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霜红
现阶段,数学教师已经创新出许多教学形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其要求教师在完全吃透课本内容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能让学生去探索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白哪些思路是错误的,哪些思路是正确的,该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等,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将问题解答出来,并在做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本道题所涉及知识点的印象,进而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第一,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十分清楚,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很难独立思考问题,并不具备像大人一样理性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对一件事情是否有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这件事。只有让学生对本节课程有浓郁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所以,教师可以先在空闲时间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据此创设出比较完善且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第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学生更愿意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处在童年阶段还比较贪玩,学习效果不是很好。若数学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直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常识的把握,还要求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使教师愈加全面地感触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便利。例如,在进行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节“加与减”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快到冬天了,小明的妈妈想去商店买一件保暖内衣和一双棉鞋,A店衣服297元,棉鞋68元,问应当支付多少钱?可以怎么付钱?售货员又需要找回多少元?在此情境下,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如何简便地计算出297+68的结果,学生想象上述购买东西付钱的过程,会融合到可以用300-3代替297、70-2代替68的方式实行计算。由此可知,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需要学会的数学知识。
(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学习阶段,常识储备匮乏,自身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仅重视知识点的教授,那学生只会单纯地将知识点复述出来,依靠教师给的例题照葫芦画瓢地答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内容,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经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探索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节“熟悉钟表”的讲解时,教师课前预备一个可以随意移动的钟表,或者是几个提前做好的纸质版钟表,然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拨动时针和分针到教师指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的任务,这样就可以体现出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小学数学知识广泛,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理论性较强,教师在讲授中融入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将问题情境融入故事、游戏中
当部分故事涉及数学常识时,教师就能将其引入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深入研究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找到较为合适的与之相关的故事,在这种背景下,设置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追随教师的思想投入数学学习中。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中,教师应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选择学生可以了解和清楚的故事内容。故事对小学生吸引力较强,教师借助故事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故事,游戏也具有相同的作用,以游戏的方式创设情境问题也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践生活案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具有成效的措施增强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学习,
增強学生对常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