,表面上热热闹闹,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空间。课堂上不但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要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儿童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更有意义,更能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
2.儿童课堂是“活着”的课堂
儿童的课堂是“活”的课堂,體现在课堂内质的丰富多彩和课堂过程的灵活多变,用叶澜老师的话说就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活”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儿童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这些“非预期的发展”也应该是教学过程所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课堂上,儿童的回答总是见仁见智,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们看成是独特的视角,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儿童争论,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基于评价观念
1.赏识教育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得到的。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说明每个儿童都有可爱上进的一面,赏识教育给儿童以自信心,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使儿童敢想敢说敢写,成为个性饱满发展充分的儿童。
2.允许犯错
由于儿童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迷惘、困惑甚至是挫折。完不成作业、上学迟到、没戴红领巾……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儿童时,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还是耐心引导?其实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的行为,当我们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平等地对待有过失的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这些儿童迟早会给你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何丽萍.回归本源,让儿童成为儿童[J].中国农村教育,2015(05):59-60.
[2]何媛.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9):36-38.
[3]李润洲.作为儿童的儿童[J].江苏教育研究,2015(01):8-11.
[4]龙美华.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