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颖 刘强
摘 要:初中生在以体验为主的心理课堂上进行正念练习,在多学科的学习背景中应用自我觉察方法,可以减少他们在心理课堂中的多动、插话等行为问题,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心理课堂学与教的效率。
关键词:正念练习;教学效率;心理课;行动研究
一、预实验与调整
行动研究的开始阶段,我们在心理课前播放正念冥想音频,发现学生的投入度不高,全班有30%以上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忍不住笑,或者低声议论。心理老师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儿童版》测量学生的正念水平,发现得分普遍偏低,这说明多数学生没有进入正念状态。这样一来就无法达到正念练习的效果。
反思:静态正念练习,尤其是冥想练习需要沉默、专注地保持一段时间静止,这对于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有些困难。有的学生形容整个过程像是“被点穴”一样。有的学生觉得正念冥想音频好新奇、好有趣,因此讨论它的欲望战胜了跟随指令练习的欲望。还有学生反映:没有实物在场,很难想象出引导语里描述的场景。因此,为了配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我们将正念练习做出了以下方面的修改:(1)把静态冥想练习改为动态冥想练习;(2)尽量在正念练习中引入实物。
二、正式实施并记录结果
这一阶段,我们选择以动态正念冥想和“正念吃一粒葡萄干”练习为主。
其中动态正念练习我们选用步行冥想(留意肌肉及关节的变化、与地面接触的感觉、给动作分类)、站姿冥想(站着并将双脚打开、将手臂抬高、感受肌肉的变化、血液下流的感觉)和坐姿冥想(感受屁股与凳子接触的感觉)为主。“正念吃一粒葡萄干”练习指引学生从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来体会一粒葡萄干带来的感受。
持续4~8分钟的正念练习结束之后,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观察记录几位重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相关数据填写到课堂观察表上(观察表中包括课堂参与、插话、随意接话、专注度、自我开放和探索等内容),最后为整节课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分。
结果:在先前的课堂表现中被老师评定为较差的几位学生,能更长时间地专注于心理课程的学习任务中,在自我开放和探索环节(即在小组中谈论或回答关于自己日常行为感受的问题)中更愿意发表看法,随意插话接话的情况明显减少了。而对于那些平时在课上表现较好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在小组讨论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平时更多地谈论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于那些不轻易暴露自己想法的同学(外在表现是害羞、不爱举手发言),他们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参与课堂讨论。
反思:行动研究正式实施阶段,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正念练习的要点,多数人可以达到正念的状态,并享受着正念练习为随后心理课堂学习带来的改变。那么,正念练习对于课堂教学的提升效果仅限于此吗?正念练习对于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适用吗?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
三、改进操作并尝试推广研究结果
由于心理课的开设时间在每个班不一样:有的班是上午,有的班是下午,我们考虑:不同的正念練习时机会不会对课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行动研究的这一阶段,我们试图去探究正念练习时机对课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早上1~3节课前实施正念练习,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倦的状态,正念冥想安静的练习反而使他们更加困倦,之后的课堂效果也不佳。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发现:如果心理课的前一节是体育课,学生经过了大运动量的体育训练,往往身体疲惫,也不是进行正念练习的合适时机。
下一步我们思考的是将正念练习对课堂教学的提升效果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体育。我们选取了3节体育课,学生要在瑜伽垫上进行关节的灵活度练习,在体育课的开始,让学生躺在瑜伽垫上,然后播放冥想音频,引导学生进行全身放松。结果发现:成功进入正念状态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更容易配合老师的指令完成动作,更愿意独立专注地完成训练。
反思:正念练习并不总是为心理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结果,心理老师需要掌握合适的上课时机。正念练习与体育课的融合是有积极意义的,未来应该尝试将其引入更多学科的课堂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
将正念练习运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与教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初一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学习专注度、自我开放和探索程度上都有所提升,而课堂扰乱行为如随意接话、插话等显著减少。在将正念练习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有几个建议:(1)动态冥想相比于静态冥想的练习效果更好;(2)正念练习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取决于练习的时机;(3)正念练习适合推广到多学科背景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陈亮.正念思想下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