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珍
摘 要: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初中生使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初中生对数学应用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
一、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提高应用题审题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审题错误、审题不全面忽略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做好审题指导,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次要信息[1],根据题目中出现的信息思考应用题的题干,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应用题教学中,有问题如下:“星辉工厂有120名流水线工人,每个工人可以生产25个螺栓或者20个螺母,一个螺栓与两个螺母配套,请问如何安排工人才能生产出更多的配套产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谁能够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分析题目,有同学很快回答:“可以将螺母生产工人数量设为x,螺栓生产工人数量设为y。x+y=120。”“一个螺栓和两个螺母配套,螺母的需求量是螺栓的二倍,能够得出的数量关系2×25x=20y。”通过分析题干中的主要信息,同学们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x+y=120、2×25x=20y。之后学生对方程组进行求解,就能够得出正确的问题答案。
二、课上渗透建模思想,提高建模解题能力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数学题目的类型渗透不同的数学模型知识,比如不等式模型知识、概率模型知识等等[2]。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数量关系,使其独立搭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应用题目进行求解。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的教学中,有例题如下:“初三某班毕业前购买纪念品,共有经费1800元,其中为教师购买纪念品的经费需要控制在270元~300元之间。班内学生共50名,每人可选择T恤或影集作为纪念品。已知T恤的单价比影集的单价贵9元,两件T恤和五本影集的价格刚好是200元,问有多少种购买纪念品的方案?”教师需指导学生利用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构建数学模型:第一步,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出T恤、影集的单价。第二步,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得出纪念品的购买方案。通过构建解题模型,同学的解题思路被理顺,在求解出T恤单价、影集单价后,列出不等式1500≤35(T恤的数量)+26(50-T恤的数量)≤1530。
三、逐步分析数学问题,提高邏辑思维能力
在课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探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回答、主动质疑,使其能够将数学应用题进行合理分解,梳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对解题步骤进行分析时,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降低解题难度。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针对例题“某会议中,每两个参会人员需要互相握手。统计数据显示参会人员一共握了66次手,请问参会人数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如果总人数是x,那么他需要握多少次手?”“x-1次手。”“那么每一个人需要握x-1次手,一共需要握多少次?”通过拆解题目逐步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被理清:“x人一共握x(x-1)次手,但参会人员两两握手,所以实际上是x(x-1)÷2=66,得出答案x1=-11,x2=12。”通过逻辑思考,同学们逐步推理出问题答案,得出结论:“一共有12人参加会议。”
四、进行问题分层教学,提高集体解题能力
为避免班内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进行分层教学,由学困生负责解答理论性强、基础性强的简单应用题;由学优生负责解答思维性强、扩展性强的复杂应用题。通过组合训练,锻炼学困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发散学优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的教学中,有例题:“甲乙丙三位歌手进入歌手比赛决赛,由抽签决定演唱顺序。(1)丙歌手第一位出场的概率是多少?(2)丙比乙先出场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引导学困生回顾课上讲解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对问题作出判断:“丙歌手第一位出场的概率为1/3的答案。”教师引导学优生发散逻辑思维,使其列出多种出场情况:甲乙丙、甲丙乙……丙乙甲,从而得出结论:“丙比乙先出场的概率为1/2。”通过分层教学,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坚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分层训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晓琴.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教师,2020(S1):131.
[2]赵建华,张璐.初中数学多元化作业优化布置措施探究[J].中国教师,2020(S1):171.