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芬
摘 要: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此进行探索。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其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为了贴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以此降低其学习难度,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选择恰当方式,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情境创设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并且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简单快速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一个钟表到课堂上,利用钟表这一生活实物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对“秒”这一时间计量单位有具象化的认识,教师可以用钟表计时20秒,然后让学生在纸上写数字,看看自己在20秒的时间内能写多少个数字。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秒针走1个格即为1秒,然后让学生自己看着钟表计时20秒,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部分小学生对其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此外,小学生的专注力、自控能力不足,导致其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数学学习上。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借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热情,促进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以“统计”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明所在的班级利用课间十分钟举办跳绳比赛,全班同学在操场上排好队列、做好准备,教师负责发出号令和计时,1分钟时间内学生要边跳边记下自己的个数,1分钟到了,你能帮助小明评出谁是班里的“跳绳大王”吗?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想到只要把每个同学的跳绳数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就能评出“跳绳大王”,教师可借此机会将其引入“统计”学习中。
三、借助生活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其在理解这些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知识也就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其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会比较容易,从而很好地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于从未接触过分数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其讲授何为分数,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带一个苹果到课堂上,让学生看清这是“1”个苹果,然后教师用小刀将苹果切成4瓣,拿起其中1瓣让学生说,这是( )个苹果?趁此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分之一”这个概念,这样学生就会理解1瓣苹果是原来1个苹果的■,从而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四、利用生活情境,锻炼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还需要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锻炼,其中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课为例,学生学完本课知识后,教师可以创造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之后趁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解题。如教师可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小明的爷爷有高血压,日常需要口服降压药控制,爷爷每个月去药店买一次药,这次去药店买药时,以前常用的一种药换了包装,由原来的包装变成了现在50片1瓶的包装方式,爷爷每天需要吃2片这种药,那么买1瓶药够吃1个月吗?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列式计算50÷2=25,明显不够爷爷1个月吃。
总之,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并且运用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应不断探索生活情境的有效运用方法,发挥其优势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雅飞.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95-296.
[2]郑瑶.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數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